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科技密码。
文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 是发掘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一座天然宝库。中小学所学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自然、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无不与古代科技息息相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日,首届中小学生科技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教育论坛暨2025年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文物科技专项赛浙江省启动仪式,在杭州高级中学举行。
本次智慧论坛,旨在深入探讨文化遗产知识大赛与拔尖人才贯通培养的结合点与创新点,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拔尖人才的培养与创新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论坛现场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记忆,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动力。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而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未来文物保护科技队伍的中坚力量,加强青少年人才培养,不仅是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的需要,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当天,清华大学梁军平教授,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物理学会秘书长潘正权,杭州高级中学校长杨帆,杭州学军中学副校长颜先辉等,分别以《文物与科学教育的创新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杭高的思考与实践》等为主题,进行专题报告。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很多学校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杭高作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方面先行一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学校还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少年班”、“英才计划”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培养路径。
这些探索和实践,都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拔尖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文化蕴含着中国古代科学家创新和求实的科学精神。如何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与现代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实现贯通培养,也是当下一项重大课题。
当天,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寿田、清华大学梁军平教授、浙江大学潘正权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蒋永贵教授、浙江省物理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讲席教授金鹏、杭州高级中学唐新红书记、桐庐县实验初级中学杨军校长等围绕“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文化的传承融合创新”和“拔尖人才贯通培养新模式”展开讨论。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传承的基础上,必须强调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形态。
而拔尖人才贯通培养新模式的构建,需要打破传统教育壁垒,实现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无缝衔接。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评价体系上,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论坛现场
在与会专家和嘉宾的见证下,2025 年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文物科技专项赛浙江省启动仪式同步正式启动。作为全国首个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和中专)全学龄段的青少年知识大赛,内容涵盖文物中的科学原理、文物科学普及、文物保护与文物展陈技术等。赛事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拔尖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巧妙融合,激发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与热爱,同时挖掘和培养一大批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