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曾云:“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青灯读书,旧时文人多有经历。灯光摇曳,夏招蚊虫,冬则清冷,实是寒窗苦读,但此番景象在文人眼中,却妙笔生花,颇有趣味。
古人没有电灯,所以才有凿壁偷光、囊萤照读、映雪读书之类的典故。烛光昏暗,灯火青荧,在夜色中倍显清寒,故有“青灯”之说。
记得我小时候,电力供应不足,停电是经常的,父母就会点一盏煤油灯或一根蜡烛,在堂屋里让我们姐弟仨聚到灯下看书做作业,想起来也算是经历过“青灯”读书的年代。灯很暗,桌子很小,姐弟仨人,一起趴在一张桌上看书写作业,三个小脑瓜都碰到一块儿了。父母就在旁一边聊着农话,一边做点小活计,那一幕满是温馨。
临睡前,父母让我们端着油灯进房间。起初,我总是用一只手随意拿着灯,直冲冲往前走。父亲就喝住我,嘱我一只手拿稳灯,立于胸前,另一只手掌张开,须护着灯,稳当前行。这一幕让我记忆深刻。因为那时的老屋多为土木结构,屋顶就是稻草类的易燃物。每到深夜,父亲看着我们房间还亮着灯看书,还会拍拍窗户小声地提醒,小心火烛、小心火烛……
后来,煤油灯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偶尔停电急用,也是蜡烛。而在我的书房里,却一直放着一盏小时侯用过的煤油灯,已经锈迹斑驳,孤立在一个角落。
乡居的院子,四壁都是书。夜深人静的时候,拧亮台灯,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束光柔柔地照在眼前的书上,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青灯有味似儿时”,姐弟仨聚在煤油灯下共读的画面总是不经意浮上脑海。
那一盏灯,一直照亮我,一路前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
桑洛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