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tmnews
LV.6
+关注
20 作品
报料
51 动态
2025-01-20
已刊发
八仙桌
晚潮
长文章
33
2024-12-24
已刊发
江南的菜园子作者陆咏梅
晚潮
长文章
85
2024-10-24
已刊发
花落无声
晚潮
长文章
25
2024-10-18
迷人秋色景斑阑 作者 陆咏梅 清晨出门,晨曦如碧波荡漾,又如彩笔挥毫,将缤纷绚烂抹在天边,在草尖,在水里,随处透漏它款款而来的气息。 小花小草在露珠的呼唤中醒来,张开眼,立着身子,等风来,等鸟啼。 遍地喇叭花,遍地狗尾巴草,叙讲属于它们季节的故事,那么热闹,又那么安静。 杨柳青青江水平,绿柳垂垂,芦苇花向天,俯仰不同,风姿各异。 露水停在草尖,迎着晨曦,闪烁着钻石般的光,他们在等太阳来,等风来,蒸腾成一片云,摇落到泥土里。也有俏皮地沾了裤管,告诉早起的人,秋凉如水。 白鹭贴着水飞,飞去又飞来,像不见的日子,逃去的光阴,逝去的景,春去秋又来。光阴似水,逝者如斯,但光景可以常新,也可以复刻,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秋景总斑澜。 草色烟光,早衰的草自是终结了一生,新长的草还是敏锐地探知小阳春,冒着翠绿的芽尖,挺着一身烂漫。 来自东方的红日问候,树干、树梢都带来日出的消息,连道路也染着一层金色,秋日很快君临。 林子更翠绿了, 狗尾巴草更茸茸可爱了,毛毛的,软软的,果实累累。 露珠像娃娃脸上的绒毛,细密极了,微小极了,鲜活极了。 久违的灯笼草,此刻挂着童年的响铃,翠绿鲜嫩,招摇着昨天,唤醒年少的记忆。 太阳从草尖上冒出来, 晨阳辉映,杂树也光芒万丈。 遍地野花,野花兀自妖娆,喇叭花品类繁复,形色不一,小如指甲,大如玫瑰,粉的娇羞,紫的老辣,白的纯真。 一群钓鱼人占尽风水宝地,临江一半红蓼一半喇叭花,他们傍身青草里,古柳遮阳,野花环绕,面对一江秋水,这是人间神仙的活法! 一位中年人熬了通宵,坐在这样的秋天里,钓一夜鱼。我问:“晚上,看得清吗?”他说:“鱼上钩,钓竿上的铃铛会响。”这是生活的智者!青色的鱼网,白鱼装了半网兜。“钓鱼不在鱼多少,在于钓鱼的乐趣。我老婆从不反对我钓鱼,比搓麻将好!”这是懂生活的人。看草丛里铺着睡垫和毛毯,我问:“这是你休息的?通宵钓鱼不困吗?”他说:“这是另一个钓友的。我不困,累了站一站就行。” 八条鱼竿一字排开,静静立在朝霞中。他说:“钓鱼就钓心情,鱼上钩的时候欢喜,收竿了,该把它们送人。”这样的钓鱼人讨喜。 柳叶浓稠,朝阳困在枝头,像孩子透过门缝,露出一只明亮的眼。 碧水蓝天,一抹白云在天边,浅淡极了。 再看看这茂密碧绿的草丛,若不是深重的白露,谁曾想已是十月深秋。 俯下身子,串串露珠挂在草尖,挂在茎条上,莹洁明亮,像岁月的珍藏。 对岸的建筑群鳞次栉比,一片祥和安宁。 天空被洁白的鱼鳞纹云朵占领,底色蓝得透,云朵白得纯。 堤岸上全是百日菊,熬过酷暑,开出秋天的绚烂。 回家途中,云朵们在蓝天上嬉戏,鱼鳞纹变成了蓬松暄暖的棉花,朵朵花开淡墨痕。 迟桂花明黄馨香,耐不住昨夜风雨的,悄悄落下来,树底遗香泽披。 秋天的清晨,我行囊满满,回家。
晚潮
短图文
21
2024-10-15
理发与剃头 作者 陆咏梅 临近年关,想意气风发,焕然一新,要先理发。 去哪儿理发?偶尔做头发,不肯拿自己当试验品,搜到一家店,网评好,列了几种价格,价差不小,服务的差距在哪呢? 父亲卧床多日,癌细胞吞噬了他的机体和活力。他爱体面,耄耋之年,清晨起来,涂一点牙膏,一手绷紧脸皮,一手举剃刀刮脸,面目干净了才出门。气若游丝,久未理发了,开车送镇上? 母亲很坚决:“他坐不久,等两天,剃头的来了再说。” 理发店亮堂堂的,装修风格前卫,黑白两色分明,门童恭候,身子前倾,戴着口罩也遮不住从眼里流出来的笑意,服务生衣着清一色通黑,理发师着装不一。短裙姑娘抱着便签夹,热情地迎过来:“剪发还是染发?” “剪发加烫发,350和390元,有什么不同?” “剪发有150、120和80元的价格,不过150和120的老师已下班,现在只有80的老师。”她把我们引到咨询台前,让同事给明确答复,“150和80元没区别,剪发老师工龄有长短。” 说话间,一位长相乖巧的男孩,接过我们的包裹大衣去寄存,然后,把存包钥匙递回。 短裙姑娘将我俩安置在真皮座椅里,明净的镜子,雪白的墙,灯光明亮。 姑娘问:“喝点什么?稍等,老师来了跟你沟通发型。” 发型师身穿深蓝浅蓝交错的格子衬衣,皮肤白皙,二十出头,声音细弱但清晰:“你想要怎样的发型?有照片吗?” 他细看我提供的照片,取梳子在我头上摆弄,评估发量头型,向短裙轻声说:“安排洗头。” 凛冽的清晨,母亲说:“今天初七,剃头的会来,我先烧壶水。” 母亲烧好水,剃头的来了。剃头师傅一进门,我吓了一跳。他走街串巷五十多年,居然还背着剃头箱子云游,弟弟当年的满月头是他理的。太阳明晃晃照进门里,师傅边开剃头箱,边让母亲安置躺椅。箱子一开,荡布一挂,操起剃刀磨开了。新木箱子里的格局和四五十年前一样,许多小格子,整齐地码放着剃头刀、荡刀布、剪子、梳子和石粉。明晃晃的剃刀在荡布上来回荡磨,“嘶嘶嘶,嘶嘶嘶”,仿佛半个世纪前的画面凝固了。 母亲说:“师傅每月逢七来,初七、十七、二十七,只是你常年在外,没撞上。”师傅温和地笑笑:“你在外,没撞上。” 我和母亲搀扶父亲躺进椅子里。师傅用脸盆兑好水,用热毛巾摩挲父亲的脸和发,父亲惬意地闭上眼,像任人摆弄的婴儿。 来了一位短发姑娘,引我到洗头池边,躺进黑色皮椅,替我披一层银灰罩衣,系好腰带,领口围一圈纯白洗脸巾,取一条柔软的一次性无纺布围脖,环绕我的脖子扣好,围了块透明的一次性塑料大围兜,我的身子像裹了一层保鲜膜。“哗哗哗,哗哗哗”,姑娘放了好一会水,水温稳妥才引流到我发间。搓揉、按摩、打洗发水、清洗,反反复复,最后取纯白柔软的一次性洗脸巾,沿耳朵、鬓角、头皮,一一吸水,干干爽爽地,引导我到镜前坐下。这种种流程,温柔体贴,步步到位,给足了情绪价值。 一块白色布围兜,“哗”地抖开,围在父亲胸前。一把推子,在父亲头上耕耘,一寸一厘推,从脖颈到后脑勺到天灵盖,从两鬓到顶上,三千烦恼,一丝一丝飞落。 一把剃刀,刀背厚实,刀刃锋利,薄薄的刀口在父亲的头皮上游走,像绣花的手,针脚绵密;像雕花的刀,丝毫分明。师傅拧了一把热毛巾,覆住父亲的脸,软化皮肤和胡子。 一支短管软毛刷,沾了剃须膏,抹过父亲的下颔人中。剃落的须发在刀刃边黏腻,而后跌落地面,一撮撮,一绺绺,花白掺杂灰黑。须眉,是男人的代名词,须发徒长,是父亲生命边缘最后的电光火石。临近年关,父亲的颜面,由剃头师傅来保全,保全他最后的体面和尊严。 发型师细声细气,像个高中生,名字带韩国风,说干这行有十几年了。手拿剪刀,剪刀银亮,手持梳子,梳子细巧。他梳起一绺头发,像织布机上一排经线竖立空中,左手指夹住头发,一刀剪下,匀齐快捷。指掌间,梳子和剪刀交替,腾挪跌宕,仿佛翻手的云,覆手的雨。取一只银光发亮的圆环电吹风,风大,声小,利利索索吹走碎发;取一方素净的纸,仔细清理我眼角眉梢的碎发,心细如丝。短裙姑娘递上温开水,杯口扣一只纸杯盖,主打一个细节控。 父亲微微闭眼,师傅那些熟稔的手法,在顶上重温。岁月的操劳,往事的烦恼,大抵在这须臾的摩挲里,得以些许释放。父亲卧病在床的昏暗日子,终于有一个人,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手艺人,带来一些外界的缓冲,带来一些沉郁许久后的情绪刷新。 这个手艺人,他周而复始游走,周而复始上门服务,半个多世纪都这般游走。新的面孔不曾增加,老的顾客逐一老去,他也步入老年的行列,曾意气风发明净的脸布满了老年斑。他轻轻按压父亲光亮的头皮,摩挲父亲洁净的脸额,像母亲抚摸孩子一般轻柔,翻出长柄耳勺,替父亲采耳,父亲像乖巧的孩子,转了右脸转左脸。父亲双眼微闭,许是没气力,许是默默享受久违的惬意,他已经耗尽生命和激情,拼却意志和智慧,该完的人生事功都已完成,再无气力表达哀乐。 发型师去掉一次性围领,清除一次性洗脸巾,卸去塑料围兜,示意我上二楼:“楼梯陡,慢慢走。”他紧跟着,像忠诚的侍卫。楼上暖气足足的,熏得人误以为过了桃花三月,入了初夏。一位手臂纹身、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接待我,发型师端上茶托,茶托里一杯照例扣着杯盖的热水,一把红黄蓝绿的糖果,二块点心,向烫发师交代:“顶上用发卷,烫蓬松;两侧用发夹,只定型。”反复交代才下楼。 纹身小伙取洁白柔软的长棉条,沿我的后脖至前额绑一圈,镜子的我活像头绑红带的敢死队员。又用一次性围领、透明塑料围兜、洗脸巾,将我严严实实武装起来。他光着手,抓起一揪揪小辫子,刷上一层层烫发胶,卷成一个个发卷,扣上一根根橡皮筋,轻重快慢,行云流水,仿佛操刀千万遍的顶级厨师,火候把握分毫不差;仿佛解剖千万牛的庖丁,缓急掌控游刃有余。 剃头师傅在父亲的头颈脸额各处,扑了爽身粉,取软毛刷轻轻扫去碎发,揭去白布围兜,“唰唰”一抖,一叠,工具一收,朗声道:“好了。” 母亲递上十元钱,笑着道了谢。父亲睁开眼,舒爽地笑了。 打开加热器,开合如蝴蝶,发型师几番上楼看进展。纹身小伙轻轻解开卷发器,带我洗了头,吸干水,清清爽爽步下楼台。发型师吹吹剪剪,剪剪吹吹,直到毫发皆妥,才引到咨询台,结账买单,加微信道别。 此时,已过美发店打烊一个多小时,店内依然三春暖。 时隔一月,父亲去往另一个世界,那次理发,是他一生的最后体面。而剃头师傅依然在老家的乡村间奔走,奔走成一间流动的理发铺。弟弟的满月头是他剃的,父亲生命中的最后一次理发是他完成的。他的行走是一场尊严的修补,是一份行当的顽强挣扎,一段记忆的抚慰。 迎着凛冽的朔风,走出美发店,我说:“历经十道迎来送往,接受七八人服务,换用十几种一次性用品,这是现代理发行业的流水线。” 女儿说:“这就是体验感。在同一座城,开数家连锁店必须走流水线服务。但流水线有什么不好吗?上规模就必须规范,规范就必须流水作业。” 我在城市理发,父亲在乡间剃头。理发店将高价收费转化成工序复杂的流水作业,给足了情绪价值。剃头师傅,半个多世纪游走乡村,上门服务,收取微薄的手工费,散播人间温情,给了父亲人生最后的体面。
晚潮
短图文
1
2024-09-09
冰冰爽爽水晶糕
长文章
2
2024-06-11
扬尘舞蹈及其他 作者 陆咏梅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原自然成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核心,以这片伟大的土地为轴心,古代典籍中,将边缘化的地域标注为东夷、南蛮、西羌、北胡。 三十多年前,我这个典型的南蛮北上,去往京城进修,同住的两位是正宗的北方人,一位来自哈尔滨工大,一位来自内蒙古师大,两位温婉的女子长得人高马大,介日以“小南蛮子”唤我。我心虽有介意,却也乐呵呵慨允。然而,一出校门,两位人高马大的家伙就傻眼了,她俩全然没了方向感,无论逛街淘书还是游胜地,我成了她俩的拐棍、向导。我心里乐呵乐呵的,是小南蛮子战胜大胡人的乐呵!她们哪里懂得江南水乡的曼妙! 住惯北方的人哪会知道江南人生活的曼妙,千岩万壑的错落,云山雾罩的玄机,水流蜿蜒的灵动,湖泊沼泽的随性,这样神奇的土地让生活于斯的人,学会了机变,学会了刚强中的柔韧,更催生了形态万千的地域文化。百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单单方言就有万千风情。哪怕相隔三五里地,同一个词汇,语音语调发音就有天大的不同。 在吴侬软语中,懂得的听取便是,不懂的听听软软语音便是。也曾在课间,测试我的学生们,让没有汉化的南蛮子用家乡音朗读“筷子”“疼爱”“砍柴”“逛街”“不正道”,发音的结果一律被汉化!可是,当我板书下“箸”“值钿”“斫柴”“踅街路”“不入调”,台下欢声雷动,会心地笑倒一片,那是来自南蛮子们生命原初的文化认同!在老家,那些特不靠谱的人被誉为“白皮兮兮”或“洋务兮兮”。“洋务兮兮”,明眼人一看就明了啥意思,是老百姓给“洋务运动”翻的白眼,可这“白皮兮兮”四字总找不出对应的典故或普通话固定短语。直到读吴越争霸一章,赫然发现吴国的终结者夫差,有一个亲信叫伯嚭,他可是越国翻盘的神助哪,深为吴越方言的魅力折服,“伯嚭兮兮”也。 南蛮子的曼妙,只有南蛮子知道。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刀耕火种,茹毛饮血。”这样的文献记载,自然带有正统文化的偏见,是大中原对小南蛮的误读。卑湿的江南拥有水一般的灵魂,灵秀了女子,灵动了男子,于是,自西晋以来,就有了数次“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自然迁移,这片土地拥有异样的神奇,于是东西南北文化的融汇变得频繁而悄然。于是,我们的孩子已然忘却了祖上的密语,各美其美的方言加速消逝,融入美美与共的大汉语洪流。我的孩子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连我母亲的家乡话,都听不懂几个字了。 其实,这样的语言隔阂,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然开篇。南蛮子说话多少委婉含蓄,外公讲话,意味深长,讨论领袖人物功过,老人家说:“一件衣服,领口和袖子最容易脏。”细品,令人叫绝!老人家的豁达与洞见高妙如此,而他的表述大有“隐语”神韵,那可是谜语的老底子,大可与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意味深长相媲美。我年少时因为生性好动,放学晚归,做完作业就出了门,满世界乱窜,每每晚饭时分,才见我的身影,为此,常常招来母亲的评语:“yang Shen fu dao!(谐音:扬身辅导)”我虽有腹诽,却不知母亲语出何典,甚至不知与课本上哪几个字对应,常常有无敌手的悲凉,于是,只好听由母亲姑妄骂之,我且作无辜状,俨然无关痛痒,实则只会其味,不知其意。 偶然翻书,忽见吴越方言有一词条“扬尘舞蹈”,我拍案而起,抚掌大笑,少年挨着的那一顿顿数落,竟是母亲带着无限慈爱的赞美,虽然“扬尘”,丢点淑女的份,却是真正的舞蹈啊! 又翻到一词条,叫“忒板”,但凡江南上了年纪的土著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一个贬义词,然而,查找它的出处,竟是“too bad”,洋泾浜化的结果,最土的方言竟然是洋化的结果!江浙海禁大开后,得开放风气之先,外来文化汹汹而入,东西方文化交融,语言便刻下历史的痕迹。 我那两位大北方的同窗,吴侬软语里,你们怎知南蛮子生活的曼妙!
短图文
2024-06-09
今天,孩子们自由得出了圈 作者 陆咏梅 孩子们自己选了一个话题叫“什么是什么”来加以讨论,写作成文。 不明就里的您一定会觉得这是啥话题。如果改成“幸福是什么?”"自由是什么?"“成功是什么?”“快乐是什么?”您是否也会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是的,我和孩子们讨论的话题就是它们,似乎有点严肃。聊起来会不会沉闷? 起先,让孩子们举手自由选择,选“自由”的只有二人,选"幸福快乐"的六七人,选"成功""的一大半。 行啊,这样一个大卷特卷的时代,小小少年已然卷入以成败论英雄的洪流,既然半数以上的同学对此有兴趣,有料可写,有话可聊。我倒想瞧瞧这些小脑袋里装着怎样的成功术?他们会如何描述这分量非同一般的两字? 我说:"认为自己成绩很好的请起立!"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挺能装啊,装谦虚呀!哈哈,小样儿。 我说:数学很好的请起立。 这一轮,一半多的孩子起立了。 我说:作文写得不错,语文学得不差的请起立。 站了一堆孩子。可一位明明作文写得很好,站在我眼皮底下的孩子就是不肯起身。 我说:体育健儿请起立。 好积极呀,一半多孩子起立了。 画画好的请起立。 唱歌好的请起立。 弹琴不错的请起立。 做饭有一手的请起立。 洗衣服拿手的请起立。 拖地干净的请起立。 是因为我的要求越来越“不正常”,门槛越来越低?起立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又或许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要求也放低了? 看看时机成熟了,我说:"只要你起立过一次,你就是成功的。你赞同吗?" 有位女生说:"那么,成功的标准是不同的是吗?" 有位男生说:"行行出状元。只要在某个项目上做到最好,最让自己满意,就是成功的。" 我连连点头,竖起大拇指说:"你们说得太对了,想得有深度。成功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 我分享了1989年家访的一个事例。当年,班上有一个学业成绩靠后的孩子。但去她家时,家长不在,她居然泡茶搬凳子,很周到地招待来客,说明,这孩子在待人接物上很成功。人是多面的,复杂的,就拿学生来说,学习仅仅是评判他们的一个维度,怎能用单一维度狭隘地评判人的成败呢?人有那么多面,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以一眚掩大德,如果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就是以偏概全,就是盲人摸象。 “你们说说,自己的爸妈成功吗?赚大钱就是成功?妈妈升了职就是成功?” 孩子们开始思考,他们不肯轻易下结论。 我说,爸爸赚了再多的钱,没有家庭责任,对你而言,这样的成功有意义吗?妈妈做了再大的官,没有时间陪伴你,在家庭层面就很失职,哪有什么成功? 有个孩子说:“真正成功的爸爸妈妈,即使不会赚大钱,没有做大官,但只要他们心里有爱,把孩子老人照顾得好好的,他们就是成功的。” 此处应该有掌声!我真的打心底里佩服孩子们,小小少年,已然有深刻的洞见。 我说,你们觉得成功还是那么狭隘吗?你不觉得自己虽然平凡,但也很成功吗? 突然发现,坐在门边的一个女孩,刚才似乎没起立过一次,忍不住问她:你为什么不起立? 她说:我不敢。 我鼓励她说,成功从来没有标准,你觉得自己成功了,就是成功! 她认真地点了点头,眼里有光。 我接着说,那我们来谈谈幸福。 我戴着三四十万的名表,开着三四百万的豪车,住着几千万的豪宅,坐着价值几亿的私人飞机私家游艇,你觉得我就幸福快乐吗? 我骑着一二百元的自行车,住在低矮的棚户区,穿着地摊买的衣服,我就不幸福快乐吗? 孩子们大声说:“不一定!” 那好,幸福快乐和什么有关呢?我今天表扬了你,你快乐吗?我奖励一颗小小的糖豆豆,今天妈妈送了你期盼已久的一个小玩具,你幸福吗? 孩子们说:"快乐!幸福!" 好!快乐和幸福与什么有关? 孩子们说:“跟物质无关,跟精神有关,跟内心的想法有关。” 是的。不要一味追求物质的富足,成为物质主义者、拜金主义者,欲壑难填就如饮鸩止渴,就会成为拜物教的牺牲品,找不到快乐和幸福的真谛。要成为精神的富有者,一箪食一豆羹,在陋巷,也会是幸福快乐的人。 我说:我们来谈谈自由,在讨论这个话题时,给大家一分钟的自由时间,你们什么都可以做。 孩子们说:真的吗? 我说:真的。 孩子们突然像野马一样狂飙起来:有的爬上了桌子手舞足蹈,有的在教室里狂奔横冲直撞,有的冲出教室,有的直奔而来抢我手中用作奖励的小零食……教室里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十几个同学涌上讲台,瞄准了我手中的零食袋。 一分钟,时间已到。 后来涌到我跟前的孩子没法再抢小零食,最先来的同学已经得手而去。 孩子们全都回到位置上。 我说,你们觉得这样的自由好吗? 孩子们说:好啊,无拘无束,谁都不会管我们。 我说:那好,我们来看看,这一分钟的自由好在哪里?我用来作为奖励的小零食,不用花任何代价就可以抢到,对其他没抢到的同学来说,公平吗? 有一位同学说:丛林法则,就是这样,弱肉强食。 我说:你说得没错,可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不是兽类禽类,要讲规则,这一抢,还有规则吗? 同学们说:规则被破坏了,公平没有了。 我说:在教室里四处乱跑的同学,还有纪律可言吗?我们还在上课唉,如果都这样跑,谁来确保课堂秩序?就像没有交通法,谁的车子都乱开,只有一个结果——到处发生交通事故。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就是无秩序无法无天的社会。 刚才爬到桌子上举起凳子的同学,万一砸伤了谁,他可以不负责任,因为是他的自由,那还有道德吗?还有法律吗? 同学们说:用自己的自由干涉了他人的自由,就是不自由。 对啊,那会成人间地狱。 我问:悟空化缘时,为什么要给师傅画一个圈?这个圈象征着不自由。 同学们说:因为出了圈,唐僧会被妖怪抓去。 那这样看来,如果为了自由,连命都会丢,这样的自由是可怕的。那些看似禁锢人的条条框框虽然不自由,却是保护人的。 天上的星星,彼此相吸,只能按照一定的轨道自转和公转,那如果给它自由,不用按照一定的轨道运行,会怎样? 同学们答:只会陨落! 风筝在天上飞,它自由吗? 同学们说:不自由,因为被线牵住了。 那好,我们把线剪断,它不就自由了? 同学们说:不行!剪断了,风筝就飞不起来,掉下来了。 那么,什么是自由呢? 同学们说: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 你们太棒了! 被孩子们感动! 意高则文胜,小小少年,关于成功、自由、快乐、幸福问题的看法,有了不一样的答案,为他们点赞鼓掌! 立意从认识开始,只有新颖而深刻的思想,才会有超越一般的主题。只有拓宽话题的范畴,选材的视野才会更加宽泛,创出新意。
短图文
3
2024-06-07
已刊发
酒的街舞 作者 陆咏梅   甜酒酿是家乡的饮品,几乎家家能酿,老少咸宜。 十多年前住城北,晨昏之间,一记沉闷沧桑的吆喝声从巷子深处悠然传来:“卖甜酒酿——卖甜酒酿——”拖着长长尾音,裹挟浓浓土语。“卖”字当头,声音低开高抛;“甜酒”二字连缀,念得急促;“酿”字拖音,拉得悠远深长——这吆喝的学问真如一场婺剧的念白,缓急相间,高低错落,四字连转,抑扬顿挫,缓管急弦,早把万家灯火中、轻纱薄幔后的妇幼召唤,他们提了盆碗,急下楼台。香樟树下,一辆老旧自行车泊于马路牙子边,两只木桶稳稳绑于书包架两侧,一个干瘦半百大叔,一手提勺,一手举秤,秤盆里躺着一袋刚打的甜酒酿,甜甜浓浓的酒香,在巷子里四散开来,像是一场街的舞蹈。   喝婺江水长大的孩子,都沐浴过甜酒的香甜,依江而住的母亲都有一双做甜酒酿的巧手。日历已经翻过初夏,气温微暄,足够撑起酒曲发酵的温度,母亲们就开始买糯米,洗米,蒸饭。将白白的糯米饭摊凉,安顿在一只白瓷汤盆中,细细匀匀拌入酵母,压得严严实实,光滑明净如白璧,白璧中开一圆圆的孔,利于散热,更像一块温润的汉白玉珏,放置阴凉处。 只要静静等一昼夜,汤盆就起了变化,空中就多了缕缕淡淡的酒香。再静静等一昼夜,48小时的蜕变,竟然让瓷实软糯的米饭变成了甜香可口的酒酿。母亲们为了让孩子喝到更多的甜酒,在发酵通透的米饭里添加几勺凉白开,白瓷盆里的“玉珏”突然就浮漾起来,像悬浮于空中的玉轮,汤色清澈,带着象牙色的醇厚,颗颗饱满的米粒像吸足甜汁的米花,入口即化,绵软甜香,在唇齿之间稍作停留,就可顺滑而下,而那些浓郁甘甜的琼浆玉液,是粮食精心酝酿出的滋味,将淀粉转换成甘甜是一种怎样的匠心独运,那股余香一直氤氲在唇齿间。 如果说,生活是一场酒的舞蹈,白酒是男人的狂舞,红酒是女人的轻歌曼舞,而甜酒酿一定是孩子们的街舞,自在随性,甜蜜温暖,中庸适度。生活的激情借由酒来叙讲、酝酿,最终以舞蹈释放,情感在心中汹涌澎湃,当语言、歌咏都不足以表达这份情愫时,需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宣泄。当然,没有节制的狂放不是艺术,没有节制的酒精不是释放,而甜酒是适度地忘性,恰到好处的微醺,是一场米到酒的变奏,是一场非醉与放浪的中和。 甜酒酿借着“酒”的名,行着“甜汁”的实;而温婉的甜酒若想作一次放浪形骸的前行,只要多放一两天,就可以抵达浓酒的境界,这真是一种退可安营扎寨,进可让千军万马宿醉的饮品。因为它的醇厚绵软,在婺江之畔,产妇用它来催乳,久病的人儿用它开胃。深有讲究的人家,早一年做了甜酒酿,调了土制红糖,装坛封罐,专为新产妇备下,月子里饮用,惠及母子,喜乐安康。善于烹调的人,加了米丸子,磕了蛋花,做成宴席间的一道甜品,软糯瓷实,馨香滑溜。   初夏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能飘出甜酒酿的馨香,依然对街头巷尾的“卖甜酒酿”的吆喝情有独钟。因为专业酿酒的商家一年四季均可捧出这独异美酒,不受季节气温影响,价钱不贵,一把青菜的钱就能让家中老少过把瘾。 搬离江北十多年,一日,偶进江北菜场,惊喜发现一位年愈古稀的妇人,守着几口釉彩发亮的褐色陶缸,缸口压一块方形玻璃,酒酿的浓香飘散在菜场。她手脚利索,取保鲜袋,舀酒,扎袋口,过称。一如当年街口叫卖的那位大叔厚道,只称米,酒水另加不收钱。看着她,一勺勺往保鲜袋中添酒汁,恍然以为老家的母亲,往瓷盆里加凉白开,那份慈爱和温暖,随酒酿的香甜沿街四散飘逸开来。 跟她闲聊,曾在江北大街小巷驰骋多年的那声声“卖甜酒酿”的吆喝,居然出自她爱人之口。如今,叫卖声远去,那穠醴的甜香却久久回荡,回荡成一曲街舞,谱成游子心底一剂独特的心灵治愈帖。酒的街舞,是万家灯火里,寻常百姓关于日子的经营。 (今天又见卖甜酒酿的大姐,想起了这篇旧文。)
晚潮
短图文
22
2024-05-31
老师的西装 作者 陆咏梅 五月榴花照眼明,约同学看望老师。同学自外地来,老师说:就在婺州公园金牛像前见面吧。 金牛像,是金华城市的地标,临三江繁华宏阔之景,揽城市六岸向荣之胜,老师以俯瞰视角选址,乃胸有丘壑。金牛精神是金华人人格底蕴的象征,踏实勤勉又奋力争先。二牛铜身锻铸,低头四角相抵,怒目相向,脊背如北山高耸,肌肉条条凸起如蓄势的山洪,充满力量,金华拼搏争勇的人文底蕴一脉呈现。 可是,这大热天的,金牛像前怎么见面?老师真夫子也。我至今记得,当年老师在期末试卷上留的填空题"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这应该是老师自己的写照,一生书生,两袖清风。人际交往,君子之风,山高水长,书卷气十足。 我还是建议找个清静的地儿,两个学生一位恩师坐下来聊聊。 老师在微信里一再强调,不准带东西,只想见见面聊聊天。外地同学说:"怎么办?不让带礼物。" 我回:"他就这脾气,一生清高,你人来了就行,就是最好的礼物。到时候,准备一束花,你来献花就行。" 我微信留言给老师:十点四十去小区门口接您。 老师回复,不用去小区,那里车子不好掉头,就在巷口大马路上接。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这就是老师,不愿给人添麻烦,一生洁身自好。 清晨初夏的阳光特别明媚,布谷鸟啼东唤西,大街上法国梧桐绿荫如盖,蓊蓊郁郁,满眼翠绿。去花店特地挑了一束睡莲,要送给老师一番惊喜。睡莲将开未开,睡眼惺忪。碧绿的莲梗,青青的花蕾翠色欲滴,初初开绽,深紫的花瓣有着凝露成梦的蕴藉,一派青碧深藏紫气东来,是学生给老师的祝福。睡莲端正清秀,与老师的洁净自敛契合。 约好十点四十接,我还是提早十分钟,去了老师居住的小区,依老师的脾气,断不肯麻烦人,必定早早等在那儿了。果然,车子刚拐进巷口,就看见老师走在巷口的阳光里,时间指向10:30,恰好提前了十分钟。 初夏的阳光映在老师的脸上,精神矍铄,短短的银发闪耀,身穿蓝灰色的西装,灰白色的衬衫,手里提着给我俩学生的见面礼。老师是只管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嘛?不带礼物的约定呢? 老师上了车,坐在后排。 "老师,车子有点热,把外套脱了吧?或者坐副驾来?" 老师说:"是有点热,不过还行。坐前面得系安全带。" 老师一生闲云野鹤,唯自由为上,安全带自然不愿系。而这不愿脱下的西装,是老师尊严的朴素表达,是对学生的尊重。 去了聚会的地儿,老同学早早等在那儿了,他从外地赶来,走高速,下午还得回单位上班,就为了看看老师。 "来,你来给老师献花。仪式感还是要有的。"我把睡莲递给同学。 "我还是第一次接到鲜花。"老师虽然一脸云淡风轻,还是接过了花。 二个忘年交很快进入正题——聊天。他们聊文学聊政治聊哲学,聊健康聊中医聊养身,聊自由聊阅读,聊口罩时期,老同学要穿越封锁线给老师送物资。人生快意不过如此,一个闲云野鹤,唯自由与健康是图,一个野马纵横驰骋,唯自由悠游至上。多年师生成故交。 其实,老师年逾古稀,抗癌二十年,今年年初又经历车祸劫难,依然谈笑自若,生死看淡,生命悟透。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二部长篇小说。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老师说:"健康和自由。” 老师说:"我曾有学生,义乌人。做生意,厂房被拆被征用,赔款三千万;后建房五间。结果生肺癌五个月内转移到脑,去上海北京束手无策。死后在家设灵堂十天,天天几十桌。人啊,权无聊,钱无益,自由健康最现实。来到人间走一遭,酸甜苦辣咸,情为何物,欲是地狱,理悟什么?" 我们还在人世间辗转,老师已将万事看得分明通透。 老师在老家新居建了书房,他说:"师古人说见字如面,我欲见书忆人。叙述有人曾经来过人间,酸甜苦辣咸,百味人生!”老师家产万贯,依然是书生本色!  很多年未拜访老师,七八年前,他和师母一起去我单位看我,带了师母亲手包的粽子,老师爱喝的茶。而我不在单位,老师留下的是关爱,而我留下的是遗憾。  我们一生中会遇见许多老师,但很少会去拜访,这次若不是老同学动议,我和老师虽同住一城,又不知何时拜访。 有一年,参加省里的学会年会,与我本科阶段的写作老师同住一室。老师教我们写作,是学院的教务处长。在读时,大家都十分怕她。可是,晚上卧聊时,老师说,收到我给她寄的贺卡,很开心,因为很少有毕业的学生联系。 我觉得满怀愧怍,坚持给老师寄新年贺卡。可是,不知何时起,不再给任何人寄贺卡,自然把自己心底对老师的承诺也忘了。  日子很长,人生很长,见过的人芸芸海海,对我们施以援手的人难以计数,老师是直接走进我们精神世界的领路人,给过我们恩惠,引领我们前行。而我们有太多的人间忙碌,以至于少有反顾,少言感激。有缘聚不一定有缘重逢,这只是巧妙的借口。真诚来自于行动,正如我的老同学,哪怕工作日抽一个空档,说见就见了。  临别时,老师抱着花,站在太阳下与同学道再见,有路人投来赞叹的目光"这花真好看。"这花哪会不好看,这是夫子之风的写照。 "这是我第一次收到花。"老师穿着灰蓝色的西装,笑着说。 午后的阳光透亮,我倒着车,想着自己对老师的亏欠,感念自己的幸运,遇见那么多恩深似海的老师,感念眼前的老师是生命的丰碑,那一身西装是真正的师道尊严!
短图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