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tmnews
LV.4
+关注
6 作品
报料
9 动态
2024-03-26
夜宿天童小客店 时代发展的太快,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事情,以前碰到了觉得很难,放在今天,根本就不是事。 比如,从宁波市处到天童寺,现在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快车等,想走随时走,哪怕大晚上都能说走就走,可四十多年前,因买不到去天童的票,当时着实让我们几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紧张了一下。 那是1983年春末的一个下午,我们一行十三人,游罢奉化溪口,返回头天的出发点宁波市时,还不到三点,大家觉得好不容易到了宁波,终得去一趟天童寺。因为假期有限,大家决定马上赶去天童寺,游上一、两个钟头,明天一早乖车回上虞。 可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去买票,当日下午到天童的票都卖完了,大家一个个垂头伤气,商量着宁波市区附近还有没有好玩的地方。这时,一个四十岁左右,身穿白色工作服的人向我们走来,工作服上印有“天童旅社”四个字,左腋下夹着一只讲义夹,他说他有下午三点一刻去天童的车票。 我们私下里认定他是一个车票贩子,但也顾不了那么多,急急地问他多少钱一张?他说:“按车票原价卖给你们,不过有一个条件,到了天童,晚上要住在我家”。没有选择,我们买下了他的票上车。 车上,我们都各怀心事,脸上看似平静,心里且提防着他:车票原价卖给我们,哪有这么好的事?旅店离天童寺不知远不远?国营旅馆的设施和服务态度已领教过了,这种家庭小客店能称心吗? 车驶入天童车站,停在一块空地上,一位女人领着一个小女孩,在车门口笑眯眯地接应我们。原来,女人是他的老婆。我们一行跟随他们夫妻俩到了他家,将随身行李放好,急匆匆出门去天童寺,夫妻俩嘱咐我们几句后,就烧水做饭忙开了。 旅店就在天童寺旁边,走路过去几分钟就到。我们在天童寺兴致勃勃地游玩了近两个小时,天色已昏暗下来。回到旅店,我仔细地看了一下,旅店只有一间房子,楼上楼下共铺有十张床位。房间陈设简单,但很干净,枕头放在叠好的被子上,凑近一闻,被子上有一缕阳光的香味,大概都刚晒过。 开饭了,我们围坐在一张八仙桌边,桌上摆着十多个热腾腾的家常菜,盘子都装得很满。也许是玩累了,也许是菜烧得太入味,我们狼吞虎咽,十三个人把一大锅饭都干完了,每个人一边说“吃饱了、吃饱了”,一边还用锅铲去锅底铲下一片黄澄澄香喷喷的锅巴,拿在手上嘎嘣嘎嘣地咬。 男主人烧了很多热水,二十来把竹壳热水瓶一字排开。饭后,我们每个人都用热水泡了脚,消除了一天走路奔波的疲劳。然后各自上床,开心地聊天。 睡前结帐,一宿两餐,每人五元钱。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按时叫醒我们,怕我们赶路急,给我们准备的早餐每人一份,用纸包着,里面是一个淡包子和一个茶叶蛋。男主人打着手电筒把我们送到汽车站。汽车开动时,山村还隐藏在黑压压的晨雾里。 很多年过去了,这中间,我无数次外出游玩住宿,很多都没有特别深的印象,但四十多年前夜宿过的天童小客店,那对小客店的中年夫妻,总会让我无端想起。 面对生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路,就如那对小客店的夫妻,他们是平凡庸常有小小心计的人,也是细心有爱热心肠的人。而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本真的人。 不知道天童这家小客店还在不在?不知道这对夫妻是不是还健康地活着?如果他们知道有人还记得他们,想必一定会感到幸福,但愿人世间多一些这样的幸福,也多一些人与人之间不设防的信任。
短图文
2024-03-22
已刊发
德盛路上的两棵樱花树 德盛路是我每天上下班要经过的路,全长600多米。路的北边种了55棵树,其中53棵是香樟树,2棵是樱花树。因为家离单位不远,我大多时候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绿色出行。 在一长排香樟树中,为什么突兀地插进来两棵樱花树?我常常在经过时想着这个问题,是临时起意还是有意为之。这樱花树又从哪里移来?从周边县市还是从本区的山野田园?树也是有命运的,一如人的命运,由不得自己。 两棵樱花树,并排站在一起,如一对姐妹。春满花枝时绚烂,繁华落尽时平淡,四季不同,状态各异,有时令人心生惆怅,有时又让人满怀憧憬。 办公室的窗口正对着德盛路,从窗口到两棵樱花树,直线距离大概200多米。冬天站在窗口,能在常绿的香樟中看到叶片全部掉落只剩下光秃秃枝杆的樱花树。春天的樱花季站在窗口,能在长长的一片绿中,看到那一小截张扬的粉白,似一朵粉白色的棉花糖。 每当樱花盛开的季节,粉白的花儿,在蓝天下争先恐后地开放,先是几朵,慢慢的就是一簇簇,粉嫩嫩的它们美得毫不含蓄,开得肆无忌惮。在满世界都去看樱花的日子里,我从不缺席这两棵樱花树的盛邀,总会一次又一次深情地驻足。我的手机里也保存了很多与这两棵樱花树有关的照片。 有一年的樱花季,看见一位短头发的少妇,推着一辆婴儿车,在樱花树下,为一个似樱花般粉嫩的婴儿拍照,她的风衣是红色的,婴儿手推车是蓝色的,这艳丽的一幕就像风景,变成照片定格在我这个看风景人的眼中。 还记得有一次走过樱花树下,习惯性抬头,看到树上有两只鸟,在相互梳理羽毛,嘴里叽叽喳喳,我站在路边静静看了一会,刚举起手机,突然“呼啦”一下,两只鸟同时腾空飞起,留下一张樱花、飞鸟和蓝天的照片。 还有一张月光下的樱花照,那是在单位加夜班后路过樱花树下。樱花静静沐浴在似水的月光里,带着暖融融的模样。一阵微风过来,无数花瓣轻轻摇晃,似在交头接耳讲着悄悄话,让人联想到了月光下令人脸红的恋爱。脸红也是一种能力,不可捉摸,不可培养,记不清从何时开始,我的这一能力就下落不明了。 生活太过匆匆,诗和远方都在我们触手不可及的地方。我们总是低着头关注手机,关注抖音关注淘宝,却没有学会静下心来关注身边关注心灵。我们总是喜欢注视远处的景色,而错过了许多身边的美好,就像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不是别人,且且是我们身边的亲人。 《圣经》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最平凡、最琐碎的片段拼接而成。我们是普通人,每天过着平常而琐碎的日子,但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最熟悉的平常和琐碎中,总也会有让人感到甜美和暖心的小东西。 我来来回回经过这条路,扼或骑车扼或走路。日子就在看它一眼又一眼中过去,变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它的今天与昨天,它的今年与去年,都在不断变化着。今天看到还是这两株树,但花已经不是去年的花。 “一树花里见天国,绽放刹那是永劫”。很多年过去了,我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的樱花照,樱花树用尽她全身的力量,向路人展示她浪漫纯洁的美,于美丽与哀愁、坚强与脆弱,纯粹与决绝中,找到最高傲的生活姿态。   一场大雨,樱花一夜之间凋零一地,上班路上,看到无力地躺在湿落落地上的一大片樱花,竟感到一种悲壮的美。那飘落在地上的,不是一片片生活的蒜皮,那是两棵樱花树上曾经最美丽的花瓣! 衰落、凋敝、干枯、不完美的事物,总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感慨、惆怅与留恋。不同的心境,对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候,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我在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拍着这两棵樱花树,晨光微曦中的樱花、正午时分的樱花、夕阳映照下的樱花、融融月光里的樱花、热情绽放的樱花、潇条凋零的樱花。一年又一年,时光悄然无声,带走了我的年华。
晚潮
短图文
34
2024-01-25
已刊发
我一生的善良都来自外婆   外婆去世时,我随军在蚌埠,直到十多天后,从妹妹的来信中,得知外婆去世消息,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我慈祥的外婆,世界上最善良的老人,离我而去了。 我从七岁上小学起,每年放寒暑假,父母都会把我送到张溪的外婆家,一整个假期我都将在外婆家度过。夏天的夜晚实在是闷热难受,那时候没有电风扇,外婆每晚都坐在床沿上,摇着一把大蒲扇,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背,直摇到我睡着,然后轻轻放下蚊帐离身去干其它事。冬天的夜晚总是那样的寒冷,记忆中外婆总会挑拣出一些黄亮白净的稻草,用双手一下一下把袍叶撸干净,然后在地上顿齐,用柴刀切整齐,抱到床边一层一层铺在床板上,厚实松软,稻草上面再铺上棉絮,铺上床单。至今想来,睡在这样的床上,做梦都散发着泥土混着稻香的味道。我小时候经常长冻疮,手上脚上、耳朵边上,每天晚上都奇痒难受,外婆总会搂着我,从耳朵边上开始,不停地给我揉,直揉到我睡着。等我睡着了,她再起身纳鞋底、补衣服,在一盏昏黄的的油灯下,一坐坐到后半夜,为一家五、六口人的衣食住行忙碌着。每天早晨她起来时,总要先摸摸我的脚,如果感到我的脚有点冷,她会把我的脚放到她的胸口,等我的脚焐热了,她再起床。 外婆身材高挑,大概有一米六五以上,头发花白,一个发髻挽在脑后,一身青布衣衫干净整洁,浑身上下散发着慈祥的气息。记忆中外婆从没骂过我,哪怕是孩提时我的淘气和不懂事。那时候经常为了一块煨年糕或者一个煨番薯,和表妹表弟争抢,外婆总是一遍一遍讲道理,让我们懂得大得要让小的,小的也要懂得尊重大的,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最让我感恩的是,外婆说话做事总是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人,从不轻易责怪人。大概十一、二岁时的一个暑假,舅舅舅妈和阿姨他们在“双抢”,一天,外婆烧好绿豆粥,做好缸豆糕,再在一个茶瓶里面装上水,叫我挑着去送点心,我小心奕奕地走在路上,生怕绿豆粥倒翻,快送到目的地时,在一条又湿又滑的田绳路上,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肩上的扁担滑下,绿豆粥侧翻,茶瓶滚到烂泥田里,几块暗红色的缸豆糕有的在篮里,有的在泥里,我爬起来,望着这一烂摊子,傻愣在那里,大姨远远看到我,连忙跑过来,她当时说了什么我都忘了,反正都是安慰我的话,她帮我拣回茶瓶,扁担一头串上竹篮,一头系上茶瓶,叫我挑着回家。一路上我都不哭,但一到家门口看到穿着青布衫的外婆,我就开始哭了,外婆没有责怪,蹲下身问我身上有没有摔痛的地方,然后把我从头到脚摸了一遍,起身用温热的手牵着我,来到洗脸盆前,轻轻地帮我擦去脸上和手上的泥巴。   外婆生性善良,对家人体贴,待亲戚朋友真诚,和陌生人相处交谈也眉目温柔,宁可自己吃亏,也不占人小便宜。这一点在当时的张溪东风村是出了名的,印象中不管大的小的,都尊称她为“小花娘”(小花是外婆的名字,这里的“娘”是姑妈的意思)。家里有什么土豆、南瓜收成了,她都会东家西家地去分,即便到“大井头”去洗菜时,他也会你家一个萝卜他家二株青菜这样分掉。曾听母亲说,在粮食异常紧张的公社化时期,外婆也经常会把自己的口粮送给村里生病的或更需要的人,尽管自己也拮据的揭不开锅。 春节回娘家,邻居一位老人每每看到我就说:“比你外婆好的人,天下没有了,那年夏天我们去背树,背到张溪时天暗了,我们两个人问进去寄宿在你外婆家,你外婆怕蚊子咬我们,给我们两个人扇了一个晚上,自己都没睡。”老人说的话,我一点都不怀疑,外婆就是这样的人,她虽然不吃素念佛,但她慈悲为怀,夏天的夜晚经常见到她在灶批间后面的猪圈里,给肉猪赶蚊子。村里的一些傻子或流浪者,也经常等在外婆家门口,外婆每每好言好语地给他们吃的,有一次,外婆在递给一个老傻子饭碗时,竟被那个傻子用手中的棍棒敲破了头,当时鲜血直流,外婆只是说了他几句。过了几天,那个老傻子又来要饭了,外婆还是照样盛给他吃。 小时候的晚上,小姨大姨经常背着我去生产队里记工分,那时候,我伏在她们背上,她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外甥狗,吃的朝外走。”是的,我自从工作、成家、到外地后,很少去外婆家了,至今想来,我真是大不孝,没给外婆买过什么好吃的,也没有买过什么可穿的,在她老迈力衰,最需要我左右一旁的时候,我却把她远远地丢下了,就连给她见我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想想心里真的很难受,深感惭愧。而今,外婆已经离开我整整30年,这中间,我因为心中的这份愧疚,一直没去过外婆坟头,连张溪都很少去了,不是不想去,只是不敢去,每每想起外婆,我总是心中隐隐作痛,眼泪也止不住地流。直到去年春节,我和舅舅、大姨小姨以及所有的表兄表妹,去了外婆坟头,我跪在她老人家的坟前,乞求她原谅,外婆对我恩深如海,我却已经情债难还,唯有祈求坟前的那株古树,能够庇荫她这位善良的老人,即便远行,也宁谧而安详。    外婆,您以前经常对我说,要我睁大眼睛,找个疼我爱我的人,不企求我大富大贵,只希望我平淡安稳。我想对您说,再过一个月,是我们结婚三十五周年的日子,如您所愿,我过得很幸福,没有大富大贵,但我丰衣足食,健康安稳。您的善良影响了我们,我的母亲,我的舅舅阿姨们,都是村里出了名的好人,我也一样,一生的善良都来自于您,虽然现在这个社会做好人难,但我仍愿做个好人,择善而行,因为我知道,您在天堂注视着我,我同样也知道,我只有做个好人,才能减轻我对您的愧疚,才是报答您最好的方式。 外婆,我是那样地想您。如果可以,请您给我托个梦,让我在梦里对您说一声:外婆,请您原谅我。    作者简介:吴爱华,女,196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浙江省作协会员,现就职于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组织人事部。一直认为,写作是自我的怡情,因为有话要说,方生成文字。 联系电话:13989587908
晚潮
短图文
2
2023-12-24
已刊发
脱下疲倦的高跟鞋  一朋友的右脚大拇指生了灰指甲,甲里面都已经空了,她去医院皮肤科看,医生说她是年轻的时候,穿高跟尖头皮鞋挤压指甲的缘故,给她配了口服抗真菌的药。 朋友从医院回来后,电话里跟我抱怨,说以后再也不能穿高跟鞋了。我想她是要忧伤了,1米60的个子,最喜欢穿长风衣,可那迎风飞扬的长风衣,如果不用高跟鞋去衬托,那多少都会少些妖娆风姿的。 我有一个同事,因为双脚拇指外翻(俗称大脚骨)严重,根本没有办法穿皮鞋,只能穿运动鞋和布鞋。曾经,她可是单位有名的时尚引领者。难忘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情景。在一处长长的走廊上,她穿着一条前短后长的斜摆裙,后摆长至脚踝,脚踩一双枣红色的高跟皮鞋,鞋跟估计有六、七厘米高,迎面走来,似带着轻柔的风声和淅沥的雨声,有种摇曳不定的动感,着实让我惊艳。 可近十多年来,再没看她穿过高跟鞋。有一次聊天,她说家里有很多高跟鞋,有几双都还没穿过,一直放在买来的鞋盒子里。几年前整理鞋柜时,处理掉了一批,有几双舍不得扔掉,拍了一组照片,发了一个九宫格的朋友圈,题为“不能穿,看看也好的”。 曾有人说,“鞋子是帮女人踏上人生坦途的必需品,也是优雅造型最重要的一部分。”高跟鞋就是能让女人优雅起来的首选鞋子。当你穿上高跟鞋,突然间,世界在你面前矮了几分,你可以高傲地俯视周遭,随后,你的腰肢在行进中变得婀娜起来,你的步伐也变得秀逸了,你的心,被你的身体带到了向往的地方。 想起一首老歌,是齐豫唱的,题目叫《九月的高跟鞋》:“脱下疲倦的高跟鞋,赤足踩上地球花园的小台阶,我的梦想不在巴黎东京或纽约,我和我的孤独,约在微凉的微凉的九月。” 我也有在“微凉的九月里”脱下高跟鞋的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先生托新疆的战友回乡探亲之际,给我带来一双细高跟的尖头高邦牛皮靴子,这样的皮靴子,在当时我所在的乡村中学,如新生事物一样令人好奇。我穿上它,虽在泥地操场上,鞋跟敲不出有节奏的“哒、哒”声,但足够让我产生一种隐秘和极致的快乐。 有一天,我正从学校往家回,半途中突然袭来狂风骤雨,我赶忙脱下高跟鞋,塞进怀抱,赤着脚在盖过脚面的雨水中,毫不惊慌地奔跑,面对磅礴大雨,我甚至得意地独自浅笑,因为我心爱的高跟鞋没有被打湿。 多少年过去了,那赤着脚在雨中奔跑的一幕,还如此清晰地在我眼前,让人心生柔情。高跟鞋,承载了多少女人爱美的梦啊。 还算幸运,至今我的双脚没有灰指甲,但两只小脚趾头变型却长出硬茧,尖头皮鞋压着隐生生痛。随着年龄的增长,拇指外翻现象也有点明显了。我至今想不明白,婆婆的拇指外翻很严重,可她从年轻起就没穿过高跟鞋,不知拇指外翻是不是中老年妇女的通病。 “高跟鞋吃勿落穿了”,这是经常听到身边同龄人说的话。确实是,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穿高跟鞋了,有时候为了赴宴或赶一个重要的场合,难得穿上一次,回家时必定大喊“累死了”。 我知道,高跟鞋一如继往会是年轻女孩的首选。穿上它,挺胸收腹,自信、知性,充满了女性的美。但我更清楚,像我这个年纪的女人,大多数已经放下了对高跟鞋的执念,就如清楚地知道,婚姻到了下半场,拼得不是身材和漂亮,而是耐心和包容。 家里的高跟鞋还有几双,端正地放在买来的鞋盒子里,有一双只穿过一、两次。去年夏秋交替之际,曾有一次把它们都放到门口,准备去扔掉。犹豫再三,鞋盒也从门内到门外几次进出,最终,还是舍不得扔掉。 看过日本山下英子创作的《断舍离》一书,知道人生要轻松自在,神清气爽,就要给生活有足够的空间。今天是星期天,阳光很好。久久未穿的高跟鞋们又被我拎出来了,有橙色的亮光皮鞋,有米色的细条纹皮鞋,有黑色的翻毛皮鞋,鞋跟从5厘米到9厘米不等。我对它们说了一声“抱歉”,决绝地把它们送到了小区垃圾房,在扔出去的那一刻,我心头一酸,为人生中一段黄金岁月的逝去。 缘尽了,潇洒地放手。不仅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那是一种生活的觉悟。 穿上高跟鞋是可以让世界看到你,但是穿上平底鞋,我们才能去看世界。从此,我要怎么舒服怎么来,穿着自由舒适的鞋子,去看世界了。
晚潮
短图文
3
2023-12-12
已刊发
曾经居住的地方     人与人会分别,人与房子也会分别。 前些日子,骑自行车经过江东路57号,我停车站在路边,抬头往朝西四楼的窗口看,看不到那串缀满贝壳的风铃。 江东路57号404室,是我们以前的家。现在是别人的家,回不去了。即使有机会再次登门,也只能是敲门拜访,不能叫回家。 心里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无形的记忆,像胶片一样从我的脑中流过。真想再次走进去,看看从前的那个我,是否还在那里。 我在江东路57号404室,住过十年。那是我们到上虞租房一年后,一眼相中要买下的房子。我们倾其所有积蓄,贷款再加上向亲朋好友借款,签订了房产购买合同,并在期待了半年后,于1999年年底搬入的新家。 从此,那里窗明几净,饭菜飘香;窗口风铃悦耳,门内书声朗朗。女儿在那里度过了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的全部学生生涯,她曾以《窗口的风铃》为题,写过一首小诗,刊登在《绍兴日报》上。 那里的门框上刻着女儿历年的身高,那里的墙壁上张贴过女儿的各类奖状。先生自己写的“江清月近人”书法条幅,悬挂在客厅里;我亲自编织的淡天蓝三角型沙发巾,装饰着一对月白的半圆型沙发。 无数个休息日,女儿和先生总会各霸一张沙发,女儿看书写字,先生喝茶看报。而我总是围着围裙,心甘情愿地一边又一边拖地板、擦玻璃,把家搞得干干净净。 就如此刻,我站在路边,仿佛看见自己在这间房子里做着某件事的情景,看到了自己不惑之年的形象,也看到了女儿放学回来蹦蹦跳跳的模样。 人总是生活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我知道,在这间屋里,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发生过,有开心的也有不开心的,可现在,我只记住了自己愿意记住的事情,就如我深深记得一家三口依偎在窗口,遥看曹娥江日落的一幕。 我一度以会,我们会在倾注所有心血和热情的地方,终身到老。其实不然,很多事情都有它既定的走向。 2009年的春天,我们搬离了那里,和买主办了过户手续,旧门换了新锁。后来听说那户人家大搞装修,重新粉刷自不必说,门窗都换掉,连我们当时装修时买的最贵的二套沙发也都扔到楼下堆建筑垃圾的地方。我们若回去,该是如何地陌生啊,连墙上都寻不到昔日的旧痕,只余一个陌生的框架。 斯人斯物在告别时总以为还能有重逢的机会,熟不知瞬间的分别已成为永恒,最后一眼的深情都来不及明确。 曾经亲爱的家,变成了曾经居住的地方。最美好的十年,被淹没在身后。      作者简介:吴爱华,女,196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浙江省作协会员,现就职于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组织人事部。从事文学创作多年,近五年有七十多篇文章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及中国作家网平台上发表。
晚潮
短图文
515
2023-11-23
已刊发
乡村半日游   利用半天时间,错峰出行,起因有二。一是想吃嵊州特色小吃黄泽镇的余氏豆腐包;二是秋风起秋意浓秋果正熟时,想出去放个风秋游一下。 说走就走。一辆车、五个人,中饭后出发。原定两个点,一是陈溪乡太平山村,二是嵊州市下王镇泉岗村。 车停在太平山村的百年银杏下,抬头,历经二百年风霜的银杏,树枝苍劲挺拔繁茂如盖,果实累累。我们沿着鹅卵石铺成的村道,脚步慢悠,目光柔软,看腾蔓攀爬石壁,看串串红、鸡冠花怒放,看绿葱悄无声息地生长,宁静的乡村生活,让人抛却了一切俗世纷争,只留一片清明淡泊。 从太平山村出来,过岭南,环覆卮山,沿清白线,到嵊州泉岗村。 山路弯弯、清风拂面。一路上,车内笑声和着歌声,《夜空中最亮的星》被我们唱得高潮迭起“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oh~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 一路前行。看板栗掉在树下,看红薯躺在畦上,看柿子红在枝头,看南瓜累在棚上。看茶园碧绿,看稻谷金黄,秋在人间。 泉岗村是“藏”在嵊州市下王镇覆卮山半山腰的一个古村落,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我们在泉岗村的茶廊小憩。自带的热水瓶、茶具、水果、坚果、糕点,一一放置好,这是秋游的重头戏,来,茶先喝起来。 微风慵懒,流云自在。坐在茶廊的木椅上,每个人手握一个古典花纹的小茶杯,杯子里是浓郁香醇的红茶,要知道,这里的高山辉白,在清代同治年间就并被列为贡品了。到了泉岗,不喝辉白,喝起红茶,真是搞笑。 漫步泉岗古村,穿过青石板与鹅卵石混铺的小径,探寻俞丹屏将军的传奇,发现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在静穆古朴的上坎台门,期望透过锈迹斑斑的门环,寻找被遗落的尘埃时光。穿行在长长的狭窄古旧的弄堂,仿佛穿行在今古之间,突然感觉,我们都是前人延伸的血脉,从来到了这世间的第一天起,就无法摆脱前人用心良苦的牵引。 参观完将军府和俞家大院后,我们一路往王泽方向走。其间,停车看了樟家田村的千亩梯田。从行驶的车窗内,看到一块立在路边的巨石,正面是一面鲜艳的党旗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几个字,侧面写着“郑家岙”三个字,巨石的背后是一片青山,西下的太阳温暖地照射在巨石上,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哇,停车停车”,坐在车后右座的静静,突然发出一声惊喊,所有人的头都看向右边。我们遇见了石溪,遇见了玄武岩。旅途总是有意外。 停车,几个人欢呼雀跃奔向玄武岩,无人机升空。玄武岩是大自然遗留下来的宝物,它是第四纪冰川遗迹,那柱状的石头,一根根垂直挂下来。我们在这神奇的自然面前,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侧耳靠在山石上,聆听从远古传来的声音。 在玄武岩下方的路边,有一个石溪村的宣传窗,里边有一张500多人的合照,背景就是玄武岩,这张照片据说上过中央电视台,静静看到过,但不知道照片中背景就在这里。 玄武岩所在的村叫石溪村。这个村名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石奇,因为溪清。玄武岩对面就是一条溪水,活泼泼流来的水是那么清澈,溪上还建了音乐喷泉。我们站在溪中的石墩上,抬头,天是高敞的,空气是那么的洁净舒朗,岸边紫色的芦苇,一如放大版的薰衣草,在晚风中轻轻摇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越来越好了”,“我想回农村”,大家一边走一边笑谈一边感慨。 太阳西下,落日余辉。目标黄泽镇,目标余氏豆腐包。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五人围坐一桌,豆腐包、鲜肉包、芹菜包、小汤包,外加心心念念的糟肉、溪沟鱼,在筷子的相互交错中,我们将生活咀嚼得有滋有味。         作者简介:吴爱华,女,196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浙江省作协会员,现就职于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组织人事部。从事文学创作多年,近三年有七十多篇文章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及中国作家网平台上发表。
短图文
5
- 我是有底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