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中文系有“专门写文学史”的传统。12月15日下午,在“《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上,华东师大教授陈子善、复旦大学教授陈正宏等学者纷纷提到。
确实如此。1928年赵景深出版的《中国文学小史》,当时是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唯一指定参考书。随后,从20世纪初的刘大杰先生(《中国文学发展史》)、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到20世纪后半叶的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乃至新时期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这些作品很多至今是中文系的教材。
近日,复旦中文系又出了一部文学史——陈引驰《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活动现场
新书发布会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陈引驰,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吴兆路、侯体健、副教授陈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胡晓明,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丹、李贵等知名学者参与,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中华读书报》副总编王洪波线上参与。
尹涛提到,“《文脉的演进》一书是由陈引驰教授自1995年开始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课堂讲录整理而来,讲稿经三十年沉淀,无数次修改,呈现出今天的面貌。书中陈引驰教授以中西文学、文化的大视野进行观察,纵横结合,新见迭出,动态地勾勒出中国文学史的演进历程。可以说,这本书也是全程鸟瞰、探微、梳理、刻画中华文脉的一部力作。”
陈引驰
“我1995年开始在复旦教‘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有30年了。说《文脉的演进》打磨了30年,这个不够确切。”陈引驰回应,“它是在课堂录影基础上形成的,太口语、说不清或者含混的地方,做了一些梳理,有一些补充。其实我也不敢讲是一部完整的文学史,因为真正要写文学史都得是大家、大学问家、大才子。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一部讲录,所以叫《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陈引驰介绍,书中也体现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从大的方面来讲,所谓“中国文学的三个轴心时代”比较适合用来把握文学史。书中谈到的一些问题,可能是这一段文学史本身所包含的,但有的时候也超越了这一时段,而具有普遍性。基于课堂教学和研究心得,这部书以讲录体呈现中国文学史。讲录体未必是平衡的,也有些缺憾,“可能有些专家觉得特别重要的内容,书里没有讲得很细致,但并不代表我觉得不重要。”
陈引驰表示,文学史课堂上,以往很多年是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作为学生参考教材的。《文脉的演进》在此基础上,从自己所体认的文学史演进的角度做一番勾勒和描写,某些细部可能不充分、不平衡,甚至有不妥当或错误的地方,但还能将自己所认知的文学史的脉络或趋势大致展现出来。
新书发布
陈引驰教授发言后,活动现场举行了新书发布仪式,贾雪飞总编辑与陈引驰教授共同为新书揭幕。随后开始座谈会。
陈尚君教授提及,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表现出文学史的另一种写法。除文学外,诸子、史传都有顾及,将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表现形态都讲得非常清楚。从中西文学对比来看,既有中国先贤的积累,又有西方对中国文学的观点和研究;既讲诸子,也讲《左传》《史记》,在说它们研究现状的同时,自然流露出作者自己的看法,比如对“古诗十九首”“苏李诗”的解读,很令人感动。
陈尚君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能直观地表现出课堂的现场感,部分内容详尽,往复回环,部分内容就略去,还原了真实的课堂场景,“特别是三个‘轴心时代’的提法很新颖”。陈尚君教授现场向陈引驰教授“催稿”,“该书主体部分只完成了第一个‘轴心时代’,希望以后出版第二个‘轴心时代’,特别期待第三个——因为西学传入的强烈冲击和中国文学自己的改变是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和问题。”
论及“三个轴心时代”的观点,陈子善教授也颇有感触,认为书中对第一个轴心时代写得很详细,第二个轴心时代则写得提纲挈领,第三个轴心时代虽然篇幅最少,但鞭辟入里,又有详注,对古典文学与近现代文学关系的辨析,特别是对翻译文学重要作用的强调,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陈子善
“复旦大学中文系有写文学史的传统,”陈子善教授指出,“较早的有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其后有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改革开放后,是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之后就是陈引驰教授的这部新著《文脉的演进》。陈引驰教授学术视野宽广,老一辈学者很少引用国外的著作,而《文脉的演进》对古今中外引用非常多且自然。”
陈子善教授表示,这是一部体现了陈引驰教授的个人风格的文学通史。整部书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大学生、中国古代文学爱好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是一部生动有趣同时又有相当学术深度的中国文学史“讲录”。
胡晓明
胡晓明教授提到,西方很多名教授都有畅销书作品,陈引驰教授《文脉的演进》学者分配时间和精力做文化普及的代表。这本书贯穿陈引驰学术风格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求真求实,有很强的思考力与批判性,有对现代常见说法的质疑,有点疑古派的学思风格。比如在对庄子思想的描述,对王羲之《兰亭序》的分析等,其细微的辨别当中体现出学者的严谨和冷静。
傅杰
傅杰教授指出:“引驰教授是有优厚的条件来讨论中国文学史上各个时代的问题的。第一,他有很好的家学渊源和很好的教育背景;第二,他有过人的天资和过人的用功。他的父亲陈谦豫先生是华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母亲黄世瑜先生是华师大中文系文艺理论教授。他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读完本科,硕士师从陈允吉教授,学习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博士再跟顾易生教授学先秦两汉文学。他的庄子研究、隋唐文学与佛教研究都有多种专著;他对中古文学下过很大功夫,出版了很有分量的论文集。”
陈正宏
陈正宏教授认为,这本《文脉的演进》虽然同其他文学史一样,也是一般的、发散式的,但蕴含了深厚的古今中外的学问,同时又不掉书袋。“我研究《史记》,对引驰教授提出的司马迁是‘现代主义者’印象深刻,一下子就能‘通古今之变’,举重若轻。”陈正宏感叹,“现在学术断代化,段与段之间交流不多。本书通贯线索很清楚,特别是最后一个部分,很短却很精彩。中国文学发展到五四,很多人认为是断裂,章(培恒)先生认为是延续,引驰教授不在断裂和延续之间二选一,而是一种世界眼光,很深刻。”
吴兆路
回忆起与陈引驰教授四十年前的初见,吴兆路教授感叹,“当时我从外地到复旦访学时,有一次去陈引驰家中,拜访其父母陈、黄两位老师。当时他们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进家门,书香四溢。后来我们又是同个专业同一年博士毕业,接触比较多,对引驰教授的学术功底发自内心地敬佩。”
对于讲录体的形式,吴兆路认为,精英文化对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会发挥重要影响,但其实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更是在普通大众中传承下来的,讲录体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是老百姓更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形式。读这本书,对普通读者来说,仿佛在听一场生动活泼的讲座,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这本书特别容易吸引那些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詹丹
詹丹教授表示,陈引驰教授既做过复旦文学系主任,又在做图书馆馆长。行政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在对书本内容的平衡上,从他的博学、信手拈来、鸟瞰能力都可以看出来。作为一个古典文学学者,他将近现代文学处理得很到位。文脉一定会延续到近现代甚至今天,如果只是在古代兜圈子的话,意义会弱很多。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分写得比前面还要好。
朱刚
复旦大学的中国文学史课程分三段,陈引驰教授上第一段,朱刚教授则负责第二段。朱刚教授表示,中国文学史在必须分段讲授的前提下,对第一段的要求特别高,因为第一段的功能性强,它首先要介绍什么是文学史,什么是中国文学史,并在世界与中国这样的一种关系里面把握中国文学。它还需要提供一个鸟瞰和纲领,否则的话,分三段之后的知识就散了。所以,“三个轴心时代”是能够把各个时间段贯通起来的。
李贵
李贵教授表示,这部文学史在近现代文学的巨大变革中回看古代文学,尤具启发意义。从先秦神话到现代文学的文学活动,中华数千年文脉演变大势尽收眼底。陈引驰教授在古今贯通、中西比较的参照系中建立起文学作品与文学事件的内在联系,重构中国文学史的主体性和整体性,对普通读者和专业学者均大有裨益。
侯体健
侯体健教授读完这本书,“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是陈老师自己的一些感悟,书中有很多陈老师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与文学史上的一些现象、观点、事件形成了交互,除了让我们去了解历史上的作家之外,也是我们了解陈引驰老师的一个很好的文本,读起来让人兴趣盎然。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绿色衬底的部分文章,如“轴心时代”、“近代的延续与断裂”,这些都是陈老师思考很久的重大的学术问题,之前都有专门的学术论文和演讲,带有很强烈的学术思考。从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这本书非常值得挖掘。
陈特
作为在场最年轻的嘉宾,陈特副教授是上过陈引驰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学生。回忆起自己在课堂上的经历,陈特指出,陈引驰老师1984年读大学,1993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求学贯穿整个80年代。在越来越细密专精的学术发展大势之下,陈引驰老师宏通的视野和不拘的才情在当下来看仍然别具一格。
陈引驰老师“在全球扩充中国文学史”,“他拥有极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直接阅读大量英文著作,并有广泛的国际交往,因此在书中既介绍海外专家对相关问题的考论,更是在整全的‘文学’的大关怀下展开对‘中国文学’的讲说,以全球视野来观照中国文学。”
王洪波通过视频在线参与。
王洪波副总编辑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出发,指出《导论》里附录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的轴心时代》一文是这本书的总纲和框架。按陈先生的意思,先秦、唐宋、近现代,中国文学完成了三次革命,革命之后,一种文学范式得以成立,然后文学家在这种范式下进行创作。这个框架很有启发性,有利于一般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文学史的脉络。
陈先生不只是写一部内史,也是写一部外史。不只写文学自身的、内在的演化,而且也写文学受到社会、思想、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古今中外的思想和文献都是引驰先生驱遣的资源,所以他讲文学史有博通的气象,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陈引驰教授对嘉宾的评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嘉宾们表达了感谢,活动在热烈活跃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