失踪百年的列宾杰作《斯塔索夫肖像》背后还有这样一段佳话?

潮新闻 美术报 王文杰2025-02-11 03:45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伊利亚·列宾(Ilya Yefimovich Repin,1844-1930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画坛巨匠。《斯塔索夫肖像》是列宾于1901年创作的素描杰作,可是百余年来离奇失踪。俄罗斯相关艺术机构苦苦寻觅近百年的作品2024年六月初突然出现在法国的一场现代主义艺术拍卖会的目录上,引起全山石先生的关注。

列宾 《斯塔索夫肖像》 布上素描 1901年

全山石凭借自己的专业眼光,从微信上发过来的作品照片,认定这是一幅好素描。可是,令他疑惑的是,一个现代艺术品拍卖会上怎么会有一张来自俄国的素描。他再仔细地研究了这幅画,凭着阅历和经验,知道在画布上画素描是非常困难的,画成深入细致的肖像更难。因为若有笔误很难修改,容易画腻,需要高超的素描修养。据他所知,俄国只有列宾、谢洛夫这两位巡回画派的巨匠,常用木炭在画布上画出过精彩的素描肖像作品,但两个人的风格截然不同。全先生一眼直觉,认定这应该是列宾的作品。可是一百多年过去,列宾的作品大多都已典藏、陈列于俄罗斯各大博物馆之中或被收藏家珍藏。难道还有“漏网之鱼”?

从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和资料信息显示:1.这是一幅20世纪初的俄罗斯学院的作品。2.作品标题为《留胡子的老人肖像》。3.作者在画布右上角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签名(西里尔字母源于希腊字母,是由基督教传教士西里尔〈827-869年〉在9世纪为了方便在斯拉夫民族传播东正教所创立的,被斯拉夫民族广泛采用,因此有时也称为斯拉夫字母)。4.作品来源为Dimitri Snegaroff先生的旧藏。当前作品归其后代所拥有。全山石从上述信息中得以判断:1.拍卖公司并不知道这件作品的具体作者及历史地位。2.他们也不知道所画的是谁。3.他们不认识旧俄罗斯文,误认为西里尔字母。4.作品旧藏是迪米特里·斯彼德洛夫先生,这是俄国人的名字,估计这幅素描是十月革命之后一批白俄移居巴黎时携带的藏品。以上信息增强了他对作品真实性的判断。

虽然许多资料中可以看出这是列宾的手迹,可是要从拍卖公司微小的图录中判断作品的真伪去参加竞拍,心中还是忐忑不定,十分冒险。

辗转百余年的俄罗斯绘画大师的

素描杰作终抵中国

为了证实这幅作品到底是列宾的亲笔画作还是临摹品。全先生把照片发到俄罗斯寻求俄罗斯博物馆专家作出判断意见。俄博给的回复是:1、作品所画的确实是斯塔索夫。2、列宾曾画过斯塔索夫素描肖像,作品收藏在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地区艺术博物馆。3、列宾作品都有作者签名。所有材料都不能确定在法国这幅素描是列宾所作。回音几乎是否定的。

可是,他总感到这幅画似曾相识,头脑中不断地翻飞着记忆,回忆着列宾的作品,恍然记得藏书中有一本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列宾画集。可是数次搬家,他的藏书已分置于各处,这本画册早已杳无影踪。就在彷徨之际,突然他在卧室的书架底下瞥到《列宾画集》(莫斯科国家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赴俄罗斯留学时购买的。奇迹发生了,当他翻到第68页时,赫然地看见一幅与拍卖品一摸一样的图片《斯塔索夫肖像》(1901年作)。

全先生顿时感到兴奋、欣慰和释然——这是列宾为俄罗斯民主主义艺术理论家、美术史家斯塔索夫所画的一幅素描肖像。而且画册上清晰地标写着:“至今不知道收藏在什么地方”的注释。也就是说,在1948年到1950年间编纂这本大型画集时,这幅画就已流失。因此俄罗斯博物馆的藏品档案和清单造册中没有该画的记录。为此,他们也曾苦苦寻找这幅素描杰作,但百余年来,寻觅无果。

就在临拍的那天晚上,全先生对拍下这件作品就更有信心了。他斩钉截铁地对在法国的委托人说:对本次竞拍咱们志在必得,不设限价,祝咱们好运!

最终全山石艺术中心拍下了这幅作品。

列宾《斯塔索夫肖像》素描运抵杭州

时过3个多月,2024年9月21日,一个周六的上午,经过办理各种手续,由国际艺术品专业运输公司运送,这幅在民间辗转百余年的俄罗斯绘画大师的素描杰作,绕半个地球,穿越大洋滚滚的波涛如约而至,来到了全山石艺术中心。

打开箱子的一瞬间,在场的人都惊诧不已——严谨的造型,沉着的调性,分明的层次,交织有序的线条,以及画笔所展现出的人物精神性格,栩栩如生!而且有着画布上素描特有的底层肌理,更显得斑驳、微妙而厚重。一百多年过去,保存基本完好,再看背部的画框和画布,颜色已经暗黄,呈现出岁月的容颜和沧桑。在艺术中心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建馆2024年十周年庆之际,《斯塔索夫肖像》入藏艺术中心,诚可谓“有凤来仪,弥足珍贵”,对于艺术中心美术馆“西方美术作品陈列”而言,是锦上添花。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Ilya Yafimovich Repin) 

俄罗斯美术史上一笔

浓墨重彩的轶事和佳话

这幅作品因为这样一段离奇和曲折经历,平添了神秘的色彩和审美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后还有一段画家列宾与画中主人公斯塔索夫之间的充满戏剧性的情缘,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俄罗斯美术史上一笔浓墨重彩的轶事和佳话。

斯塔索夫比列宾年长20岁,他们是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展出时认识的。那时,列宾才29岁。1873年,斯塔索夫在一份杂志上对列宾评价道:“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仅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列宾就可以跻身世界一流绘画大师的行列。”之后,他们俩成了忘年之交。

斯塔索夫作为列宾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之一,帮助列宾崭露才华。列宾自然不负所望,最终成为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推向高峰。

可在,他们之间交往的过程中,因在某些艺术观点上截然不同,常常引发尖锐的冲突和争论。

右起:列宾、斯塔索夫、高尔基 

斯塔索夫(1824-1906)是俄国艺术评论家,热心研究音乐、绘画和文学。1847年开始发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论文;1851—1854年侨居国外。回国后,他在彼得堡公共图书馆供职,1872年起任该馆艺术部主任;1900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撰有《我们的艺术事业》、《俄罗斯艺术二十五年》、《俄国新艺术的障碍》、《十九世纪的艺术》等关于音乐、绘画、雕塑、文学、民俗方面的论著和文章。受俄罗斯民主主义理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影响,他主张艺术的现实主义、人民性和民族性,反对艺术的宗派主义、唯美主义和陈规俗套,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对西欧艺术的盲目崇拜,主张弘扬俄罗斯民族艺术,竭力推广“美是生活”的理念,直接指导和推动了音乐界的强力集团和美术界的巡回展览画派的创作。

中国读者和绘画爱好者对列宾早已耳熟能详,他是巡回画派的中坚,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画家。而他也是一个思想复杂并且颇为矛盾的一个人,则鲜为人知。

列宾完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的1873年,去欧洲考察,由于欧洲的艺术观念与俄罗斯民主主义的艺术观念相互激荡,形成了他十分矛盾的心情,甚至贯穿了他整个艺术生涯。所以,从列宾与斯塔索夫认识的第一天起,两人就争论不断。他们之间争论的焦点就是“艺术何为”的问题: 是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民族、为人生而艺术?

对于斯塔索夫而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是不言而喻的。

而列宾出国后的第一年就创作了《巴黎咖啡馆》,这让斯塔索夫失所望。列宾则认为:欧洲画家别有原则,别有任务,别有世界观,可以使人入迷……作品只要有艺术性,精美、优雅地表现出作者的热情,都使我无限心醉、百看不厌;无论是一只花瓶、一架屏风,还是一首悠闲的田园诗。之后他又创作了《巴黎郊区》、《巴黎的蒙马特大道》等画作。

列宾 《巴黎咖啡馆》 1875年 私人收藏 

斯塔索夫来则认为:艺术如果没有俄罗斯民族精神这样一个前提,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他和克拉姆斯科依这些关心列宾的朋友都对列宾提出告诫:作为一个血管里奔流着俄罗斯精神的画家,最重要的应是描绘俄罗斯生活中沉重的、坚强的、几乎是粗野的身体……。

列宾并不否认斯塔索夫主要的艺术观念,他的艺术创作也坚定地遵循着民族性和人民性,可是他在几次欧洲考察中对欧洲绘画语言也是如此着迷。因此,画家自身就成了巨大的矛盾体,他与斯塔索夫的争论也体现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为此,一方面列宾接受斯塔索夫的引领,一方面又固执地去欧洲学习、体悟西方油画的语言魅力。他在继1873年至1876年游学欧洲三年后,于1883年与斯塔索夫相约又一次去欧洲考察。

有一天,他们到了德累斯顿,由于赶上过节,所有的博物馆都关闭了。列宾就用两天的时间为斯塔索夫画了一幅油画肖像。列宾把斯塔索夫的精神状态和刚毅的外表画得惟妙惟肖。这是一幅正面像,神情十分严肃,显现出斯塔索夫对欧洲艺术审慎的态度。这一趟旅行,他们最满意的是俩人之间那些有意义的谈话,讲述一生中最有意义、最重要的思考。列宾本希望通过这次旅行,让斯塔索夫对欧洲油画有直观的感受和理解,并能包容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但最终还是斯塔索夫说服了列宾,使他受到了震动,思想矛盾得到了一些化解。

列宾 《意外归来》 1882年 俄罗斯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回国后,列宾相继创作了《意外归来》(1884—1888)、《伊凡雷帝杀子》(1885)、《拒绝忏悔》(1879—1885)、《宣传者被捕》(1880—1889)、《波查罗什人给土耳其皇帝写信》(1880—1891)以及作家托尔斯泰、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女演员斯特列别托娃等肖像作品,构筑了体现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形象长廊……凭借这些具有民族性和人民性的创作以及炉火纯青的写实绘画技巧,列宾在俄罗斯美术史上确立起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对于这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作品,斯塔索夫是持十分赞成的态度。

1887年,列宾退出巡回展览美术协会。1893年他携儿子尤里出国之后,艺术观念再次受到冲击,寄回的10篇文章连载在《戏剧报》上,这就是列宾的《论艺术的信件》。他的理论观点与创作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此时,列宾与斯塔索夫之间的观念冲突也明朗化,而令斯塔索夫恼怒的是1890年前后,列宾《论艺术的信件》中的第一封信就声称:“只支持艺术,甚至只支持为艺术的优美艺术。”这引起斯塔索夫激烈反应,他谴责列宾是“艺术的叛徒”,并中断了5年的交往。

列宾 《扎波罗什人致信土耳其苏丹》 1881年 俄罗斯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1898年列宾重新加入巡回画派,其艺术中的人民性、民族性信念并未有过任何动摇。此时,他与斯塔索夫重归于好。令晚年列宾痛苦的是,他真切地感受到俄罗斯油画与欧洲油画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一部分是精神上的,更重要的体现在油画语言上。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成全了列宾的创作,但与欧洲油画之间的差距,又迫使他在创作上不懈地寻找新的答案。他开始变得自由不羁,竭力去彰显油画语言的魅力。自1901年,他创作了《国务会议》(1901—1903)、《多么辽阔、自由》(1903)、《1905年10月17日的游行》(1907)、《果伯克舞》(1927)、以及艺术中心典藏的《斯塔索夫肖像素描》(1901)等等。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并理解晚年列宾笔下的作品,此时他的画作色彩明艳,笔触充满律动,人物生动姿态,具有夸张的表现力和绘画性。

《斯塔索夫肖像》(布上素描,1901年作)是列宾创作的多幅斯塔索夫肖像之一。他在不同时期用油画、素描、速写画过斯塔索夫全身、半身、头部等多幅肖像,如同他描绘不同时期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肖像一样,去描绘这位民主主义艺术理论家、美学家、美术史家,展现出人物的心灵轨迹和丰富变化的精神世界。这幅素描画的是斯塔索夫晚年,仍然显得精神矍铄,内心丰盈,姿态庄重,神情严肃。画中人物头发稀疏,额头饱满,眼睛里闪烁着深沉的智慧,美髯飘拂胸前,有着诗人学者的气质。

列宾 《斯塔索夫肖像》 1883年 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博物馆

这段佳话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为时代、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巡回画派民主主义美学观,以及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指归,其思想的精髓是“美是生活”,至今并未过时。相反,对于当前中国因长期受西方绘画观念冲击,而存在一些认知焦灼、彷徨无据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对于艺术创作如何适应新时代人民的审美需求,应该具有很大的启示性的意义。这也正吻合了全山石艺术中心办馆的宗旨。

幸甚至哉!凭借全山石先生的慧眼及睿智,艺术中心收藏到列宾的素描杰作《斯塔索夫肖像》,实乃艺术中心之幸事,也是中国美术界之幸事!

列宾在画室

“转载请注明出处”

厉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