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也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
如何利用好“最后的快乐”?在杭州,不少人选择到博物馆一饱眼福。
小朋友的“游乐场”,还能学到知识
上午10点不到,浙江自然博物院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队伍的主力军是小朋友和家长。
浙江自然博物院门前排起长队。记者 梁亮 摄
“苗苗,你注意哦,在这里参观一定抓紧爸爸的手。”在二层的地球生命故事陈列展厅,朱先生一边跟女儿讲解展览内容,一边叮嘱她注意安全。
“没想到今天这里参观的人也这么多,看来家长们应该是想到一块儿去了。”朱先生说,春节假期前几天,一家人回老家走亲访友,初五才回到杭州。他马上又要上班了,没办法带女儿去其它地方玩,来博物馆遛娃就成了第一选择。
虽然许多知识对于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有点“超纲”,但这丝毫不影响博物馆对于孩子的吸引力。“这里设置了很多仿真恐龙模型和一些互动装置,还有答题、小剧场等,她玩得挺开心的。”朱先生说。
不少家长选择到博物馆“遛娃”。记者 梁亮 摄
“有些知识,其实我们大人也不是特别清楚,今天算是跟孩子一起来学习了。”同样来“遛娃”的王女士看展览看得十分认真,尤其是地球的生命历史部分,“像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这些名词,我都不太熟悉呢。”
在三层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陈列展厅里,高中生小李跟几位好朋友在一众小朋友和带娃家长中显得有些“特别”。
“我们等下要在附近看电影,想着电影开场前在附近逛一逛,就进来了,没想到展出内容还蛮有意思的。”小李被各类动植物标本打动,表示下次会找时间“专门来看看”。
不仅可以“遛娃”,还能陪父母逛
下午1点,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持续迎来源源不断的游客。
在“礼行天下——河南夏商周青铜文明”展区,70多岁的夏老先生正一件件地欣赏展品,三不五时还要拿起手中的老花镜戴上,把东西看个真切。
“有很多青铜器都是从食器、武器演化成礼器的,比如说鼎,原本是用来煮食物的。”夏老先生一边看,一边为女儿夏女士讲解。
夏女士边听边跟父亲交流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现在户外气温仍然比较低,风也大,室内看看展览还挺适合老年人的。”
夏女士说,自己也马上要复工上班了,假期余额不足的情况下,加上父亲本身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就把父亲带到博物馆来。“平常除了生活方面,跟父亲交流也不太多,今天借着展览有了更多话题。能多跟老人交流交流,挺好的。”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内客流不断。记者 梁亮 摄
“这个是咱河南的?”“对呀,展品就是河南的文博单位提供的。”
在该展区,刘女士陪着春节从河南老家来杭州过年的老妈逛展。“电影院太吵,如果电影时间太长,我妈也坐不住。”刘女士说,春节假期前几天她带妈妈去了不少杭州的地标打卡,这几天准备让妈妈休息休息,找一些室内的活动。
综合考虑了几种文化活动,她最终决定带妈妈来看展览。
“不累,免费,又可以随时结束。”刘女士笑着说,“恰好又碰上了老家的展品,妈妈跟我都觉得亲切又有意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