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浙江文学榜(2021—2023)正式发布,共涵盖特别荣誉榜、长篇小说榜、中篇小说榜、短篇小说榜、诗歌榜、儿童文学榜、散文杂文榜、报告文学榜、文学评论榜、网络文学榜、文学翻译榜等十一张榜单。
浙江文学榜(2021—2023)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对浙江全省2021至2023年三年内创作、发表的文学作品进行评审并发布,以鼓励浙江作家不断攀登文学高峰。浙江作家公号和潮新闻将持续对话上榜作者,带领读者了解优秀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作品简介:
《摸象集》取“盲人摸象”之意,在作者王晴飞看来,现代社会越来越庞大、复杂,常常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人与人之间、写作者与评论者之间的理解都日益困难。王晴飞试图以评论为途径,探究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人生的恒久性或时代性。全书收录了王晴飞近年来的22篇文学评论,包括作家、作品论和关于文学评论本身的认知与思考,视野广博开阔。
作品评语:
《摸象集》本着“将心比心”的态度,尊重、理解评论对象,深入评论对象的文本内部,进行客观、合理的考察和解读,观点鲜明、清晰,判断准确且有说服力。作者的文字敏锐犀利,往往能一针见血地看到、提出真问题,常常能于看似不可能之处,发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隐秘联系,并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为读者提供了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思考。而这些思考的背后,又可见出熟读各种经典理论文本才能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学研究功力。
王晴飞
创作谈:
有一天,我们家五年级的小学生桐桐忽然来问我,可不可以送她一本《摸象集》,我自然欣然答应,但担心她不太能看懂。她反唇相讥:鲁迅的文章我们都学过了,你难道比鲁迅还厉害吗?我忙解释,厉害的不一定难懂,难懂的也可能很不厉害。只是这本书是评论集,偏理论一些,不那么好玩。桐桐表示自己不怕。
过了几天,桐桐来和我聊天,说《摸象集》已经读了开头写刘亮程的两篇,《捎话》和《本巴》。她觉得这两本书都很好玩,《捎话》里的驴很可爱,因为声音比人大,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中心,人是为它们服务的。
我问,那人是怎么觉得的呢?
桐桐说,人当然觉得自己才是世界的主人,驴是为自己服务的。
我说,可见大家都有自己的偏见,很容易自以为是。
桐桐说,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这个世界其实是力量大的生物主宰的,只要看谁的力量更大就行了。
我说,那有没有可能有一种比人类更高的存在,在这种存在面前,人就像驴一样,根本认识不到他更高级。
桐桐说,当然可能啊,我经常有这样的想法,而且根据人和驴的关系来看,人是生活在驴身边的,而驴却认识不到人更厉害,那么比人类更高的存在也可能就生活在人的世界里,我们只要用心观察就能找出来。不过人和驴还是不一样,因为人类能够意识到可能有更高级的存在,这本身就是很聪明了。
我不禁抚掌赞叹,想到《摸象集》后面的一篇文章里,说到人类认知的限度,有许多“不可思议”之事,“但人类也的确是众生之中唯一具有通往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反抗被决定命运可能性的物种,而人类突破自己被决定命运的可能性,恰恰就在于具有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和反思能力。当我们意识到那些不可思议……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有可能是‘盲人摸象’的那一刻,人类其实已经尽可能地接近了真理,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而又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己的局限性。”
说这个故事,自然是我习惯性晒娃的老毛病又犯了,也是我们家自我吹嘘加互相吹嘘的家风的自然流露,但和小学生的聊天,的确纠正了一些我一贯的悲观与虚无感。诚如书名所示,我对人类能否认识到世界的整体性,甚至是人与人之间能否互相理解,是多有怀疑的,在本书自序中也说到要用文学来抵抗独属于现代人的孤独与虚无。小学生能够读出一些书中的意思,让我觉得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似乎并没有那么艰难,每一个世界的碎片里,也都折射着整体的样貌,将我们引向阔大的可能。
身处当下的时代,怎样理解世界与他人,怎样捕捉时代精神的新与旧,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当我们从每一个作家个体中,去看他们怎样理解传统,怎样直面困境,去理解他们的奇异世界与各自对于历史和现场的反思,会发现他们都在时代的河流里,创造这个时代的精神。没有一个现成的时代精神等着我们去把握,时代精神有赖于每一个作家的创造——如果没有史铁生,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会变得完全不同,正如同现代中国没有鲁迅,我们民族的精神也会变成另外的样子——时代精神永远有待完成,也正因为这一点,它时刻充满魅力。而文学评论,就是要触摸这些尚未定型之物,与之相互阐发,共同生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