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LV.3
潮客_杨振华
小潮号:2232266738
0
关注
15
粉丝
7
获赞
文史学者、作家
IP属地:浙江湖州
+
关注
1
作品
报料
3
动态
2024-12-02
已刊发
俞樾、姚文玉,相守西湖的神仙眷侣 去过杭州俞楼,去过苏州曲园,再走进临平北大街俞樾纪念馆,依然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倒不只是因为这俞樾俞曲园是我们的德清先贤,是一代学术大师,此外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纪念馆的展示从楼下延伸到二楼,既有文字的表述,也有视频的演绎,融传统与现代的展览为一体,把俞樾一生的事迹简略而生动地告诉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 清朝道光元年(1821),俞樾出生在德清县城东边的南埭圩村,四岁时随家人迁居到外婆家——仁和县临平镇。他在临平求学、娶妻、生子,临平成了他生命里与故乡德清与苏州杭州同等重要的福地。之后,他教书养家,又科举及第,做了时间不长的官,因文字狱被罢官;他潜心学问,著书立说,成就一代学术大师。而整个展示,俞樾的爱情生活的一页让我感触良多,虽然着墨并不多。 俞樾的婚姻是最传统的。他7岁时与表姐姚文玉定亲,是典型的娃娃亲,自然是受父母之命;19岁时,迎娶姚文玉,从此夫唱妇随四十年。这种传统的婚姻,在“五四”之后遭受批判,是自由婚姻的对立面,但在俞樾的生活中,恰是飞越生命之海的翅膀。 俞樾与表姐,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他们的爱情基础深厚,但难得的是他们一辈子彼此珍重,不离不弃,从来不因变故而心生怨恨。早年,俞樾只是一个穷教书先生,收入相形见绌,子女出生后,家境更是窘迫,但姚文玉勤勉持家,毫无怨言,她安慰俞樾“吾终当与君创造一好家耳”。有夫人的后台,俞樾没有后顾之忧,得以安心备考,成为科举达人。尤其是俞樾出任河南提督学政时,遭遇人生大难,因出科举考题而被人举报割裂经文,“文义难通,几于戏侮圣言”,他被革职为民,永不叙用。这,对于这位心忧天下的读书人来说,可以说是晴天霹雳,好在有姚夫人的宽慰排解,让俞樾的内心多了一份心安,官场容不下他,但还有一个温暖的港湾,还有一个心爱的人包容他。多年之后,夫人已经离世,俞樾还满怀深情地回忆当年:“闺中颇亦异恒情,眼底荣枯了不惊。翻喜狂奴去官早,朝冠卸后一身轻。”姚夫人真是不凡,胸襟开阔,能宠辱不惊,做丈夫的自然坦言无官一身轻了。 如今年轻人,谈恋爱看重的是两个人谈得来。这其实是很高的要求,因为知音难觅,而很多时候爱情需要在时间里慢慢打磨,才会透出岁月的亮泽。俞樾无疑十分幸运,他与姚文玉不是一时的相悦,而是一辈子的谈得来。俞樾学识渊博,姚夫人也是知书达理,下得厨房,上得厅堂,能诗文,还兼通音律,她著有诗集《含章集》,遗憾的是被她自己焚稿销毁了。可以说,姚夫人是俞樾诗歌唱和的诗友,生命里的第一知音。纪念馆的展示有他们的诗歌唱和,俞樾30岁中进士时,姚文玉写《梅花诗》劝勉夫君: 难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 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 俞樾以《和内子梅花诗》赠答: 庭院无尘夜有霜,见来不是等闲香。 寒宵同作罗浮梦,绝胜东坡在雪堂。 姚文玉知道,夫君高中进士不易,如同梅花经历了风霜曲折,才绽放出花朵,飘香人间,希望夫君能够永葆梅花一样的风骨。俞樾自是不俗,也有一点年轻人的自傲,苏东坡在黄州雪堂洒脱风流,我俞樾肯定不输东坡。 俞樾和姚文玉的谈话聊天,记录下来竟是学问文章。苏州曲园中有曲池,曲池中有小浮梅槛,一个仅可容纳二人促膝而坐的地方。这是俞樾与夫人夏日消闲纳凉的地方,他们的聊天很有文化气息,姚夫人拿些诗词曲文上的典故来问俞樾,俞樾就引经据典地解答。俞樾还一五一十地记了下来,就有了《曲园杂纂》中的一卷,名为“小浮梅闲话”。由此,我们洞见了他们两人世界丰富的日常与高雅的情趣。 同治七年(1868),俞樾掌教杭州诂经精舍,姚文玉同来西湖,寓居诂经精舍第一楼。于是,俞樾夫妇与西湖为邻,时常徜徉在西湖山水之间,西湖的山水也滋养着他们的感情生活。他们小楼倚栏,领略晴好雨奇的西湖百态;他们雇船夜游,沉醉在波光荡漾的西湖月夜……俞樾还填词抒写了与夫人泛舟西湖看月的情景与心境:“扁舟一叶,云水外,摇过湖心亭子”“倚绮窗共玩冰轮,约略前生犹记”。 或许,从那时开始,俞樾夫妇就与西湖的山水有了约定,在西湖澹荡的烟波里,要做一双“闲鸥”,甚至与这美丽山水有了生死之约。俞樾在《蓦山溪》的词里说:“琴书跌宕,老作西湖长”。他虽没有像苏东坡一样主政一方水土,但他们夫妇要与西湖山水琴瑟和鸣。 1879年4月,姚文玉病故。那个心爱的人走了,从此阴阳两隔,俞樾自是伤心不已,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惶惶不可终日,在悲痛中难以自拔。 之后,俞樾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们爱情的生死不渝:一是遵循姚文玉的遗愿将她安葬在西子湖畔的右台山,边上也为自己做了生圹,打算日后和夫人一起相守这西湖山水;墓侧筑屋三间,名为右台仙馆,而其中卧室取名为“茶香室”,那是夫人生前居室的雅称。二是写下《百哀篇》100首,取元稹“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意思,追忆了夫人与自己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点滴。其中写道:“莫向空帷哀永逝,相逢地下料非迟。”思念与悲伤之情溢于言表。三是在俞楼后面文石亭前筑“双齿冢”。俞樾61岁时开始掉牙,他把落齿与珍藏了多年的姚夫人第一颗落齿,收到一起埋葬,作《双齿冢志铭》记录这件事,又写《双齿冢诗》,表达思念之情。诗中说:“他日好留蓬颗在,当年同咬菜根来。残齿零落存无几,尽拟相从到右台。”曾经艰难的岁月同咬菜根,往事历历在目,当牙齿落光的时候,或许两个灵魂在右台山相遇了。四是把自己的部分著作命名为《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丛抄》《茶香室经说》,还是为了纪念姚夫人。 对一位晚清时代的学者,我们很容易把俞樾当作道学先生看,整天板着面孔,满口之乎者也,迂腐死板,但真实的俞樾和当代人一样具有丰富的情感,重情重义,有雅趣有风度。他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情种。 1907年2月,俞樾去世,享年86岁,归葬西湖右台山。如果泉下有知,俞樾和姚文玉可以一起相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了。 参观完毕,我在纪念馆门厅柜台看到《俞樾故事集萃》的小册子,问工作人员是否可买,回答是不买可赠阅。其中有“妙对冷泉亭对联”,是出自《春在堂随笔》的一则故事。这里摘录一下俞樾夫妇偕游灵隐的趣事: 他们来到飞来峰边的冷泉亭,小坐片刻,俞樾看到董其昌题写的楹联,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夫人说董其昌的对子问得高明有趣,夫君该怎么回答。俞樾略作思索,随即吟道:“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夫人以为不够贴切,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如竟道‘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俞樾自然赞赏不已,两人相与大笑。故事还没有结束,几天后,他们的次女俞绣孙来到湖楼,俞樾讲起他们的灵隐之游,让她也给冷泉亭的对子作答。俞绣孙苦思冥想了好一会儿,才笑着对答上:“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樾惊问‘项’字指什么,俞绣孙答道:“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安得飞来?”俞樾正啜了一口茶在嘴巴里,笑得茶水喷了一袖子。 你瞧,俞樾这一家,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趣有味的一家人。冷泉亭对联的妙答,是诗坛佳话,也是西湖有韵味的掌故。 那一次的灵隐之游,他们还在飞来峰山洞的石壁上留题:“同治七年秋九月,德清俞樾、仁和姚文玉夫妇同游”。俞曲园十分在意这次留题,请学生前往镌刻好,还带来朋友去观摩过这方摩崖石刻。在意这方记游石刻,何尝不是在意姚夫人呀。俞樾《百哀篇》写道:“理公岩畔共留题,山洞幽深路易迷。五百年余人到此,定应羡我两夫妻。” 俞樾与姚文玉,生命不止,思念不已。不用500年,就是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对照俞樾的爱情,反观现实,这样的神仙般眷侣是多么让人羡慕呀。
晚潮
短图文
7
- 我是有底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