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身后家乡前方梦想 返岗大巴带回的工友说要继续过好小日子

    潮新闻 记者 王好 俞刘东2025-02-06 11:30全网传播量6.1万
    00:00
    00:00

    “路上注意安全,到了报个平安!”

    凌晨4点,四处仍是黑漆漆一片,唐大姐已经收拾好行装。简短的告别后,丈夫不舍地将她送上了返杭的大巴车。

    年前,记者来到杭州萧山浙江智兴集团记录了唐大姐、米大姐和她们近百名外省籍工友的春节返乡路。

    2月6日,智兴集团包车返回厂部。记者 俞刘东 摄

    珍贵的团聚时光转瞬即逝。昨天(2月5日),她们再次背上行囊,坐上了公司的包车,踏上了返岗复工的征途。

    经过20多个小时的漫长车程,她们平安抵达目的地。

    沉甸甸的包里,塞满丈夫做的红薯粉和腊肠

    “新的一年,继续把小日子过好”

    先是把窗户打开一条缝,让新鲜的空气流通进来,紧接着又麻利地铺起床。唐大姐是个利落人,回到宿舍一放下行李,便又马不停蹄地张罗开来。

    讲究、爱干净,回家前,铺盖被她细心地卷起放在床边,以免沾染灰尘。此刻,她轻轻抖落上面的微尘,然后细心地铺展在床上,每一个角落都扯得平平整整,“趁着年前天气好,床单被套我都洗好晒好了,现在就能直接用。”

    唐大姐煮粥。记者 俞刘东 摄

    做完这一切,唐大姐转身走向自己支起的简易灶台,开始淘米煮粥,“坐了一天的车,路上只吃了点零食和泡面,总觉得不落胃,吃点暖和的。”

    唐大姐的白粥不同,她还剥了一小把花生米撒下去,“这花生好吃,是我老公自己种的。”说着,她又打开这次带来的行李,“带了红薯粉和腊肠,也都是我老公亲手做的。”

    唐大姐笑说自己是个“好吃”的人,红薯粉用来裹肉炸小酥肉,腊肠则是灌了辣椒的地道川味。这些,都是临行前,丈夫塞进行李里的,“回去没带啥东西,回来倒是沉甸甸几大袋。”

    唐大姐整理床铺。记者 俞刘东 摄

    说到过年在老家的生活,唐大姐的嘴角就不自觉地上扬。那几天,丈夫几乎承包了所有的家务活,从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一样不落,“我每天就去地里看看他种的菜,和邻居、亲戚聊聊天。”

    “我回家前,他就把鸡鸭都买好了,还从池塘网了几条鱼烧给我吃。”丈夫把家里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唐大姐过得很滋润,“他总说,一年到头,就盼着我能回家过个安稳年,家里就不用我操心了。”

    过年的热闹与温馨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又要回归日常的忙碌。唐大姐早早调整好了心态,“上班虽然辛苦,但也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更何况,明天还有开工红包拿呢。”

    一碗热粥下肚,她给自己打气,“新的一年要有新的开始,今年要继续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

    手工毛拖鞋备受亲朋喜爱

    家人送来的腊肉,多到装不下

    坐了一天大巴,难免有些腰酸背痛。到了宿舍,米大姐的丈夫和儿子,径直扑到床上补觉,她则是烧了热水,洗了个畅快的澡。

    接着,她便将从老家带来的两条新鲜腊肉和几串腊肠从包里取出,挂到墙上。

    过年,她带回一大兜自己钩织的毛线拖鞋送给老家的亲戚。亲戚们看到这些手工精细、色彩鲜艳的拖鞋,无不夸赞米大姐的心灵手巧。

    米大姐带回的腊肉。记者 俞刘东 摄

    真诚的心意也换来丰厚的回赠,这些腊肉腊肠就是侄子侄女们送来的,“本来拿来的还要多,实在是装不下了。”

    回家的十多天里,米大姐一家也被亲朋们盛情款待着,“今天到这家吃,明天上那家吃,总有热腾腾的饭菜招待我们。”

    鸡鸭鱼肉自然少不了,还有腊肉炒豆腐、肉末粉丝汤、雪花丸子……“20多道菜上桌,摆都摆不下。”尤其是除夕年夜饭,五六家人聚在一起,那个热闹场面,米大姐讲得绘声绘色。

    “今年更加不一样,有些好几年没回来的朋友都回来过年了。”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多年未见,有着说不完的话,“光顾着聊天,最后一双送给小侄子的拖鞋都没来得及钩了。”

    米大姐一家。记者 俞刘东 摄

    米大姐的儿子小米更是兴奋,不仅收了一圈红包,还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放了烟花。“他一出生就被我们带到了杭州生活,每年就最期待过年回老家玩,和哥哥见面。”

    说起大儿子,米大姐赶忙给他拨去一个电话,“昨天一起从老家出发,我们回杭州,他去广州,不知道现在安顿好了没有。”

    小儿子依偎在身边,大儿子却相隔千里,孤身一人在外拼搏,米大姐心中最为牵挂的便是他,“一年就过年团聚一次,每年都盼着他早点找个对象,两个人好相互照料。”

    两个儿子,就是米大姐夫妇努力奋斗的最大动力。新的一年,他们心中满怀期许:“希望我们一家四口,今年都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更盼望着早日再团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