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一得斋记|芬兰“音乐之父”

    潮新闻 杨新元2024-10-17 07:05全网传播量691
    00:00
    00:00


    到赫尔尔基第二天,我们就去参观西贝柳斯公园,与这位被誉为芬兰“音乐之父”的作曲家亲密接触。

    约翰·西贝柳斯是芬兰最伟大的作曲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他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斯特劳斯、舒曼等并列为世界音乐大师。

    在赫尔辛基街头,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各种精美的雕塑。而芬兰人最引以为自豪的,还是西贝柳斯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海边的西贝柳斯公园里。此刻,我就站在西贝柳斯纪念碑前。阳光下,这座由600多根银色不锈钢管组成的纪念碑,熠熠闪光,酷似一架巨型管风琴。

    一阵海风吹来,气流穿过钢管时,就会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呜声,仿佛是大自然在无休止地演奏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作品。

    在一旁的赤色岩石上,一个巨大的头像颦眉凝神,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作曲家生前创作的神态。导游告诉我,这座充满浪漫色彩的雕塑,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希尔图宁花了6年心血,于1967年在西贝柳斯逝世10周年之际完成的杰作。

    芬兰,西贝柳斯公园。视觉中国。


    西贝柳斯(1865——1957),是西方音乐家里少有的高寿者。

    有人说,把莫扎特、舒伯特、比才三个人的年龄加在一起,比他的寿数也多不了多少。西贝柳斯活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他曾生活在瑞典统治下的芬兰,后又经历沙皇时代的俄罗斯统治,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芬兰从未间断的民族独立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创作的音乐,被视为“芬兰民族之魂”。特别是那首著名的管弦乐《芬兰颂》,起着几乎与国歌一样重要的作用。

    我仔细地端祥西贝柳斯的头像雕塑,耳边似乎响起了铜管群低沉冷峻的怒吼。这是芬兰民族的荣光,是芬兰民族的赞美诗———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后,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依旧令人热血沸腾。

    据说,在芬兰以外的国度里,如果有人过于随便地演奏《芬兰颂》,就会引起芬兰人的不快。

    西贝柳斯在他的祖国芬兰享有极高荣誉,我想主要是他的音乐反映了芬兰民族的独立精神,激发了民族情绪,成为芬兰人民争取独立的精神象征。

    西贝柳斯创作的七部交响曲和其他大量音乐,由于体现了19世纪末民族独立时期的主流精神,在欧洲很有影响。他创作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里面虽然没有出现芬兰英雄史诗和神话传说,却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被列入小提琴音乐的经典文献,是许多小提琴演奏家乐于接受挑战的曲目。


    在音乐界,人们称赞西贝柳斯“具有贝多芬的逻辑,柴可夫斯基的风格”。

    他十岁就创作了第一首作品,即为小提琴与大提琴而作的小品《水滴》。

    1893年,他28岁时创作了《卡累里阿组曲》,标志着他的创作真正成熟了。从这一年到1901年,是他的创作旺盛阶段,现在存世的那些被称为“交响诗”的作品,大都创作于这个阶段。比如代表作《芬兰颂》作于1899年;《四首传奇》作于1895年(第二曲就是著名的《图内拉的天鹅》);第一套《历史场景》作于1899年;《悲伤圆舞曲》作于1903年等……

    在音乐家里,很少有人能够于健在时就取得极高的荣誉,而西贝柳斯做到了。芬兰政府对他恩宠有加,在芬兰有西贝柳斯大街和西贝柳斯公园,赫尔辛基大学音乐学院改名为西贝柳斯音乐学院。人们每年在这里举办“西贝柳斯音乐节”,并建立了西贝柳斯奖金。“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更是国际音乐界公认的高水平比赛,我们中国的青少年小提琴手就曾不止一次地在这个比赛中获奖。

    据说,晚年的西贝柳斯一点也不寂寞,他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来访者,还要与他的15个外孙和21个曾外孙共叙天伦。

    人生如此,足矣。我再看西贝柳斯的头像时,忽然发现在他颦眉凝神的脸上,还有一丝淡淡的微笑。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