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百里坊,有一个被时光记住的书香世家,有一对被后世传扬的兄弟——马孟容与马公愚。
开幕式现场
近日,“流芳——马孟容、马公愚的上海往事”在温州博物馆开展。展品包含马孟容绘画作品,马公愚书法、绘画、篆刻作品,马氏兄弟在上海交游往来的名家作品,以及老照片和相关文史材料。其中100多件马孟容的写生手稿精品为首次展出,展现其“由精确之写生,进而为超逸之写意”“融东西艺术于一炉”的绘画创作和教学理念。
马孟容(1892~1932)名毅,温州人。擅长花鸟、草虫、鱼蟹,笔致秀润,墨气醇厚,天才与工力俱足。初得温州画家汪如渊指授,后旅居上海,画境益精。曾任上海美专教授。
马公愚(1894~1969)名范,字公愚,号冷翁,别署畊石簃主,温州人。以书法著名,精篆刻,亦能作画。著有《书法史》。
作为十九世纪末的“90后”,马氏兄弟自幼浸润在家族的琴音文墨之中。百里坊马氏家族,自明末清初以来,十几代人不懈砥砺,文风昌盛,业绩煌煌,蜚声国内外。兄弟二人同年入学温州府中学堂,又携手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学成之后,同归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传道授业。他们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又经过系统的现代新式教育,是学贯中西,志在发扬国粹的文艺新青年。兄长孟容,性情内敛沉静,以花鸟画初露锋芒;胞弟公愚,个性豁达风趣,凭书法篆刻声名鹊起。
1926年后,这对兄弟先后踏入繁华的上海滩,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大学执教,参与培养了不少栋梁型的重要美术人才;在十步芳草的上海书画圈,以笔墨为舟,鬻书卖画,与诸多书画大家交往唱酬,结社联展,风采卓绝;在异彩纷呈的海派书画界,他们各以“中西融合”“以古为师”的艺术实践,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艺术潮流的参与者,是永嘉画派在上海的代表人物;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护家爱国的深情厚谊,令人肃然起敬。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是海纳百川、熔铸中西的海派文化中心。从马氏兄弟在扇笺店的作品寄卖,在申报上刊登“润例”打作品广告,以及与各方书画名家、社会贤达雅集、结社、联展等社会交际中,我们得以一窥海派书画求新求变、逐渐走向市场主导的变革。
本展聚焦1926年至1949年的时光,从“不负韶华不负君”“三尺讲台一支笔”“一半烟火一半诗”“海上书画有个圈”“躬行仁义家国情”以及“尾声”六个篇章徐徐展现马氏兄弟的上海往事。
据悉,此次展览除了马孟容与马公愚,观众还能欣赏吴昌硕、王一亭、吴待秋、梅兰芳、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刘海粟、钱瘦铁、朱自清等众多马氏兄弟师友大家的作品。展览将持续至3月27日。
部分作品欣赏
马孟容 群蟹横行图轴 1931年 温州博物馆藏
马公愚 华盖山亭石鼓图 1925年
马孟容 写生绣球花 20世纪20年代 马亦钊藏
马公愚 临汉器刻辞四种扇面 20世纪40年代初 温州博物馆藏
马孟容编铅笔画谱第二辑(封面) 1922年 马亦钊藏
马公愚题吴茀之、王个簃等合作松石图轴
马孟容、郑曼青、方介堪、楼辛壶等合作 岁朝春 1928年 温州博物馆藏
张大千、马孟容等合作 小观园撷秀图 1929年 衍园美术馆藏
张大千 人物图 1937年 温州博物馆藏 马大望捐赠
马公愚 篆书八言联 20世纪30年代 温州博物馆藏
马孟容 写生飞鱼 20世纪30年代 温州博物馆藏
马公愚编著《应用图案》其中一页,方韶毅藏
马公愚 篆刻印章“雁山老樵” 温州博物馆藏
“转载请注明出处”
郑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