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水岸同治、生态修复,萧山区寺坞岭竹林实现生物多样性蝶变

    潮新闻 通讯员 吴鸿儒2024-12-06 08:58全网传播量164
    00:00
    00:00

    “江河荟浙江翠”寺坞岭自然地,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寺坞岭,海拔520米,处于富春江、钱塘江、浦阳江三江汇流核心区域。

    寺坞岭区位图

    实施水岸同治是流域共治行动中的重要内容,其强调的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这意味着在治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水体本身,还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山体、森林、田地、湖泊、草地及沙漠等自然要素。

    为践行流域共治的治水理念,达到水岸同治的目标,并探索提升华东毛竹林生物多样性的的有效途径,萧山区于2022年启动寺坞岭竹林生态修复实验,选取220亩竹林作为一期核心实验区,划分为四个区块进行对比研究:一号为对照样地,不进行人为干预;二号样地进行自然更新,砍伐毛竹但保留乡土植物;三号样地模拟植物群落演替初期,砍伐后种植初期乡土植物;四号样地则模拟演替后期,种植顶级群落物种。随着项目的推进,2024年再次流转180亩竹林,作为二期实验区,进一步扩大生态修复的范围和影响力。

    寺坞岭自然地改造前


    寺坞岭自然地改造后

    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在云峰山划定的400亩生物多样性提升示范区内进行了75次生物多样性调查。安装了10台红外相机用于监测竹林内的野生动物,并对鸟类、昆虫、两栖爬行类动物、土壤动物以及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监测调查。监测调查发现,有维管植物274种,兽类14种,鸟类95种,两栖爬行类动物33种,昆虫203种,共619种动植物。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二级保护动物14种,三有保护动物108种,省重点保护动物9种,为物种保护与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寺坞岭自然地改造前


    寺坞岭自然地改造后

    经过近两年的生态修复工作,已成功监测到有13种动物重新出现在试验地,如红嘴相思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蛇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鼬獾、野猪等,这充分彰显了寺坞岭生态修复工作的显著成效,也是流域共治水岸同治理念在萧山区成功实践的生动例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周煜

    相关专题
    治水·护水·兴水 杭州绘就人城水和谐共生新篇章——杭州市治水办
    相关新闻
    杭州市西湖区铜鉴湖:治水兴生态,共绘湖山锦绣图
    生态修复、数字赋能......杭州建德市深化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推动水环境高质量发展
    杭州精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助力千岛湖生态共富
    富阳区实施生态修复 助力阳陂湖湿地重生
    杭州临平区运河街道:从黑鱼养殖到荷叶田田 实现生态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