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交博会。12月5日,第六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我们希望,未来高空中不再需要真人上演“蜘蛛侠”
步入展区,荧光绿的小车在90°垂直墙面上“如履平地”,浙江交工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他们与合作单位共同研发的“爬壁机器人”。而它的本领可不止于此,从公路到轨道,从桥梁到隧道,均不在话下,它的“同事”甚至还能爬桥梁“主缆”甚至“吊索”,而它所承担的责任即是公路、轨道、桥梁、隧道等大型构造物的外观与内部缺陷检测,且能够适用于垂直平面、倒垂平面、曲面等多元场景。
正在墙壁上演示工作场景的“爬壁机器人”。李艳霄/摄。
现场,爬壁机器人的“爸爸”——交工养护工程分公司质量技术部(研究院)执行主任徐春林谈到,即便有再多的安全保障措施,高空作业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安全风险,工人们并不是电影里的“蜘蛛侠”,更没有超能力,“我们希望,未来高空中不再需要真人上演‘蜘蛛侠’。”爬壁机器人就是为此而生。
“爬壁机器人搭载高清摄像模组能够实时采集病害数据,通过病害分析系统能够精准识别结构病害,精度较高,它同时还留有施工模块的接口,能够搭载病害维修的工器具,真正能够取代人工完成高空作业,极大程度减少了人员的高空作业风险。”徐春林介绍,这一爬壁机器人已经在高桥墩桥塔结构检查中铺开应用,解决了高耸结构物检测盲区的难题,除此以外,在特殊天气、特殊灾害后,它也随时能够上战场,为管理者分忧解难,保证结构物的本质安全。古语有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倘若把养护者与道路桥梁比作医患,徐春林与团队也希望成为“上医”。
徐春林现场演示操作爬壁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如今,公路行业逐渐从建设向养护转变,未来大养护时代中数字化、智慧化养护是大趋势。“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交通流量的日益增加,早期设计标准下的桥梁已经进入了中老年时代,这些中小型桥梁逐渐成为了桥梁养护的重点、难点。”徐春林坦言,团队一直思考如何通过数智、高效、科学、客观的手段更好做好养护工作,并提出了特桥特养理念。
特桥特养系统其实就是整个桥梁养护管理新模式的“数智大脑”,系统涵盖巡查管理、养护管理、应急管理、数智决策、健康监测等模块,“我们希望,通过长时间的维修养护数据的输入,辅以数学统计模型,不断进行算法训练及优化,最终实现自动化的桥梁养护决策。”徐春林介绍,如此在桥梁运营的任一时期,通过预防性监测及全面的检测出具桥梁诊断方案,从而以有限资金解决桥梁的关键问题,真正成为桥梁诊治的“上医”,“我们也想以县市为单位,建立桥梁医院,为管辖范围的每座桥梁,建立‘个人档案’,记录桥梁从0岁到10岁、30岁每个阶段的“身体状态”,像‘私人医生’一样服务于桥梁全寿命周期运营。”
我们希望,产业工人更有获得感、更有幸福感
仰视数字梁场的大屏,虽与现实中的梁场远隔千里,却能够一键掌握梁场现场任一梁板正在进行的工序、所用的材料以及未来安装的位置,甚至现场的粉尘、噪声分贝等均具象化地呈现在屏幕上。
这是“交工大脑”,是数字沙盘,是数据驾驶舱,而浙江交工数字化事业部总经理曾先才却更喜欢质朴地称其为“看板”。是将它看小了吗?非也。
“看板、看板,让人看了就能够拍板。”曾先才是最看重数字化实效的,而这套系统,正是曾先才与团队以“实效为先”打造的“最懂工地的最强大脑”,“任一动作,只要审批完成,就能够实时更新,基本能够实现‘管理不出门’。就像我们现在在杭州,一键就能捕捉到交工在三大洲21个国家承建项目的现场信息。”
受访者供图。
“在这套管理系统下,各个环节都像齿轮一样,环环相扣,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效率。”交工宏途总工程师王正军也是这套系统的主创者之一,他谈到,如今,产业工人整体年龄偏大,后继不足,已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如今,几乎没有40岁以下的工人,从安全、人文等多方面考量,野外高强度作业‘机械换人’是唯一解法,而数字化建设则是更强进阶。”
王正军介绍,如今,数字梁场已经完成流水线建设,安全文明施工水平直线提升,质量管控也效果斐然,“我们从工艺控制度、预应力控制度、混凝土均匀度、构件精准度及外在美观度等多维视角评定梁板质量,总体来说,生产梁板均为A级,已经完全达到了品质工程的要求。”
王正军还与记者算了一笔特别的“账”。从工人的视角来看,从前,浇一片梁板,需要3小时完成,而今只要1-1.5个小时就能完成,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都大大降低,“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工作从以往的卖力气变得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价值感更强,也能够让他们更安全、更有尊严地工作。”从社会的视角来看,智慧梁场采用“组合移动模台+带模蒸汽养护+二次张拉”的施工工艺,大大提高了施工台座的周转效率,智慧梁场生产线每日生产8片梁板仅需14个底座,相较常规梁场台座周转率提升6倍,场区建设节约用地50%,大幅提升了土地的使用率。从生产的视角来看,机器换人与数字化取代了传统工艺,减少用工的同时,质量与安全也进一步得到提升。从成本的视角来看,智慧梁场未来将探索使用“太阳能+空气能”智慧蒸养组合,实现绿色低碳,并进一步降低养护成本。
“不只是梁场,我们聚焦重点领域、关键业务、重要环节,深入开展新装备升级、新材料研发、新平台建设,构建了以智慧路面、智慧梁场、智慧隧道、智慧养护、智慧工地为核心的智慧建造矩阵,深入培育新质生产力,探索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新方案。”王正军说。
值得关注的是,常规梁场基本与项目一一对应,一个项目建设一个梁场,完成后即拆除,一次性投入成本比较高,“我们希望,智慧梁场是能够长期保留的,如果用地性质不允许,至少保留5-8年。从国家层面能够节约用地,从企业视角,也能够节约成本,避免重复投入。”
我们希望,数字化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MVP”
浙江交工相关负责人坦言,浙江交工的第一轮信息化建设之路启程于2008年,“那时候,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数字化,例如OA、MES等基础的应用,不过也让我们初尝到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浙江交工紧跟时代脉搏,着手布局数字化改革,转向覆盖面更广、实用性更强的多维系统研发。至今难忘数字化改革之初的困难重重,“但做企业、做工程都是一样,每天都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数字化转型合作团队选择难,那就成立企业数字化事业部,集结企业各类项目一线员工、各业务线人员,同时同步充实信息化专业人才,组建一支“让听得懂需要的人呼唤需求”的数改尖兵队伍。
数字化意识形成难、提升难,那就努力营造氛围、提升意识。“让数字化人员主动服务,像是人力资源系统建设,我们先顺应员工习惯,先‘都依你’减小阻力,再逐渐改变习惯,用数据说话,而后固化新习惯,统一标准。一旦统一了标准,就牵住了牛鼻子,后续管理提升和系统迭代就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了。”
在浙江交工有一面特别的墙,墙上俱是员工语录。数字化人员杨智慧说:“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泪水和汗水最终会汇聚成系统的生命力。”数字化人员马步晨说:“有了数字化系统后,做每一件事都要过脑子了。”
有人曾问马步晨:“难道没有数字化系统,做事就不用过脑子吗?”马步晨答曰,数字化系统为每一个动作和决策留痕,自然会让人愈加谨慎。
“的确,如果心中有‘数’,管理自然更有‘度’。”杨剑谈到,数字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它让管理更精细、施工更安全、品质更卓越,“未来,浙江交工还将持续深耕‘产业数字化’,实现‘大运营管理’;同时积极探索‘数字产业化’,以‘数字工地’产品化为基础,为企业提供综合管理系统定制服务,让数字化由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辅助’转型为‘MVP’。”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