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tmnews
LV.5
+关注
7 作品
报料
11 动态
2024-04-29
已刊发
标题:肖复兴:在风景中去遇见那个他 作者:汪新国 潮客:新八谷 以下正文: 旅游旺季,大小景区都很容易人满为患。 每当看到那人挤人的视频或照片,有人就会调侃、嘲讽地说:到景点看人去! 景区的人真的不值得看吗? 作家肖复兴的回答也许会让您有所启发。 在当代作家中,肖复兴是善于绘画者其中之一。他不但能画,而且也颇有成就,连续出版的个人专著都配有他的手绘插图。 肖复兴一直以北京天坛作为练习绘画写生之地。在天坛,伴随春夏秋冬四季轮换,肖复兴画下了天坛景色风云变幻。 文学是人学,肖复兴还喜欢关注、记录在景区遇见的有点意思的人,作为作家他最关心的还是人。 说是那天,肖复兴坐在一棵树下画画,在他的身边椅子上坐着一对老夫老妻。那男的在周围拍了一圈,回来时候对他说:“看你会画画多好!给生活增加好多乐趣!” 肖复兴谦虚说道:“我这是瞎画着玩的。” “瞎画也是画,要不来一趟天坛,跟我们一样,只能在这里坐坐,溜达溜达,拍拍照。你就多了乐趣,不一样哩!” 由此,他们俩就开始了一番闲聊。 在闲聊中,肖复兴知道了:这人是浙江人。七年前,他五十八岁,是位中学物理老师;妻子五十三岁,是政府机关的会计;都还有两年退休。这时候,女儿临产,婆婆早不在世,公公年老又有病,没法伺候月子。开始,他们建议请个保姆,话说出口,又不放心,只有他们两口子出山了。他俩办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续,把大本营移到北京,生活的中心围着女儿和新生的小外孙女转了。 在当今社会,类似这对老夫妻的“角色转换”,也许是太多太多了。正如这人在话中所说的: “子女在哪个城市读书,毕业后就在哪个城市就业,结婚生子,买房养家。子女在哪个城市扎下根,父母就像风吹叶落似地跟着子女到了哪。” “都说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其实,孩子在哪儿,哪儿也是家。一旦孩子有了子女,双方父母,差不多也该到了退休的年龄。随后,他们就从原来不同的社会角色一律转换成了保姆。” “独生子女一代,是我们国家绝无仅有的一代,孩子和父母,彼此承担着的痛苦,不仅存在于孩子的成长之中,也存在于父母的晚年生活。” 人们都说带孙辈是“痛并快乐着”的事儿,肖复兴也这么问,这位老师这么对他说: “那倒是!本想等小外孙女上幼儿园,我们就撤兵回家,这一晃小外孙女上小学了,每天需要接送,女儿女婿都上班,只有靠我们老两口,走不了啦!” 突然,这人话锋一转: “到北京七年了,别的什么都习惯,就是没有一个朋友,很寂寞。北京的公园几乎都去过了。跟你说句不客气的话,我当老师那么多年,在本地走在大街上,认识我的人很多,都会和我打招呼,我就是进哪个饭馆吃个饭,都有我的学生看见了,早早替我买了单。在北京,谁认识我?” 肖复兴没想到,他们的话题会转到这上面。一时间,氛围变得不轻松起来,两人都脸露尴尬。 幸好,坐在这人身边的一直没有说话的老伴儿,一句话让他们迅速从中解脱出来:“行啦,快走吧,该接孩子了!” 那人这就走了。 好像还该说点什么。肖复兴忽然冲着那人的背影喊道:“您贵姓啊?” 那人转过身:“姓童。儿童的童。” 肖复兴冲他叫了一声:“童老师!” 那人一愣,怔怔地望着肖复兴,回应了一声。然后,自言自语:“童老师!”他笑了。 肖复兴心想:大概七年了,没有人这样叫他。童老师,久违的称谓,久违的叫法。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肖复兴还曾向人们讲述起另一个在景区与人相遇的故事。 也是在天坛。 这天,肖复兴找到个僻静的地方开始练习绘画。 对北京人来说,找个游客少、清静点的地方,或悠闲自在地溜达,或吹奏萨克斯、葫芦丝,或操琴唱戏,随心所欲,才是在公园里的生活。 一阵京胡的弦声和一个女人如丝似缕的嗓音,吸引了肖复兴。 肖复兴后来这样记录: “循声看去,木亭前的木椅上,坐着一个老人,背后站着一个高大壮实的女人。老人很瘦,和那个女人呈鲜明对照,他长髯飘飘,仙风道骨,琴弓如蛇,在手中蜿蜒,琴匣在腿上,如蜷伏的小猫,安详,有几分享受的样子,听凭弓弦在它上面抚摸。老人的面前,摆着一个标准的铁制乐谱架,一只脚下踩着两个木块,这是天坛里所有操琴者标准姿态,木块是他们随身携带的。” 肖复兴坐在他们对面不远的木椅上,画他们的速写。 “他们两人都瞟了我一眼,没有搭理我,接着拉他的琴,唱她的戏。都面无表情,也无交流,拉琴的只管拉琴,唱戏的只管唱戏,面对眼前的花草树木,听也无情,唱也无情,好像他们只是习惯成自然,机械地反复完成同一个动作,就像在饼铛上反复烙一张馅饼,烙饼的过程,便是馅饼喷香的过程,也是他们最为享受的过程。” “一曲唱完,老人翻动他面前乐谱架上的曲谱,女人雕塑一样站在他身后,一动未动,老人也不问她,翻到其中一页,操起琴来,拉过过门儿,女人跟着就唱起来,配合得倒是很娴熟,仿佛节单安排妥定,曲目早已经编排好,水到渠成。“ 肖复兴觉得,他们所唱,说不上多么动听,却腔调婉转,咿咿呀呀,老戏的味道很足,入戏很深。 等这一曲唱完,肖复兴的速写也已经画完,他拿起画本,走到他们的面前,想让他们看看像不像。 “他们看见我走过来,却并没有要和我交谈的意思,好像不希望有外来者闯入,打断他们唱戏的进程,并不需要这时候有人登台为他们献花。女人还是那样雕塑一般站着,没有看我,只有老人冷冷地瞟了我一眼。” 肖复兴只好合上画本,没话找话地对老人说:“您拉得真好,今年高寿了?” 没人理他。老人不说话,女人也不搭腔。除了唱戏,他们惜字如金,不愿意多说戏外的一句废话。 “本来想如果说起话来,就和他们多聊几句,看样子,俩人是天坛里的常客,老人年岁不小,女人也就五十来岁的样子,是怎么碰到一起,到这里唱戏的呢?或许,能聊出点儿故事来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许,有些故事,是专属于他们自己的秘密,只需自己珍藏,无须外人打搅。” 这才是关键所在。肖复兴好奇心膨胀。 他们没有搭理他,肖复兴只好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有八十吗?” 老人头也不抬,一边翻动着曲谱,一边说:“八十多了!” 肖复兴偷偷朝曲谱看去,他看清了,是《梅妃》的唱段。 多么应该感谢肖复兴! 正是他那句“童老师!”,让童老师赔感亲切。 童老师笑了。是什么笑?很值得回味。 至少,让童老师觉得从此以后,在北京也有人叫他“童老师”了。 在北京,童老师不就缺少这么一声叫吗? 多么应该感谢肖复兴! 正是他那偷偷一窥,延伸了人们的兴趣。 什么戏叫《梅妃》? 人们从此知道了:《梅妃》是一出京剧传统剧目。讲述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梅妃江采萍之间爱恨情仇的故事。 江采萍因才貌双全被选入宫中,深受唐明皇的宠爱,被封为梅妃。她酷爱梅花,唐明皇甚至为她专门建造了一座梅亭。随后,杨玉环入宫,梅妃失宠。梅妃发现杨氏一族的骄奢行径,为申明大义,密奏唐明皇,但密奏却落入杨国忠手中,梅妃被打入冷宫。后来,安禄山造反,唐明皇仓皇外逃,将梅妃留在宫中,梅妃最终不幸被乱军所杀。 原来,李隆基除了与杨玉环之外,还有一出这样的爱情 爱情悲剧。 爱情悲剧容易让演唱者、听观众都沉浸其间。梅妃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以及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很令人感动。 人们这就理解了两位唱戏者不愿为外人所打扰的举止。 人们也就不再责怪肖复兴“偷窥曲谱”的荒唐行为。 人们也许还希望两位唱戏者说不定还有一段专属于他们自己珍藏的故事呢。 “你站在此岸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彼岸看你。”很早就有人说过这种颇具哲理的话。 问题在于:游玩景点,我们曾一次次地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又何曾关心过人?何曾发现过什么人,遇见过什么人? “贵州村超”、“淄博烧烤”的出现,终于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有人就提问:“我们该当如何做好风景之中的人?” 人们似乎还想续问: 旅游从单一的靠出卖风景赚钱,向一展当地风土人情的转变,在当下,是不是已到时候了? 对游客们来说,从欣赏风景转变为对当地人、人的故事的关心、欣赏、学习,在当下,是不是也已到时候了? 怎么将自己变成风景之一? 怎么去风景之中欣赏他人? 有一点应该是无疑的:在所有风景之中,人、人的故事,包括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那才是那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但愿您在风景区,也能遇见您所感兴趣的那个人。
晚潮
短图文
29
2024-04-24
已刊发
标题:这里的人们不“掼蛋”只“炒地皮” 作者:汪新国 潮客:新八谷 正文: 记住啊,如果您到江山,这里的人们不“掼蛋”只“炒地皮”。 您得学会“炒地皮”。不然,您会与他们玩不到一起。 我得先跟您说说“炒地皮”的趣事—— “会炒地皮吗?” “不会。” “嗯?跟打红5一样啊。” “打红5也不会。我只打小2。” “跟打小2也差不多,加上红5、五十K。我教你吧。” “不。听说有正红5、副红5,还有正参谋、副参谋。头都要晕了。” …… 什么个乱七八糟?你可能也被我说蒙圈了。 这是我跟朋友老戴的对话。那天,朋友聚会,老方、老袁、老戴和我四个人先到,我们想玩扑克,扑克游戏名叫“炒地皮”。可老戴不会玩“炒地皮”。明明四个人,却成“三缺一”,这是什么道理? 正当我搔头挠耳之际,老直推门进来。“嗨!你终于来了。”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搬凳、倒茶好一阵忙乱。 我很喜欢跟老直一起打牌。倒不是我看中了老直的牌艺。打牌是为了玩,说话文雅的人说是娱乐,不能在乎输与赢。我喜欢跟老直一起打牌,是为了多享受一些笑声。 老直年龄跟我相仿,不胖不瘦,头上有头发,五官也端正。他不会像说相声抖包袱故意逗你笑。他是一边打牌一边很随意地说了一句,就会惹你发笑。有时,还会引起围在旁边看打牌的人一道笑。 比如说,你一不小心把底牌扣多了,他会提醒你:“铺被(盖被子)啊?” 如果你这一盘得了75分,离升一级只差5分,他会遗憾地说:“唉,破蜂箱等蜂,空嗡(白辛苦)。” 如果你身旁同时有几个人为你出主意,你被弄得不知听谁的好,他会为你解围,抬头朝天说一句:“三娘六主意。”既劝告他人别多嘴,也让你自己拿主意。 就这样,趁老戴出门去看书,方、袁、直、汪(我)四个人,东西南北各占一方,老方与老袁一家,老直与我一家,“两家人”玩起了“炒地皮”。 社会在发展,取乐玩法也不停在创新,扑克牌已不知道有了几种玩法。我所知道的是从一副54张到两副108张,从打小2,到打红5,一路打过来,最后玩成了“炒地皮”。听说也有人是打三副、四副的。心不深,手不大的人,适可而止,两副就够玩了。 “炒地皮”是牌友间形象的说法。它的玩法是翻主可以盖,谁盖住了就有权改主、扣底牌。盖的标准是比双张、比牌大。比如,这盘你打8,你先翻了红桃8,他有两张草花8,他就可以盖住你,主牌改红桃为草花,你扣下的底牌由他收去,他另外扣底牌。如果又有谁有了两张比8大的牌,如小鬼或大鬼,他又可以再盖了你,然后将底牌收走重新扣。一直这样循环下去,直到没人能盖住为止。这底牌就像块地皮,被炒来炒去。 底牌为什么要炒来炒去?目的是调整副牌。副牌讲究个他无我有,我无他有。现代人比古人聪明,田忌赛马时就不知道将劣马关进马厩,现代人懂得将不用的牌扣在底牌里。害群之马总是难免的,不让它参加比赛才是聪明的。 这些年在城市里炒地皮也算是发家致富最快的门道,可惜这只能是大佬们去炒的。没当上大佬的人就发明了在牌桌上“炒地皮”,靠玩玩来做做发财梦。穷怕了的人总是一心想发财的。 这盘我打6,由老直主打。老方、老袁都没翻主,老直翻出张方块6。 嗨,嗨!你看我手气多好。我抓了两个正红5,两个副红5,大鬼小鬼各一张,正副参谋各一张,黑红方草四个6各一张,还有好几张方块,最最要紧的是,还有方块五十K。 说到参谋长,还得补一句。玩“炒地皮”有规定,只有3这张牌才能当参谋长,而且还得与主牌同颜色。如主牌是方块,那方块3是正参谋长,红桃3是副参谋长,黑桃3、草花3就成普通牌。扑克牌引进参谋长,军队高官级别就都有了。正副红5是正副司令,大鬼小鬼是正副军长,主牌3和同颜色的3是正副参谋长,每盘主打的比如这盘打6,那6就是师长,五十K就是突击队。这“炒地皮”完全就成了以师为单位斗智斗勇的攻防大战。 别的地方打扑克是玩“掼蛋”、“斗地主”、“拖拉机”、“红5星”、“争上游”,只有江山人爱玩“炒地皮”。 有人说,当初就是江山人发明“炒地皮”的。把参谋长引进扑克牌,这与江山人“尚武”有关,江山人性格硬说话直,古代出过武状元,现在是闻名全国的“拥军模范城”。这些都是乱猜测,你可以只听不信。 闲话少说。你再看我这副牌:正副司令、正副军长、正副参谋长和一正三副四师长,加上一支突击队,齐全了。 “哈!”我兴奋得想笑出来。我当然不能笑,不能暴露兵力。我脸无表情,不露声色,我笃定要给对家剃一个“大光头”。我希望老直快点扣完底牌;我在等老直出牌。 如果你是位“炒地皮”高手,这时你一定已经看出我的失误了。如果你没看出,那就听我继续说。 见底牌没人“炒”,老直吊了个小主,老方跟了张主,我立马用正红5压住,没等老袁的牌落地,我“啪”地甩出了方块五十K。 “炒地皮”好玩的地方,除了扣下的底牌可以炒来炒去,再就是有了五十K。同花色的一张五一张十一张K,凑成一副五十K。 五十K是“炒地皮”最霸气的牌,按牌规,如果是主牌五十K,不管是谁出,另外三人都得将手上最大的主牌依次交出来,哪怕是正红5副红5大鬼小鬼,就像打仗突击队冲进了司令部,司令军长参谋长师长统统被缴枪不杀当俘虏。 红5挨抓,问题很严重,正红5要被罚减二级,副红5要被罚减一级。有时,眼看要打到A胜利了,却因多次挨罚,出现了倒欠负数。这就不是“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了”。按老直的说法,是被“打入泥底去了。” 四个人出完牌,老方已出到黑桃6,老袁已出到方块A,显然对家手上已无大主牌。桌上牌面没见着有红5被抓,很明显,四张红5都在我手上。我得意地朝老直看一眼,没见他高兴,反而见他眉头蹙了一下。 我不知错哪。我继续出牌,继续吊主。把老方老袁的主牌吊光后,我出了张草花A,老直出了张草花7,眉头又蹙了一下。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老直底牌没扣草花。我俩副牌走一路去了。 问题果然出在草花上。出牌权一转移,老方一对草花,老袁一对草花,共得了40分。甭说大光,小光都没戏。 这牌打烂全怪我。我无论如何应该盖了老直的方块6,把底牌炒一下,这样控制副牌就拥有优势。再说,四个红5都在我自己手上,我那五十K又能抓到谁?! 屋内气氛安静,只听见墙角立式空调有丝丝风响,牌桌上四个人面前的茶杯早已不冒热气。没有其他人进门来。老戴出门看书也一直不肯回。 我期待着老直说句令大家发笑的话,或者干脆就责怪我“一副好牌被你打烂了。” 但我没听到。老直甚至看都没看我一眼。 我只听老直喃喃地说:“有了好日子,还要懂得过。”不知道,这话是说给我听,还是说给他自己听。 我故意把牌洗得“哗哗哗”地响,放到桌子上还拍两下,高调宣布:“打7!” “炒地皮”在继续中。我得提早告诉你,不然我会忘记了。我是想跟你说:听说你在读《孙子兵法》?别读了,还不如来玩“炒地皮”。扑克牌里有乾坤。
晚潮
短图文
3
2024-04-23
标题:这里的人们不“掼蛋”只“炒地皮” 作者:汪新国 潮客:新八谷 正文: 记住啊,如果您到江山,这里的人们不“掼蛋”只“炒地皮”。 您得学会“炒地皮”。不然,您会与他们玩不到一起。 我得先跟您说说“炒地皮”的趣事—— “会炒地皮吗?” “不会。” “嗯?跟打红5一样啊。” “打红5也不会。我只打小2。” “跟打小2也差不多,加上红5、五十K。我教你吧。” “不。听说有正红5、副红5,还有正参谋、副参谋。头都要晕了。” …… 什么个乱七八糟?你可能也被我说蒙圈了。 这是我跟朋友老戴的对话。那天,朋友聚会,老方、老袁、老戴和我四个人先到,我们想玩扑克,扑克游戏名叫“炒地皮”。可老戴不会玩“炒地皮”。明明四个人,却成“三缺一”,这是什么道理? 正当我搔头挠耳之际,老直推门进来。“嗨!你终于来了。”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搬凳、倒茶好一阵忙乱。 我很喜欢跟老直一起打牌。倒不是我看中了老直的牌艺。打牌是为了玩,说话文雅的人说是娱乐,不能在乎输与赢。我喜欢跟老直一起打牌,是为了多享受一些笑声。 老直年龄跟我相仿,不胖不瘦,头上有头发,五官也端正。他不会像说相声抖包袱故意逗你笑。他是一边打牌一边很随意地说了一句,就会惹你发笑。有时,还会引起围在旁边看打牌的人一道笑。 比如说,你一不小心把底牌扣多了,他会提醒你:“铺被(盖被子)啊?” 如果你这一盘得了75分,离升一级只差5分,他会遗憾地说:“唉,破蜂箱等蜂,空嗡(白辛苦)。” 如果你身旁同时有几个人为你出主意,你被弄得不知听谁的好,他会为你解围,抬头朝天说一句:“三娘六主意。”既劝告他人别多嘴,也让你自己拿主意。 就这样,趁老戴出门去看书,方、袁、直、汪(我)四个人,东西南北各占一方,老方与老袁一家,老直与我一家,“两家人”玩起了“炒地皮”。 社会在发展,取乐玩法也不停在创新,扑克牌已不知道有了几种玩法。我所知道的是从一副54张到两副108张,从打小2,到打红5,一路打过来,最后玩成了“炒地皮”。听说也有人是打三副、四副的。心不深,手不大的人,适可而止,两副就够玩了。 “炒地皮”是牌友间形象的说法。它的玩法是翻主可以盖,谁盖住了就有权改主、扣底牌。盖的标准是比双张、比牌大。比如,这盘你打8,你先翻了红桃8,他有两张草花8,他就可以盖住你,主牌改红桃为草花,你扣下的底牌由他收去,他另外扣底牌。如果又有谁有了两张比8大的牌,如小鬼或大鬼,他又可以再盖了你,然后将底牌收走重新扣。一直这样循环下去,直到没人能盖住为止。这底牌就像块地皮,被炒来炒去。 底牌为什么要炒来炒去?目的是调整副牌。副牌讲究个他无我有,我无他有。现代人比古人聪明,田忌赛马时就不知道将劣马关进马厩,现代人懂得将不用的牌扣在底牌里。害群之马总是难免的,不让它参加比赛才是聪明的。 这些年在城市里炒地皮也算是发家致富最快的门道,可惜这只能是大佬们去炒的。没当上大佬的人就发明了在牌桌上“炒地皮”,靠玩玩来做做发财梦。穷怕了的人总是一心想发财的。 这盘我打6,由老直主打。老方、老袁都没翻主,老直翻出张方块6。 嗨,嗨!你看我手气多好。我抓了两个正红5,两个副红5,大鬼小鬼各一张,正副参谋各一张,黑红方草四个6各一张,还有好几张方块,最最要紧的是,还有方块五十K。 说到参谋长,还得补一句。玩“炒地皮”有规定,只有3这张牌才能当参谋长,而且还得与主牌同颜色。如主牌是方块,那方块3是正参谋长,红桃3是副参谋长,黑桃3、草花3就成普通牌。扑克牌引进参谋长,军队高官级别就都有了。正副红5是正副司令,大鬼小鬼是正副军长,主牌3和同颜色的3是正副参谋长,每盘主打的比如这盘打6,那6就是师长,五十K就是突击队。这“炒地皮”完全就成了以师为单位斗智斗勇的攻防大战。 别的地方打扑克是玩“掼蛋”、“斗地主”、“拖拉机”、“红5星”、“争上游”,只有江山人爱玩“炒地皮”。 有人说,当初就是江山人发明“炒地皮”的。把参谋长引进扑克牌,这与江山人“尚武”有关,江山人性格硬说话直,古代出过武状元,现在是闻名全国的“拥军模范城”。这些都是乱猜测,你可以只听不信。 闲话少说。你再看我这副牌:正副司令、正副军长、正副参谋长和一正三副四师长,加上一支突击队,齐全了。 “哈!”我兴奋得想笑出来。我当然不能笑,不能暴露兵力。我脸无表情,不露声色,我笃定要给对家剃一个“大光头”。我希望老直快点扣完底牌;我在等老直出牌。 如果你是位“炒地皮”高手,这时你一定已经看出我的失误了。如果你没看出,那就听我继续说。 见底牌没人“炒”,老直吊了个小主,老方跟了张主,我立马用正红5压住,没等老袁的牌落地,我“啪”地甩出了方块五十K。 “炒地皮”好玩的地方,除了扣下的底牌可以炒来炒去,再就是有了五十K。同花色的一张五一张十一张K,凑成一副五十K。 五十K是“炒地皮”最霸气的牌,按牌规,如果是主牌五十K,不管是谁出,另外三人都得将手上最大的主牌依次交出来,哪怕是正红5副红5大鬼小鬼,就像打仗突击队冲进了司令部,司令军长参谋长师长统统被缴枪不杀当俘虏。 红5挨抓,问题很严重,正红5要被罚减二级,副红5要被罚减一级。有时,眼看要打到A胜利了,却因多次挨罚,出现了倒欠负数。这就不是“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了”。按老直的说法,是被“打入泥底去了。” 四个人出完牌,老方已出到黑桃6,老袁已出到方块A,显然对家手上已无大主牌。桌上牌面没见着有红5被抓,很明显,四张红5都在我手上。我得意地朝老直看一眼,没见他高兴,反而见他眉头蹙了一下。 我不知错哪。我继续出牌,继续吊主。把老方老袁的主牌吊光后,我出了张草花A,老直出了张草花7,眉头又蹙了一下。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老直底牌没扣草花。我俩副牌走一路去了。 问题果然出在草花上。出牌权一转移,老方一对草花,老袁一对草花,共得了40分。甭说大光,小光都没戏。 这牌打烂全怪我。我无论如何应该盖了老直的方块6,把底牌炒一下,这样控制副牌就拥有优势。再说,四个红5都在我自己手上,我那五十K又能抓到谁?! 屋内气氛安静,只听见墙角立式空调有丝丝风响,牌桌上四个人面前的茶杯早已不冒热气。没有其他人进门来。老戴出门看书也一直不肯回。 我期待着老直说句令大家发笑的话,或者干脆就责怪我“一副好牌被你打烂了。” 但我没听到。老直甚至看都没看我一眼。 我只听老直喃喃地说:“有了好日子,还要懂得过。”不知道,这话是说给我听,还是说给他自己听。 我故意把牌洗得“哗哗哗”地响,放到桌子上还拍两下,高调宣布:“打7!” “炒地皮”在继续中。我得提早告诉你,不然我会忘记了。我是想跟你说:听说你在读《孙子兵法》?别读了,还不如来玩“炒地皮”。扑克牌里有乾坤。
晚潮
短图文
2
2024-04-18
已刊发
清漾奇遇 这是个小村落,白墙黑瓦,鸡鸣狗吠,道路洁净,小桥下流淌着清澈的溪水,村外蛙声一片,白鹭飞舞,树林葱翠。正是春暖花开时节,整个村落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阵阵春风吹来,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清风荡漾,什么是清水荡漾。 村口那棵千年古树,是棵老樟,它默默地诉说着历史沧桑,正静悄悄地更换着树叶。这些叶子,冬天守护着一方绿色,当春回大地之际,慢慢变成红色,像朵朵红花绽放在嫩绿之间。待到红花谢落时,它与红花同纷飞。村子里有如此古树,民风自然不俗。 这里是清漾村,历史上曾出过多位名人。据说,有过8位尚书,83位进士。当今,有人把尚书比作部长,进士比作博士。 且不去评说这种比作准不准确。只说近些年,好事者还成功地发现,这里还是当代伟人的祖籍之地,是当之无愧的江南毛氏发祥之地。由是,吸引了四方八面的人们都想来看看。 曾听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到了现代,人们喜欢追逐名人,哪儿出过名人就往哪儿奔,哪儿也就成了旅游胜地。只是把人搞得有点糊涂:到底是先出名人而后成著名胜地,还是先是地灵而后才出人杰? 正当我胡思乱想之际,我见着了一个人。 他是谁?是毛子水先生。 春阳之下,先生长衫布履,神态安祥,坐在他家门口竹椅上,一杯绿茶在侧,一册书本在手,边享受着温暖阳光,边入迷在文字之中。 见到先生,我有点喜出望外。大步向前,向先生鞠躬敬礼。 先生见我突然而至,欲起身还礼。我忙将先生扶坐回座椅。见先生虽已年老,但精神矍铄,便按捺不住心中激动,一句话脱口而出: 先生,人们都说您是“通人”,“已读通了中西之书”。他们还说:“在研究科学的人中,您国学基础最好;在研究国学的人中,您科学基础最深。”不知您对此评价是否满意? 先生对我微微一笑:人家说什么是他的自由,不必认真。 我自感唐突,担心先生对我有所生气,一时语塞,不知再说什么才好,却听先生口在吟诵: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这是辛弃疾的《江郎山和韵》。我当然知道。在这首诗里,辛弃疾将江郎山的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此也深得江山人自我性格的认可。 看来,先生并没有生我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先生家就在江郎山麓,江山人喜欢直来直去,这种性格先生定当知道。说不定,先生见我有话直说,反而更高兴呢。 心里受到鼓励,我又问:刚才在先生屋里看到,您20岁就外出求学,在北大读的是理科,到德国留学,读的也是数学专业,可您后来却从事国文研究,成为国学大师,闻名海峡两岸,所著《〈论语〉今注今译》是公认的最权威诠释。这是为何? 先生缓缓而答。他告诉我:学好数学,可以奠定逻辑基础。而学逻辑可以使自己减少论思的错误,又可以使自己不妄听不妄从。一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就让他受益终身。 学什么专业,本不该一定终身。虽有时会受到种种限制,但最终还得适合于每个人自己的资质,还得从自己真正的喜爱出发,并且要一爱到底。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对国学很有兴趣,“半部《论语》”读了一辈子。 在新文化运动中,他组织成立“新潮社”,发起出版《新潮杂志》。其时,学生以振兴国家民族文化为己任,弃理从文、弃医从文者不在少数。鲁迅先生也是这样。 先生又说:古人的学术思想是国故。我们现在研究古人的学术思想,应该叫做国故学。它自己并不是国故,它的材料是国故。研究历史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的真正含义。 经先生这么一说,让我加深了对“国学”的认识。 我对先生说:我懂了。胡适先生当过您的老师,生前曾为您家老宅亲笔题写“清漾祖宅”匾额。他逝世后,先生满怀悲痛,为老师书写墓志铭。这种师生情谊令人感动。您身为国学大师,铭文共一百三十七字,文辞精练,之、乎、者、也,却未用一字,堪称经典。看来胡适先生提倡写白话文对您影响确实很大。 听完我的话,先生微笑,轻轻点头。他说:只有用白话,才能写出真正好的文字,真正美丽的文字。 远处突然一阵风来,吹眯了我的眼睛。我用力睁开双眼,见到先生身后挂个酒葫芦。这葫芦左晃右荡,塞子似有似无,阵阵酒香,从中溢出,扑鼻而来。我听到先生又在吟诵: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我接上话说:我知道,这是先贤毛泽民的《惜分飞》。围绕这首词,北宋文坛上曾有个美丽的故事。说是—— 宋元祐年间,苏轼在杭州做知州,毛泽民在他属下任法曹一职。这天,任职期满,他辞职回乡。恰好当天晚上,苏轼宴请宾客,席间有歌女在唱《惜分飞》,苏轼听后,觉得这词写得缠绵动人,就问,这词是谁写的,歌女答道,是毛法曹所作。顿时,苏轼连声大叫,罪过、罪过,郡寮有如此优秀的词人,我竟然不知。苏轼当即写下请柬,未等天明,就差人送信,将毛泽民追了回来,留在家中,相聚欢谈了好几天。 我刚说完,就听见哈、哈、哈一阵爽朗的笑声:我毛滂虽然为官苦楚,但为人潇洒,为文风流,写诗作词不下几百首,不曾想,竟以这词为后人留下故事。 毛滂?毛滂字泽民。怎么是他? 我循声望去,薄雾之中,毛滂身着宽袖长袍,腰系革带,头上髻巾随风飘逸。 我连忙向前打躬作揖:哦,前辈,恕晚辈无礼。请问子水先生到哪去了? 毛滂目光清和,朝我呵呵一笑:不急,让我把话跟你说完—— 你刚才所讲那个故事,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但却是以讹传讹。东坡先生在杭州做知州时,我正在饶州任司法参军,怎么会在杭州做他的僚佐? 不过,家父在京城做谏议大夫时,因江山人直来直去的懔性与东坡先生豪爽的性格确实相投,东坡先生与我家人都熟。他见过我所作诗、词,在元祐三年,曾为我写过《荐状》,称我“文辞雅健,有超世之韵”,保举“堪充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 哦,那前辈宦海行舟,该当一帆风顺啊。怎听说前辈几番辞官,纵情于故乡山水田间,以吟诗喝酒为乐? 嗐,世上之事哪有一帆风顺?恐怕只有风云变幻!我看你这性格,也为那三爿石头所滋养,就直告你两句:向往远方与诗,莫忘故乡与酒。 见我陷入沉思,毛滂又朝我呵呵一笑,说:好了,不再多说了。今日已与几位好友约定,中午在江郎书院相聚。 说完,毛滂从腰间取下酒葫芦,举过头顶,朝我摇晃几下,伴随一阵酒香与一声高歌“一壶浊酒喜相逢”,飘忽而去。 这时,我才发现,那只酒葫芦原来是悬挂在毛滂身上。 我清醒了。我站在了毛氏先贤群雕面前。刚才与毛子水先生的对话,听到的毛滂笑声,全是幻觉。那酒香分明是从附近“农家乐”里飘过来的。 几位毛氏先贤或站或坐,神态各异,正在向后人讲述着各自生前的故事。而我,已被他们的故事深深吸引,心追神往。 我回过神来,仔细一想,长久以来,我听说过了毛氏先贤的许多故事,毛子水、毛滂两位乡贤的形象时不时就出现在眼前。今日来到清漾村,无意间与他们有如此相遇,我自己对此也称奇叹息不已。遂记之。
+1
晚潮
短图文
11
2024-04-16
清漾奇遇 这是个小村落,白墙黑瓦,鸡鸣狗吠,道路洁净,小桥下流淌着清澈的溪水,村外蛙声一片,白鹭飞舞,树林葱翠。正是春暖花开时节,整个村落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阵阵春风吹来,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清风荡漾,什么是清水荡漾。 村口那棵千年古树,是棵老樟,它默默地诉说着历史沧桑,正静悄悄地更换着树叶。这些叶子,冬天守护着一方绿色,当春回大地之际,慢慢变成红色,像朵朵红花绽放在嫩绿之间。待到红花谢落时,它与红花同纷飞。村子里有如此古树,民风自然不俗。 这里是清漾村,历史上曾出过多位名人。据说,有过8位尚书,83位进士。当今,有人把尚书比作部长,进士比作博士。 且不去评说这种比作准不准确。只说近些年,好事者还成功地发现,这里还是当代伟人的祖籍之地,是当之无愧的江南毛氏发祥之地。由是,吸引了四方八面的人们都想来看看。 曾听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到了现代,人们喜欢追逐名人,哪儿出过名人就往哪儿奔,哪儿也就成了旅游胜地。只是把人搞得有点糊涂:到底是先出名人而后成著名胜地,还是先是地灵而后才出人杰? 正当我胡思乱想之际,我见着了一个人。 他是谁?是毛子水先生。 春阳之下,先生长衫布履,神态安祥,坐在他家门口竹椅上,一杯绿茶在侧,一册书本在手,边享受着温暖阳光,边入迷在文字之中。 见到先生,我有点喜出望外。大步向前,向先生鞠躬敬礼。 先生见我突然而至,欲起身还礼。我忙将先生扶坐回座椅。见先生虽已年老,但精神矍铄,便按捺不住心中激动,一句话脱口而出: 先生,人们都说您是“通人”,“已读通了中西之书”。他们还说:“在研究科学的人中,您国学基础最好;在研究国学的人中,您科学基础最深。”不知您对此评价是否满意? 先生对我微微一笑:人家说什么是他的自由,不必认真。 我自感唐突,担心先生对我有所生气,一时语塞,不知再说什么才好,却听先生口在吟诵: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这是辛弃疾的《江郎山和韵》。我当然知道。在这首诗里,辛弃疾将江郎山的性格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此也深得江山人自我性格的认可。 看来,先生并没有生我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先生家就在江郎山麓,江山人喜欢直来直去,这种性格先生定当知道。说不定,先生见我有话直说,反而更高兴呢。 心里受到鼓励,我又问:刚才在先生屋里看到,您20岁就外出求学,在北大读的是理科,到德国留学,读的也是数学专业,可您后来却从事国文研究,成为国学大师,闻名海峡两岸,所著《〈论语〉今注今译》是公认的最权威诠释。这是为何? 先生缓缓而答。他告诉我:学好数学,可以奠定逻辑基础。而学逻辑可以使自己减少论思的错误,又可以使自己不妄听不妄从。一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就让他受益终身。 学什么专业,本不该一定终身。虽有时会受到种种限制,但最终还得适合于每个人自己的资质,还得从自己真正的喜爱出发,并且要一爱到底。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对国学很有兴趣,“半部《论语》”读了一辈子。 在新文化运动中,他组织成立“新潮社”,发起出版《新潮杂志》。其时,学生以振兴国家民族文化为己任,弃理从文、弃医从文者不在少数。鲁迅先生也是这样。 先生又说:古人的学术思想是国故。我们现在研究古人的学术思想,应该叫做国故学。它自己并不是国故,它的材料是国故。研究历史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的真正含义。 经先生这么一说,让我加深了对“国学”的认识。 我对先生说:我懂了。胡适先生当过您的老师,生前曾为您家老宅亲笔题写“清漾祖宅”匾额。他逝世后,先生满怀悲痛,为老师书写墓志铭。这种师生情谊令人感动。您身为国学大师,铭文共一百三十七字,文辞精练,之、乎、者、也,却未用一字,堪称经典。看来胡适先生提倡写白话文对您影响确实很大。 听完我的话,先生微笑,轻轻点头。他说:只有用白话,才能写出真正好的文字,真正美丽的文字。 远处突然一阵风来,吹眯了我的眼睛。我用力睁开双眼,见到先生身后挂个酒葫芦。这葫芦左晃右荡,塞子似有似无,阵阵酒香,从中溢出,扑鼻而来。我听到先生又在吟诵: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我接上话说:我知道,这是先贤毛泽民的《惜分飞》。围绕这首词,北宋文坛上曾有个美丽的故事。说是—— 宋元祐年间,苏轼在杭州做知州,毛泽民在他属下任法曹一职。这天,任职期满,他辞职回乡。恰好当天晚上,苏轼宴请宾客,席间有歌女在唱《惜分飞》,苏轼听后,觉得这词写得缠绵动人,就问,这词是谁写的,歌女答道,是毛法曹所作。顿时,苏轼连声大叫,罪过、罪过,郡寮有如此优秀的词人,我竟然不知。苏轼当即写下请柬,未等天明,就差人送信,将毛泽民追了回来,留在家中,相聚欢谈了好几天。 我刚说完,就听见哈、哈、哈一阵爽朗的笑声:我毛滂虽然为官苦楚,但为人潇洒,为文风流,写诗作词不下几百首,不曾想,竟以这词为后人留下故事。 毛滂?毛滂字泽民。怎么是他? 我循声望去,薄雾之中,毛滂身着宽袖长袍,腰系革带,头上髻巾随风飘逸。 我连忙向前打躬作揖:哦,前辈,恕晚辈无礼。请问子水先生到哪去了? 毛滂目光清和,朝我呵呵一笑:不急,让我把话跟你说完—— 你刚才所讲那个故事,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但却是以讹传讹。东坡先生在杭州做知州时,我正在饶州任司法参军,怎么会在杭州做他的僚佐? 不过,家父在京城做谏议大夫时,因江山人直来直去的懔性与东坡先生豪爽的性格确实相投,东坡先生与我家人都熟。他见过我所作诗、词,在元祐三年,曾为我写过《荐状》,称我“文辞雅健,有超世之韵”,保举“堪充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 哦,那前辈宦海行舟,该当一帆风顺啊。怎听说前辈几番辞官,纵情于故乡山水田间,以吟诗喝酒为乐? 嗐,世上之事哪有一帆风顺?恐怕只有风云变幻!我看你这性格,也为那三爿石头所滋养,就直告你两句:向往远方与诗,莫忘故乡与酒。 见我陷入沉思,毛滂又朝我呵呵一笑,说:好了,不再多说了。今日已与几位好友约定,中午在江郎书院相聚。 说完,毛滂从腰间取下酒葫芦,举过头顶,朝我摇晃几下,伴随一阵酒香与一声高歌“一壶浊酒喜相逢”,飘忽而去。 这时,我才发现,那只酒葫芦原来是悬挂在毛滂身上。 我清醒了。我站在了毛氏先贤群雕面前。刚才与毛子水先生的对话,听到的毛滂笑声,全是幻觉。那酒香分明是从附近“农家乐”里飘过来的。 几位毛氏先贤或站或坐,神态各异,正在向后人讲述着各自生前的故事。而我,已被他们的故事深深吸引,心追神往。 我回过神来,仔细一想,长久以来,我听说过了毛氏先贤的许多故事,毛子水、毛滂两位乡贤的形象时不时就出现在眼前。今日来到清漾村,无意间与他们有如此相遇,我自己对此也称奇叹息不已。遂记之。
+1
短图文
2024-04-11
已刊发
儿子打个喷嚏,说了句话,母亲如临大敌:话得听懂再说 阿采,是打喷嚏的声音。有人也写作阿切。反正是个象声字,我喜欢写成阿采,你就让我这么写吧。 今天早晨起床,双脚刚落地,我就“阿采!阿采!”连打了两个响亮的喷嚏。 我知道,是夜里电风扇吹多了。经验告诉我,能打出这么响的“阿采”来,就不会头疼,身体就没事了。 身体是没事了,脑子里却回忆一桩乐事来—— 那年,大概在我十六、七岁吧,也是刚起床,也同样连打了两个响亮的“阿采”。我好说不说,说了两句话—— “阿采!阿采!有囡没女婿。” 正巧,我妈在我身边。我立马发现她朝我射来两道怀疑的目光。 嗯?我有什么错了吗?我妈可是个快言快语的人,你有什么错,她才不管你什么人前人后呢,开口就说你哪儿不对。今天她是怎么了? 过了一会儿,我被叫到我爸身旁。 问题有那么严重?一大清早,我爸找我谈话,这可极少见的事。不过,我爸是极少发火的人,我也不怎么害怕,只是觉得自己哪儿有点不对。 见我站稳了。我爸问我:“什么‘有囡没女婿’是跟谁学的?” 我说:“跟同学学的。” “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打采,就跟着说得呗。” 我爸笑了。他告诉我,这是农村老光棍说的话,是一句骂人的话,是老光棍娶不到老婆的牢骚话。 我爸还告诉我,民间传说,打喷嚏,是背后有人想你或数落你了。 “哦。是这么回事。我知道了。以后再也不说了。” 我向我爸保证,以后一定把话搞清楚再说。 但我一直觉得我妈那天也太奇怪了。早恋?那时还不时兴这种髦;我真如有恋,也早就过了那个“早”了。老光棍?我才多“老”啊! 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好笑。 早饭后,觉得早晨的回忆意犹未尽。 我想了最近读的江苏一位作家写的《杨法传》。杨法是扬州八怪之一。书中有段文字触动了我不知哪根神经,犹如触电,全身为之一震。 书中记载,杨法是南京人,少时不仅神清貌美,而且还是个孝子。杨法的父亲有怪病,能吃能喝,就是没有力气,什么事也干不了。不过,他父亲很自爱,生活上不怎么去麻烦别人,只是爱吃两样东西。一是“昭君肝”,一是“西施臂”。 这两样东西听起来很吓人,其实很平常。“昭君肝”是鸭子的胰脏。南京人喜欢吃鸭子,但极少人吃鸭子胰脏,一般在宰鸭子时就把胰脏扔了。“西施臂”就是大萝卜。南京城郊的雨花台,出产一种又长又圆、又白又甜的大萝卜。这种萝卜用水洗净之后,白皙嫩圆,滑润光鲜,看着就让人想起西施、杨玉环。这大萝卜的水分含量特别多,轻咬一口就满口生津,甘甜味美,一般的红萝卜、白萝卜、青萝卜是无法与它相比的。 为了满足父亲口欲,杨法一不怕髒,二不怕累,常常到人家杀鸭子的地方去翻垃圾捡胰脏,常常单身一人跑到荒郊野外农户家里去买大萝卜。这种事,偶尔去做做,倒是不太难,长年累月地做,真的不容易。所以“孝子杨法”在街坊是有口皆碑。杨法也以孝顺男儿自居并且还自诩,小小年纪就给自己取号为“孝父”。“父”通“甫”,是男人的美称。 我倒不是被杨法的孝顺举动而感动,我是被书中对“南京大萝卜”的说法而吃惊。 除了对这种大萝卜外形风味介绍外,书中还说,是因为这南京雨花台的大萝卜长得特别水灵特别鲜嫩特别漂亮,古人就常将青年男子、女子比喻成“南京大萝卜”。就像现在常将姑娘比作花儿一样。 “南京大萝卜”原来是一句赞美、褒奖、恭维、献媚的话。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 在南京工作曾给我留下很多记忆,其中就有“南京大萝卜”。有时跟员工谈话,他怎么也听不进去,背后有人告诉我“他是南京大萝卜”;有时与对方谈生意,对方只认死理,合同没谈成,旁边有人告诉我“他是南京大萝卜”。那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南京人实在,不懂变通,不够机灵。虽不是彻底贬损,但绝没有赞美之意。 “南京大萝卜”自第一次听说起,我就没去深究,别人这么说,我就这么听。时间一长,习以为常。 看到书上这段文字之后,我为自己感到庆幸。在南京期间,我没有用这话去介绍南京人,也没受这句话影响而去理解、去认知南京人。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一竹篙打不倒一船人”,人群中有聪明、机灵的,也有奸计、狡猾的。东京人如此,西京人也如此。 “南京大萝卜”,是怎样从赞美褒奖演变成贬低伤害的?还是后来者从来就没真正弄清语意以讹传讹?这我可以不去知道。但它再次提醒我,如果遇到自己不知道不认识不熟悉的话语字句,切不可鹦鹉学舌、望文生意地胡说乱说。 由南京大萝卜,我又联想起江山醅粿。 在传统节日中,老家江山几乎每个节日都有标志性的食品。如春节的米糕、薯花;清明的清明粿;端午的粽子;中秋的麻糍;重阳的醅粿。这些食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原料地域特色,一是工艺个性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它们都是以南方大米米粉为原料,而不是像北方以麦子面粉为原料;工艺特色表现于它们因品种不同而采用蒸、炸、煮、抗(江山腔是捶捣的意思)、发酵等不同的工艺。这些特色让这些食品呈现不同的个性风味。 我对江山醅粿情有独钟,也就关心起它的制作过程。 制作醅粿先得将大米洗净浸泡,将泡涨了的大米磨成粉浆,在粉浆里加入米酒促使它发酵,待粉浆发酵到一定程度后把粉浆舀进蒸笼里蒸,蒸至似熟未熟之际,将事先炒好的菜肴铺撒在上面,然后继续蒸熟为止。粉浆发酵非常关键,发酵过了醅粿味道发酸,发酵不足醅粿成了米粉疙瘩。菜肴里一般有肉丝、青豆、茭白、红萝卜、红辣椒、豆芽、豆腐干等。 醅粿蒸熟后,没铺撒菜肴的醅粿叫“白醅”。“白醅”最好的吃法是将它晒干后与菜肴炒起来吃。铺撒菜肴的醅粿,就像白玉镶嵌着青、红、黄等各色珠宝,煞是好看。一入口中,柔软可口,有咸有辣,常常引得饕餮者馋涎三尺。 江山醅粿好看好吃,慕名者纷至沓来。在他们当中,有“只求好吃不求甚解”者。有的只听有个醅字,就说是“焙粿”,其实它是发酵后蒸熟的,与火焙完全不搭边;有的看到醅粿白白的、软软的,就想起了像棉被里的白棉絮,他就把它叫作“被粿”;还有的看到醅粿上面的菜肴,不像北方大饼是将肉馅菜馅包在里面的,而像意大利的比萨将番茄酱、奶酪等配料覆盖在饼上的,他就把它叫作“江山比萨”。 这些人哪里知道,把醅粿叫作“焙粿”、“被粿”倒也无伤大雅。把江山醅粿叫“江山比萨”就闯大祸了。这种叫法,你是外地人叫一两声没关系。如果让江山人觉得你是在他面前故意这么叫的,让他觉得你是在羞辱他,遇到脾气坏的,他非搧你两巴掌不可。因为用“江山腔”来说“江山比萨”,那是一句骂人的话,而且骂的很难听。你把几十万江山人都给骂了。 看来,对“南京大萝卜”、“江山比萨”,在没有弄明白之前,还真的不可张口就来。话得听懂再说。 两声“阿采”,让我想起了那么多,我把这些记了下来。 但我还想问:打喷嚏,到底与背后有人想你或数落你,有没有关系呢? 《诗经·国风·终风》说:“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程俊英先生以白话诗注毛诗,她对此句的注释是:“夜半独语难入梦,愿他喷嚏知我想。”看来,打喷嚏可不是那么简单。 古人的智慧也不要轻易去怀疑。我想,还是前两天我写了篇散文,朋友读了觉得好玩的原因吧。朋友们一定是在等待我继续写出好玩的文章,在想我在数落我,才使我连连打“阿采”。 我必须再努力。
晚潮
短图文
6
2024-04-10
已刊发
网络标题:汉景帝:吃肉不吃肝不算不知美味 正文: 手握大权人的身边,都会围着一圈喜欢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些人,能言善辩,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大有天下之事,没有他所不知所摆不平之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与人争论,往往对手越强,他越来劲。 那天,站在汉景帝身边的辕固生、黄生,两人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 黄生说:“汤王、武王并非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 辕固生反驳说:“不对。那夏桀、殷纣昏乱暴虐,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商汤、周武顺应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桀、纣。百姓们不肯为桀、纣效命而心向汤、武,汤、武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那又是什么?” 黄生一听有人反对就更加来劲,振振有词。他说:“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正是因为上下有别的道理。桀、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自在上位;汤、武虽然圣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却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 辕固生觉得黄生有点强词夺理,那就绝不能让他占据上风,就问道:“如果硬要按你的说法来判断是非,那么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是不对的吗?” 辕固生话音刚落,朝廷上在场的人全都愣住了,一个个站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宫廷里鸦雀无声,安静得好像听得见香炉在飘烟。 对辕固生、黄生来说,顿时感觉到,昏天黑地,即将天崩地裂,不仅自己要被斩首示众,还将被满门抄斩。 对汉景帝来说,此刻也拉长了脸,不禁在心里臭骂道:你这个无底棺材,说话也太不着边际,你怎么把我爷爷也带上了?! 然而,汉景帝毕竟是汉景帝。你看他怎么让自己和在场的人同时摆脱这令人十分尴尬境地。 只见汉景帝抬头呵呵一笑,慢条斯理地说道: “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什么意思?汉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的,并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汤、武是否受天命继位,并不算愚笨。 一种比喻,两句话,立马让在场的所有人放松了心情,走出了尴尬境地。尤其是辕固生和黄生这两个人,狂蹦乱跳的心逐渐恢复了平静,吓得惨白的脸终于有了点血色。 据说,自从有了汉景帝的这一种比喻两句话,汉代学者再也无人去争论关于汤、武是受天命继位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这个问题了。 我不知,这算不算“不争论”的最初发明?如果是,那汉景帝该当有“不争论”发明权。如果哪天有人开展“不争论”研究,追根溯源可以从汉景帝开始。其实,也不管你研究不研究,“不争论”从此成了一种智慧。 人们常说:事理越争越明。凡是,争一争,论一论,事理就越来越明确了。 如果不顾及其它,确当如此。 然而, 人们似乎还更该懂得,有些事,是无需去争论的;有些理,是不该去争论的。而且,一旦争论,还得要看事项,看时机,看场合,看对象。 孔子曾告诫弟子:“夏虫不可语冰”;民间也有句老话:“牛轭(水牛耕田拉犁时搁在牛颈背上的曲木)争断一截柴”。 在皇帝子孙面前,争论他的祖上得到的天下,是不是弑君篡位夺权而来的,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是不是真得也太不合适了。 还好,汉景帝是宽宏大量之人,他没跟辕固生黄生们计较,用一句“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美味”,让大家都摆脱了尴尬的境地。要不然,换成其他皇帝,争论双方早就引来杀身之祸了。 今天,我们一旦有了与人争论的想法,或者在争论时陷入尴尬境地时,是不是也该想到“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美味”这句话?人类智慧总该是相通的。治理一方是如此,治理一家也如此。 你还真别说,这个汉景帝还真是个和稀泥,让人摆脱尴尬的高手。 有一次,还是这个辕固生,与窦太后发生了一场矛盾。 窦太后很喜欢读《老子》,就派人召辕固生前来,陪她聊聊读此书的体会。 辕固生是个儒生,他所遵行是孔夫子之道。他是因为研究《诗经》有名而被拜为博士。 谁知,接到窦太后的邀请,辕固生脖子一梗,嘴巴往旁边一撇:“此是家人言耳。” 言下之意:《老子》中所说的,只不过是个普通人的言论罢了。哪值得我辕固生去读、去谈什么学习体会。 这可惹恼了窦太后。窦太后听到辕固生的答复后,恼羞成怒地说:“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好一个酸腐儒!窦太后愤怒地问:难道非得去读那种把人当作犯人一样管制的书吗? 在这里,可以看出,早在古代,人们就对老子、对孔子学说持有完全不相同的态度。辕固生把老子学说说成是“普通人的言论”;窦太后把由孔子修纂并教学的诗、书说成是“把人当作犯人一样管制的书”。 窦太后可不是好惹的。她可是个女强人,是文景之治背后最大的推手。她立马派人把辕固生驱赶到皇家放养野兽的园子里,命令辕固生杀死一头野猪之后才准出来。 窦太后想:你们这些臭腐儒,只会动嘴巴,手无缚鸡之力,老娘我今天就是要让你好看。 这可如何是好?一边是宫廷的博士,一边是自己的母亲。到底该去帮助谁? 特赦辕固生,让博士跑出野兽园? 请求老母亲,让太后收回成命? 这只能难倒一般的人,这可难不倒他汉景帝。 景帝悄悄让人给辕固生送去一把锋利的兵器。 这把兵器到底是什么?史书里没写明确。我估计该是把长矛吧。这把兵器正好弥补了读书人智力尚可而武力不足的短处。 辕固生双手握着这把兵器,用尽浑身力气,朝一头正朝他冲来的野猪刺去。 谢天谢地,这一刺,正中那头野猪的心脏。野猪哼哼两下,应声倒地。 就这样,一场发生在博士与母亲之间的矛盾被化解了。 又及:现代医学发达。据介绍,动物肝脏功能之一是排泄动物体内毒素。因而,动物肝脏也是动物体内毒素最集中的器官。医生告诫:动物肝脏要尽量少吃,尤其是小孩更要少吃。 如果真得是这样,那是不是就更应该想到“吃肉不吃肝,不算不知美味”?
晚潮
短图文
3
- 我是有底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