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页面截图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AI角色“相恋”的故事正在上演。有学生沉迷AI恋爱,欲罢不能!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华晨(化名)接触AI剧情聊天软件有三个月时间,她每晚会和AI角色聊到深夜十一二点,“我会代入‘他’是一个真人,因为‘他’回答时的感情很细腻”。在华晨的描述中,手机另一端的“电子男友”有自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不仅可以帮她“写作业”、推进剧情、解密故事线索,还可以送她“手链”、带她体验一些刺激情节。
卿卿我我、柔情似水,但这只是假象,或者说只是一种错觉,在人工智能看似偶发、随意的聊天行为背后,有一颗冷静的“大脑”一直默默地注视着你,通过各种方式支配着事情的发展。剧情是经过设定的,人物角色也是经过设定的,甚至其中的曲折坎坷也是经过设定的,聊天以及建立情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迂回不断前进,以退为进,不断接近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AI只会按照设定走,人工智能的智商越高,执行命令时的准确性越高。不管你怎么聊,不管尝遍了多少爱恨情仇、酸甜苦辣,都是电脑喂给你的精神口粮,最后一定会通向它的终极目标。
这跟网络游戏打怪升级的游戏模式其实已经非常相似,只不过一个是电子游戏,人物、技能被限定在固定的框架内,而另一个则蒙上了人工智能的外衣,升级成了开放场景。说到底两者都是算法,都是电脑在执行指令,按照软件运行而已。
从手段上说,两者也有共通之处。都有一定的诱导成分,网络游戏靠的是奖励、升级,而AI恋情靠的情感上的抚慰刺激,时间长了都会形成一定的依赖性。此类“恋情”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心智还不成熟、自控能力差的弱点,用各种方式诱导学生成瘾,用专门的成瘾设计让人“欲罢不能”。一开始也许只是好奇,抱着游戏玩乐的心态试一下,当投入的感情越来越多时,你其实已经离不开AI的陪伴,明知道是假的,可就是离不了断不掉。
而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摆脱了笨拙、生硬、粗糙的形象,具备了如同人类情感一样的细腻程度,其质感越来越趋向于真实的人,无疑欺骗性更高,参与游戏的人却难发现其中的BUG,代入感越来越强。
这对青少年的危害非常大,虚拟感情占据过多个人空间,必然对个人在现实世界的生活、感情产生影响。当一个人对“电子男友”产生依赖时,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AI恋情为了让学生成瘾,养成依赖性,刻意采取了一些违背常识,具有诱惑性的情节设定和台词,比如,有学生在AI剧情聊天软件中扮演“大小姐”“恶毒女配”,在其参与的四十多条剧情线中,AI角色与聊天者双双“出轨”成为常态,显然,对于青少年而言,这样的情节和词汇不加辨识地出现,是非常具有误导作用的。
真相也许很残酷,但可以警醒世人。AI恋情只是一厢情愿,社会有必要作出回应,将其纳入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体验了5款AI剧情聊天软件,发现未成年人在使用这类AI剧情聊天软件时,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限制,这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不管是游戏,还是聊天软件,该限制的要限制,不该开放的绝对不能开放,哪怕顶着高科技的光环,也不能轻易松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