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浙江文学榜(2021—2023)正式发布,共涵盖特别荣誉榜、长篇小说榜、中篇小说榜、短篇小说榜、诗歌榜、儿童文学榜、散文杂文榜、报告文学榜、文学评论榜、网络文学榜、文学翻译榜等十一张榜单。
浙江文学榜(2021—2023)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对浙江全省2021至2023年三年内创作、发表的文学作品进行评审并发布,以鼓励浙江作家不断攀登文学高峰。浙江作家公号和潮新闻将持续对话上榜作者,带领读者了解优秀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风野吹来草籽儿》
作品简介:
这是一个新时代“愚公移山”的故事。一场变故让爸爸背负上巨额债务,从此失去了音讯。奶奶抱着“滴水成海”的信念,起早贪黑做零工,以微薄的收入帮家里还债,最终赢得乡亲们的尊重和理解。不满十岁的草籽儿也逐渐懂事,他以一种孩子特有的天真和勇气,帮助奶奶照顾自己的妹妹,帮助奶奶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儿,只为减轻奶奶的负担……
作品评语:
青年作家何晓宁,以春风化雨的叙述语言和表述方式,塑造了一个纯净、善良、美好的乡村少年形象,赞美了一批遭遇生活苦难却乐观、坚韧的“小人物”,艺术地呈现了乡村少年自泥土中迸发而出的成长能量。作品中大量的农耕、集市、小贩走村等场景的描述,让汾河流域乡村的人生百态欲然纸上,鲜活可触。新世纪初中国乡村慢慢积蓄的发展能量若隐若现地环绕于文字间,为小读者徐徐展开一幅丰盈的中国乡村画卷。
何晓宁
创作谈:想写一种粗砺、蓬勃的生活
我想写一种粗砺、蓬勃的生活。它有筛网般大而疏的孔洞,泥沙碎石俱下,其中的人们不逃,不避,不哀,不恨。他们知道生活向来如此。他们像风野里的草籽儿,落在肥田沃土,落在盐碱地,落在石缝,落在阴沟。一旦落定,就只考虑生和长的事。
这样一种生活,这样一群人,就在我童年时代的村庄。场景鲜活。面貌清晰。
清晨傍晚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叫卖声;卖糖葫芦的小贩被一群挂着口水、穿开裆裤的小孩“围追堵截”;补鞋子的胖大叔安静地坐在街角,把同一双鞋子修了一年又一年;盛夏的知了在杨树林里叫个不休;麦场的风车吱嘎吱嘎地转;碧绿的大西瓜挤满瓜田;我们顶着秃秃的白月亮,在野地荒沟里捉蝎子、挖蝉猴、逮野鸡,每一步都被“鬼”惊吓着……
生活其中时,并不觉得怎么好,怎么美,怎么自在。可是当它变成过去式,退得很远时,在记忆中突然鲜明可爱了——或许是某种类似“情结”的东西一键美化了它,加了滤镜,调高了亮度、饱和度,使得光鲜美好被放大,沉重的部分隐匿在强烈的曝光里。每个人都显得卑微。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有尊严地、抱团地活着——我找到了小说的核心。
事先列了详细的大纲和人物小传,希望能冷静、客观地写,把它写得好看一点,有趣一点,活泼一点。但是从第一章开始,故事就脱轨了。强烈的矛盾冲突怎么也摁不进去,好像所有的人物都在抵抗它,抵抗作者强行施加的命运。于是抛弃大纲设定,凭感觉顺其自然地写,不到一个月,噼里啪啦地写完了。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留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有时候觉得写现实题材的儿童小说很难,好像没有不幸,没有苦难,没有挫折,没有巨大的生活变动,就没办法展开故事。我努力克制叙事,避免把故事写得悲情,避免赚读者的眼泪和同情,避免对人物流露或好或坏的评判。但是努力失败了,写的过程还是太感性了。
我们经常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但是生活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无论时代怎么变,场景怎么变,生活方式怎么变,人的幸福和不幸永远是参杂在一起的,就像一捧沙,里面有金粒,也有玻璃渣子。如果仅仅在小说里呈现一种纯粹的童年美好,或者童年的苦难,就像是拿一张p过的照片给孩子看。这样的照片看多了,是有益的吗?
我以为对儿童文学来说,呈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很重要,很重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