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钱丛
她是传统出版行业的图书编辑,也是全网粉丝近400万的短视频文化博主。
做了14年图书编辑的钱丛,在两年间一跃成为百万级的网红,全网播放量超10亿。如今,她既任职于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是文化类短视频账号“眉的说”的运营者,以自己的转型实践“立足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从讲述路遥故事的破圈,到刀郎新专辑的爆款,再到诗歌、好书的日常分享,钱丛用流媒体的思维、用短视频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次次唤起人们心中的共鸣。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走入生活日常,被更多人喜爱、拥抱,钱丛有话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钱丛,已经从事出版工作十几年了,最近两年,我又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文化博主。两年前我创建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眉的说”,现在全网粉丝已经接近400万。
作为一个从事传统文化行业的图书编辑,我为什么要做短视频?在账号成长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和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今天,很感谢省委宣传部和钱江晚报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和交流。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账号的情况。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账号呢?在2022年8月的时候,我所在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向各部门的编辑发出倡议,鼓励大家主动投身数字融合发展,在这个契机下,我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眉的说”。
刚开始尝试短视频创作的第一个月,是非常煎熬的。每一条内容发布后,播放量都在500以下,让人看不到希望。说实话,那是信念最容易动摇、最容易萌生退意的一段时间,所幸的是,我坚持了下来。
后来呢,经过大概一个多月的沉寂,转机来了。我创作的一条有关作家路遥的短视频,终于打开了局面,发布后播放量迅速破千、破万、破十万,最终突破了300万。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把“立足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账号的内容定位,之后又创作了多个播放量破千万的爆款内容。
现在呢,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我的抖音单平台粉丝突破了140万,微信视频号粉丝120多万,全网粉丝近400万。在视频号,有3000万人跟随我一起纵览长江、黄河;在抖音,有6000万人看过我解读刀郎的新歌;我还受邀入驻了学习强国,半年时间作品播放量达到2.85亿,目前全网播放量已经超过了10亿。
说实话,一个文化类的账号,能够取得这样的数据,是我刚开始完全没有想到的,很多人也经常问我,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从我个人的实践经验来看,我觉得有三点可以和大家分享。
一要转型思维。
短视频内容的创作,与传统的文字创作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更需要风格化,更需要情绪带动,更考验节奏把控,同时还要面临严苛的平台数据考核。所以我们在进入这一领域后,第一要做的就是思维的转型。要认清并遵循短视频的内容特点和传播规律,不能对内容自我陶醉。
二要尊重数据。
后台数据可以用精准的数字显示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内容应该如何优化,数据都会有清晰的反馈。通过客观数据倒推出内容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我觉得这是非常便捷的一种方法。
三要不断试错
短视频内容创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成功经验,适合别人的,不一定会适合自己,只有不断尝试,才能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路。每发布一条新的内容,都当作从零开始,要不断试错,更要不怕试错。爆款总是在不断坚持更新、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出现的。
提到爆款,那么一条爆款内容的诞生,到底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呢?下面我再来分享一些自己在内容创作上的心得。
不怕长,但怕不精。
很多人都认为,短视频的核心在“短”,太长的话会让观众失去耐心。实际上,无论视频长短,只要内容优质,都会获得平台的推荐。
但相对而言,长视频更考验内容的架构,开篇要吸引人,中间也要不断点燃兴趣点,让用户持续不断地想要看下去。我去年7月发布的有一条“白居易和湘灵的故事”,这个内容时长超过了6分钟,在进行创作时,通过不断优化和打磨,将白居易和湘灵的爱情故事精简到几个核心冲突点,以这些冲突点不断推进故事发展,同时搭配白居易朗朗上口的诗歌,再将文案尽量做到对偶、押韵,这样在短视频展现在用户面前时,用户会在行云流水中被带入故事和诗词的意境里。这条内容的播放量最终突破了1500万,点赞突破20万。
现在,我已经不再过于追求时长的限制,而是依据内容创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时长。在新近创作的“唐朝诗人”“宋朝词人”“滕王阁序”这些内容中,每条视频的长度都超过了15分钟。
不怕短,但怕不新。
对于文化类账号来说,视频过短并不很适合内容输出,一两分钟的时长很难讲完整某个人物或某首诗词。这种情况下只能想办法求新求变。比如可以做诗词的金句分享,对诗词名句进行分类和总结。这种内容在很多同类账号上经常看到,说明很受欢迎,但同时也意味着用户可能已经审美疲劳。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制造新意,用“新瓶”来装“旧酒”。
去年5月发布的有一条“古人写相思的九重境界”,这类选题不少账号其实已经做过,但我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对诗词名句进行了重新筛选,同时把每一重境界进行了重新命名,这样便能够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这条内容播放量也超过了1500万,点赞超过了30万。
今年年初发布的“二十四首诗与二十四节气”,在短短的80秒里,我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二十四首诗化用到文案里,每一句代表一首诗和一个节气,做到音韵协调、朗朗上口,同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不跟风热点,但也不回避热点。
很多自媒体账号都喜欢跟热点,因为热点就意味着流量,但并不是所有的账号都适合跟热点,更不是所有的热点都适合跟。尤其是对于文化类的账号,跟热点更需要谨慎,社会热点、娱乐热点一般并不适合。不过,若遇到合适的热点,及时跟进,巧妙切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会出现超级爆款。
去年7月,歌手刀郎发布新专辑《山歌寥哉》,其中的《罗刹海市》我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热度非常高,成为罕见的文化现象。我先后从《罗刹海市》的原著故事、思想寓意、诗词化用、原作者蒲松龄的人物故事等角度,连续发布了多条视频,每一条都创造了很高的播放热度,最高单条播放量突破了3000万,点赞接近100万。
今年5月,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我发布了一条视频推荐李娟老师的《阿勒泰的角落》,并挂上图书的购买链接,最终为这本书带来6000多册的销量。以上这些经验表明,热点可以跟,但需要从契合账号内容类型、风格的角度切入,才能不违和、不突兀,对账号成长产生良性的助力。
最后再说一点感想。
在当下这个流量时代,网络能够让一个普通人的光芒被无限放大,能够让一个微小的个体被无数人看到。但无论内容展现的形式如何改变,我认为有些东西始终是不会变的,那便是对内容的用心,与受众的共情。
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传统文化是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共鸣,我现在所做的只是把它们从我们的内心深处唤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几千年过去了,从远古洪荒到如今的流量浪潮,从一枚枚竹简到一面面电子屏幕,那些恒久流传的传统经典,就是高悬于我们民族上方的永恒的月亮。如果通过我,能够让更多人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打通连接,找到那份原本就已经存在的情感纽带,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归属、找到乡愁,这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