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围炉读书,不亦乐乎?读书,近段时间我偏爱上了读《本草纲目》。翻开《纲目》原典,首先就读到“果部”的“柏”“松”。李时珍“释名”引用王安石《字说》:“松柏为百木之长。松犹公也,柏犹伯也。故松从公,柏从白。”王安石从汉字字形出发,称誉松柏是百木中的长老。白者,西方也。《纲目》中记载了宋代药物学家冠宗奭的一则笔记,他在陕西做官时,“登高望柏,千万株皆一一指向西。盖此木至坚,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气。他木不及。”松柏常青,青松翠柏,书面语境中,我们往往松柏并举,心生敬仰。
读完“果部”中“松”“柏”条记载,见午后阳光普照,我就合上书卷,骑自行车去家附近的生态走廊,看看那片松树林,我习惯称之为“黑松林”,觉得“黑”字更能体现松的硬气。宁波东部新城的生态走廊,被评为浙江十大最美漫步道之一,靠会展路一边有一隆起的高地,东南坡种有二、三十株松树。前几年我带小区孩子们在生态走廊观花识草时经常去那里,曾捡起灌木丛中一根长竹竿,打过松果;一颗松果打落下来,孩子们的欢呼声一哄而起。秋天里,黑松林铺上了厚厚一层松针,仿佛在迎接我们,踩在上面,或是坐下来,都很惬意自在。
熟门熟路地,不到几分钟,我就到了生态走廊西北那个入口处。停好自行车,沿上坡的一条小道往前走,路的右边有两棵苦楝树,这时候,枝枝桠桠的枝头上挂上了一簇簇明黄色的小果子,在蓝天下,画出了一幅明净澄澈的图画。再向前走,高地上就是一块大草坪,有一年春天,这里竟冒出无数小精灵一般的绶草,而现在却满目是枯黄的草坪。这样看着,想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南坡,几棵高大的松树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抬头仰望,郁郁青松,肃然而生“高山仰之”的敬意。
目测一下,这并排的几棵松树都有近十米高,树干挺直,遒劲苍老;树冠宝塔形,枝叶苍翠,阳光下,一簇簇、一束束松叶闪着光泽,随风摇晃,竟有绿丝绒般光滑浓稠的质感,又如一只巨鸟身上披的自带光芒的翠绿毛羽,哦,难怪我们称松叶为松毛,这就是松树美丽的毛羽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什么都逃不过中国人这双“英雄识英雄”的慧眼。仰望青松,你会直接感受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坚韧不拔的力量;也会直接感受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松柏凛然不屈的正气。冬日的阳光,透过树林斜照进来,落下松树挺且直的倒影,我就像走在一幅画中一样。抬头仰望,阵阵风过,浓绿的松叶,依然闪着光,悠然地晃呀晃……以前我怎么一点也没发现松树这份独特的气质之美呢?
记得小时候,父辈们用松树枝叶炙烤被海里“海老虎”刺伤的手部的情景。靠海吃海,那时候,父亲经常在夜里海水涨潮时用一种三角形的网去涨潮带“叉”鱼,有时意外地会触碰到海中霸王“老虎鱼”,被它的毒刺戳中后,手会肿胀,疼痛难忍。这时候,大人们就会焚烧松枝,炙烤被“咬”的部位,用来纾困解痛,颇为灵验。
这一民间的解痛“秘招”,我在读《本草纲目》时竟然得到了印证。《纲目》中记载松树的松脂、松节、松叶、松木皮、松根白皮,甚至于寄生于松树的茯苓、松萝都可入药。《纲目》记载:松叶,又名松毛、松针,“炙罯冻疮风湿疮,佳。”松叶能“去风痛脚痹”。其实,与其说民间“秘招”得到印证,又何尝不能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深深扎根于民间,来自于民间。
很有“穿越感”的是,我们宁波东乡“节头节面”在做的龙凤金团,最后一环节是做好的金团要在松花粉中“滚”一下,这样既防沾,又美化,还养生。这在《纲目》中也有记载,宋时药物学家苏颂说“花上黄粉,山人及时拂取,作汤点之甚佳。”千余年来,咱中国人就是这样识草木之性,入馔入药,物尽其用。松花,又名松黄,能“润心肺,益气,防风止痛”。有一段时间,身边的朋友们颇为推崇“松花粉”,那时我身体不好,也曾吃过这种保健品。
《纲目》很突出松脂、松叶“辟谷延龄”功效。所谓“辟谷”,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等,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即不吃五谷杂粮,而以药食等其他之物充腹,或在一定时间内断食,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李时珍说,松脂是树之津液精华,“在土不朽,流脂日久,变为琥珀,宜其可以辟谷延龄。”他还引用了东晋炼丹专家葛洪《抱朴子》中的一则故事:上党有个叫赵瞿的人“病癞多年”,家人嫌弃他,把他抛弃在一个山洞里。赵瞿每天怨泣,有一天一个仙人经过,同情他,就给了他一袋药,赵瞿服用一百多天后,癞疮都痊愈了,“颜色丰悦,肌肤光泽。”这袋药就是松脂。仙人还告诉他,“炼服之,可以长生不死。”故事的结局,很有意思。赵瞿照仙人所说去做,“年百余岁,齿不坠,发不白。后入抱犊山成地仙。”乡邻们看到后,纷纷效仿,“车运驴负,积之盈室,不过一月,未觉大益,皆辄止焉。”在惜字如金的手写时代,李时珍不惜笔墨引用此故事,无非是告诉时人,本草养生祛病,一要坚信,二要坚持。这两点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不信中医药,何谈药效疗效?
朋友圈里经常看到我杭州同学晒她在黑松林度过的“小确幸”时光,羡慕不已。去年放寒假时,我就带着孙女前去她那里住了几天。她家在杭州余杭一林场边缘,后山的坡谷间全是成片成片、有多年树龄的黑松,空气中弥散着松脂松叶的清新味。同学爱好绘画,家里专门有一个大的画室,室内又有茶室,布置得雅气芬芳。那几天,我们要么喝茶、聊天、看画,要么就上山捡松果,过得活神仙一样。
风吹过黑松林,向四面八方弥散着松树的精气、能量、负氧离子、多巴胺……无色无嗅,也许只有清净无诤的人才能听到它的呼吸吐纳。“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多到黑松林里去走走吧,吹吹来自林间的风,大自然才是我们身心最好的疗愈师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