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有“情绪”的一年。从奥运赛场,到电影荧幕;从炫彩的舞台,到宣判的法庭;从泼天而来的流量,到各行各业的人物……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在各种情绪变换中,感受世间万千,回味点滴感悟——是感动,是松弛,是泰然,是鼓舞,是得意,甚至也需要面对悲伤。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今起,潮新闻推出《2024,我们的情绪》年终策划,从典型人物切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情绪关键词,展现大众这一年来的记忆,与共鸣。
制图:龚子皓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前不久,在浙江衢化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瘢痕康复中心的病房内,哥哥阿强和医护人员一起为小玲(化名)庆祝她的20岁生日。
因为要在医院持续接受康复治疗,这个生日过得很简单,但对重获新生的小玲来说却弥足珍贵。“是一双双温暖的援手把我从黑暗中托举了起来,如果不是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的生命可能已经停留在了19岁……”
2024年3月28日,这位来自四川的姑娘在浙江金华打工时,遭遇了人生的巨大变故:由于煤气泄漏爆燃,小玲全身85%面积三级烧伤,生命一度垂危。治疗所需的上百万元对小玲的家庭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也一度让这个懂事的女孩想要放弃。
但杭城涌来的爱心创造了奇迹:一夜之间,筹集善款超百万。此后的14次手术,小玲克服一道一道创面感染难关,在治疗期间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和生命力。
“说了很多次谢谢,但怎么也都不够。”小玲说,现在她要把大家的爱和善意继续传递下去。“就从身边的病友开始,我想用我的经历鼓励他们好好活下去,不要放弃。”
病友家属为小玲送的“一朵玫瑰”和“柿柿如意”。潮新闻记者 滕一韬 摄
“坚持努力活下去”
小玲的老家在四川宜宾,从小父母离异的她,与哥哥阿强(化名)跟着奶奶长大,家中还有一个11岁的小妹妹和智力障碍的小叔。
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去年考上大专的小玲主动放弃了上学,跟着哥哥来到金华永康的一家保温杯厂打工,每月工资4000元,平时就住在老板娘村里的自建房里。
打工的日子虽然平淡但也稳定,然而命运却和这个女孩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3月28日中午,小玲下班后回家烧饭,在开火的一瞬间,爆燃的煤气瞬间包围了她的全身。
如果那天小玲没有因感冒鼻塞,这场意外或许不会发生。但生活没有如果,看到伤势严重的小玲,一向疼爱妹妹的阿强哭成了泪人。
高昂的医疗费让小玲一度想放弃治疗,但阿强说:“无论如何我都要救她,希望有好心人能帮帮忙,下半辈子让我做什么都可以。”兄妹情深,最先被打动的便是浙大二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的医生们。当晚,为了救小玲,治疗组的专家医生们忙到了深夜,医生胡行还在朋友圈发起了实名求助。
浙大二院全力救治小玲的医生团队。受访者供图
3月31日,潮新闻·记者帮接力爱心呼吁,发出了关注小玲的全网第一篇报道,并立即开启与浙江妇女儿童基金会共同成立的“钱报善基金”捐款通道。
报道发出的当天,“钱报善基金”就收到了近一万笔捐款,一天内捐赠额就达到了150万,像潮水般涌来的爱心捐款,速度之快,数目之多,就连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感到不可思议。
哥哥的守护、医疗团队的全力以赴以及整座杭城源源不断的爱心也让这个不幸的女孩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勇气。在ICU治疗的两个多月以来,小玲的隐忍和坚强让医护人员们既心疼又佩服。
阿强为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帮送来锦旗和感谢信。潮新闻记者 阮西内 摄
大大小小的植皮手术,还有令人揪心的换药换纱布,小玲捱过了每一道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从能开口说话,到能自主进食,再到能慢慢地走两步,小玲的每一次进步,记者帮都及时地跟进,第一时间把好消息传达给每一个牵挂着女孩的好心人。
为“爱心”双向奔赴
在“救救小玲”的报道中,杭州温暖向善的城市基因一览无余,有许多让哥哥阿强和小玲记下的温暖的时刻——
在得知小玲的遭遇后,杭州一位81岁的奶奶赶到浙大二院坚持要给女孩的住院账户转医疗费,奶奶眼眶泛红,紧紧地拉着阿强的手:“你们兄妹俩不容易,小姑娘太遭罪了,一定要告诉小玲,我们都在为她加油。”
同样受到过杭州爱心捐款的烧伤小女孩恩恩发来鼓励视频。视频里,小女孩用稚嫩的语气告诉小玲姐姐:“活着真的很好”。
评论区满屏已捐。
在小玲的报道发出后,潮新闻·钱江晚报官微下,满屏的“已捐”,字字诉情:
“只要能活下去,我也来帮点忙。”
“捐款5000,希望姑娘早日康复。我母亲得病后一直在浙二治疗,虽然今年她离开了,但我相信她还在的话肯定也会帮助玲玲的,加油!”
“小玲别放弃,我们大家都来帮你了!”
……
还有不少浙大二院救治过的烧伤病人以及家属也纷纷向小玲伸出了援手,他们说,“因为淋过雨,所以总会想要给别人撑一把伞。”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有爱氛围几度让阿强落下眼泪,也成了他每次进入ICU时对妹妹最好的鼓励和安慰。
正是一点点的凡人微光,照亮了小玲的生命之路。“我是不幸的,可我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女孩。”在能开口说话以后,小玲说得最多的便是谢谢。
“我怎么也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愿意帮助我,所以那时候我也在心里暗自告诉自己,小玲你一定不能让大家失望。”小玲说,一开始血库告急,还有很多好心人排队给她献血。“虽然从没有见过面,但我身上流着许多热心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的血,我的命是大家一起努力换回来的。”
将爱和善意继续传递
今年6月17日,从浙大二院出院后的小玲迎来了又一轮挑战。
为了恢复生活起居等基本能力,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她还需要在浙江衢化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康复治疗。由于反复拉扯训练,小玲的手肘关节等部位,经常会裂开流血。到了晚上要把手臂弯曲定型,她总是会咬牙配合。
最难熬的掰手指环节小玲会哭,但过后又笑起来安慰哥哥。潮新闻记者 滕一韬 摄
虽然疤痕挛缩期经常会让训练的成果反复,但小玲却比哥哥阿强想象中更乐观、更勇敢。“每天训练很积极,护士一喊就去。遇到掰手指、扩嘴这些最难熬的环节,才会忍不住哭一下。过后又笑嘻嘻的了,每天的笑容也比之前多了,又变回了从前小太阳一样的她。”
“妹妹和我都很幸运。”看到如今通过配合训练恢复越来越多的小玲,哥哥阿强的内心很是感慨:“当初如果不是大家,我可能已经失去这个妹妹了。她的每一个变化,哪怕再细微的进步,对我来说都是惊喜。”
感恩之心,让小玲在逆境中从不言弃,她的坚韧和乐观也感染着身边的人。“有时候遇到新入院的烧伤病人治疗不积极,我们经常会让小玲去开导开导他们。小姑娘特别善良,有时候还因为心疼别人自己也哭起来了。”管床护士说,医护人员们都很喜欢小玲。“小小瘦瘦的身体里却又着大大的能量,明明训练很辛苦,还经常会开玩笑逗我们开心。”
“如果我的经历能够帮助或者打动其他病人,那我很愿意去帮助他们。把这份爱与善意继续传递下去,这也是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的最好的报答。”
用力向前奔跑的小玲。潮新闻记者 滕一韬 摄
感恩之情,双向奔赴。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5年,小玲立下了一个小目标。“接下去我要继续努力训练,争取早日出院,最快希望明年初就能实现。”小玲说,出院后她想靠自己买一台相机,“虽然因为烧伤容貌无法再改变了,但我依然可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通过镜头去记录这世间的美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