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tmnews
LV.18
+关注
19 作品
报料
62 动态
2025-03-27
已刊发
晚潮书评|《江南蓑衣》:风物人景旧曾谙
晚潮
长文章
13
2025-03-16
已刊发
#晚潮|人间纷扰,当有一片寂静
晚潮
长文章
35
2025-01-16
已刊发
晚潮|又遇宋韵天台城
晚潮
长文章
6
2024-08-12
已刊发
晚潮|夜幕下的露天饭桌
晚潮
长文章
23
2024-08-02
已刊发
台州:向海而行——敢为天下鲜
晚潮
长文章
4
2024-06-26
江南一碗宋红
晚潮
长文章
2
2024-04-15
已刊发
#晚潮#云中赏花去 庞文辉 赏花的习俗,古来就有,以春天最盛。 唐代杨巨源《城东早春》中即有妙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早春天暖,嫩了新叶,开了百花,花有色又有味,伴着春光中的风呼鸟鸣,感官中令人悦耳的声也有了。赏花,赏的便是这一份声色味俱全的感官之悦。那些走出门的赏花人,沐着春风,欣赏上林花似锦,不仅感官舒畅,内心想必也会因这芬芳的润泽,而充盈满足起来。 至五月,农历多是四月之初,人间芳菲已遍数开过,终于要轮到那高山上的仙葩。其中,以云锦杜鹃为最。 云锦杜鹃长在高山云端,捱过凛凛严冬与昼夜暖寒交错的初春,终于等到气候温暖,宜人也宜花。此时它们蜷缩了近八个月的花苞,如同约好一般,突然某一刻便肆意地绽放开来。深入云天的高山之上,自此也有了春天。 去华顶之前,云锦杜鹃我并未见过,只是早有听说。这花在天台一带主生于华顶峰上,海拔近千米的山巅处,“盛开时花大如碗,灿若云霞,所以叫云锦杜鹃”,又有说它“苍干如松柏,花姿若牡丹”,为我国特有珍稀树种。《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记载数百种杜鹃花,其中魁首,便是云锦杜鹃。 华顶山上,云锦杜鹃多集中于西园。走游步道,曲折几回,便可看见成片杜鹃林。繁花如海,几乎占尽半壁山坡,望眼极为震撼。一片锦绣,满山嫣红姹紫,令人不禁感慨,花的盛开,竟如此耀眼! 无数杏白、粉色或玫红的云锦杜鹃,熙熙攘攘从枝头的叶片中间钻出来,迎着明媚春日,自在舒展。一朵花牵着另一朵花,一棵树挽着另一棵树,它们不挑地,就那么随意散漫长在土坡上。一片地就有数百棵,一树花就有上千朵,密密麻麻、摩肩擦踵、自下而上地长向更高的峰峦,将这一片原本青绿苍翠的高山云端,织成一匹绣满各色繁花的华美绸缎。 看花人们,从五湖四海过来。进山林,走步道,穿行茶园,树丛与花间,心情仿佛受到花开感染,笑容一齐绽开。她们将笑脸并入云锦杜鹃的枝头与花下,和这春天收尾的景色合成同一幅影像。 古人好出游,尤为喜欢赶在暮春时节外出,欣赏这春末景色。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个咏字,让出游乐趣散发到了极致,唯有歌声,能流露内心愉快的真性情。 茶园里,看花人兴致起来,男一群,女一群,隔着两排茶树,竟相互对起歌来: 唱山歌来/唱山歌来/嗨/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嗨/…… 众人皆笑,纷纷喝彩鼓掌。 同行提及,早年华顶山上,云锦杜鹃花开还要更盛,比如今足足大上一轮。问起原因,她笑着解释说,当年华顶山上,多是农户散养的黄牛,牛四处闲走,吃草屙粪,这牛粪很是肥土,云锦杜鹃得益于牛粪滋养,花形开得更加阔大。 往事让人听得入迷,不觉便会遐想,那时的云锦杜鹃,花开时会有多大?如今花如小碗,像时下之人营养过剩下,一只小碗,足以饱腹的稍许克制,那时的花是否就是一个个大碗,和那个年代干劲十足吃饭用大碗,性格豪放敞开一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看一代人的花。 花还在山上,在树上,曾相伴共生的牛却早已消失不见。随着华顶旅游开发,像牛粪之类农耕时代常见的物事渐渐罕见,连牛也被专门安置于养殖场中圈养,自然就跟这云锦杜鹃失去了关联。云锦杜鹃长在树上,开得如此高,是否也有曾经漫长岁月里与牛同处的影响? 兴许牛常年吃草觉得寡淡的慌,便抬嘴去嚼树上的云锦杜鹃花。毕竟坊间的牛早有嚼牡丹的前科,此番嚼食杜鹃好像也不无可能,因而慢慢地,就将长在低处的杜鹃全啃完了。 云锦杜鹃也是有灵,从此便更使劲地伸长枝干,将花长往高处,长到牛垫脚拱嘴气急败坏都触碰不到的地步,才傲然停下,搂着一树锦绣俯瞰下方。 下方,是如织的游人,是陡峭的山道,是幽不见底的深谷。云锦杜鹃生长于华顶山上,常是孤高又清冷的,仿若云中隐士,疏离尘嚣,才有李白为之慨叹“四面连环八面山,山中少有行人路”。 古时山高路远,高远之山,就是仙山。仙山者,也被归入到传统意义里“天”的一部分,属人间与仙界的临界点。故徐霞客登上华顶,才喟然感慨“华顶山之高也,去天非远”。如今看来,华顶海拔一千多米,在浙东一带,的确属于出类拔萃的存在,但在全国,尤其中西部众多高山之中,并不算高。 古代交通不便,翻山越岭通常都得以昼夜来计,因而如华顶之高,也曾让无数古人叹为观止,成为人迹难至之地。唯独一代代游侠、隐士、僧道、慕名的诗人们,才会不辞艰险上来,一睹这名山风采。他们看遍名山,更好猎奇,听闻奇景,便心痒难耐毅然跋涉前行。 王荆公游褒禅山时,曾感悟到一番旅游信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或许便是对他们天台山毅行的精彩总括。 历代文人的一次次毅行,让这华顶之上的云锦杜鹃,更被世人所知。东晋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赞美“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建木灭景於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琪树即神话传说仙山上的玉树,因过于久远,已经难以考证玉树的本尊,但目极华顶,能称得上玉树的,应就云锦杜鹃一类吧。 清初张联元,曾作诗一首,感叹别名叫红踯躅的云锦杜鹃没有被收入皇家园林,诗曰:“翠岫从容出,名花次第逢。最怜红踯躅,高映碧芙蓉。琪树应同种,桃源许并秾。无人移上苑,空置白云封。” 他感慨云锦杜鹃如此惊艳绝伦,却无法移栽到人间繁华地,只能守在高山之上,数念白云千载空悠悠。然而云锦杜鹃性喜寒,只适宜生长在千米高山,花开需等天暖,显得踟蹰偏晚,也是物竞天择的本性使然,要改变本性自然极难。 清代另一位名贤天台人齐周华,在《台岳天台山游记》中写游华顶时记叙:“山高气寒,四时之花信常迟,帷娑罗种性最宜,故四月花开如木笔,如芍药,香满禅林。然帷此与石梁有之,洵异种也。”娑罗即云锦杜鹃的梵语译名。想来便是自那时起,天台城的雅士们才有了上华顶山看云锦杜鹃的习俗,彼时山道竣通,上山好走很多,才让这一习俗,传承至今。 赏花归来,那一山山的树,一树树的花影,仍萦绕不绝。渐渐,更愈发清晰,如华顶峰上发出声声呼吁——花开正当时,何不云中赏花去! #寻访春天的故事##我为家乡文旅上分#
+6
晚潮
短图文
5
2023-11-29
已刊发
西行散记——见贾平凹老师 “我要去一趟西安,领个奖,见见贾平凹老师。” 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象电话那头老婆的表情,一定是很丰富的,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嘴角弯曲,向着耳鬓勾起一道弧度。果然,一瞬间,那边的笑声就顺着听筒钻了过来,震得我都忍不住跟着有点小激动。 说真的,获奖的惊喜原本只是短暂带给我一份激荡,很快被我压住,我很清楚前方的路,这是过程中的插曲,值得骄傲,却不是目的,倒是这一阵笑声,让我稍稍有些恍惚,原来,有那么一天,我也会让家人感到骄傲,她们可以逢人就说我的好。 “就是之前我参加那个全国青年散文大赛的。” “几等奖?” “二等奖。” “太棒了!”电话那头的声音更兴奋,我的老婆,尽管她现在已经很少看书,除了偶尔看我发表的作品,其他书几乎都不怎么看,但她知道贾平凹,知道我对文学的追求,这一刻,她是由衷的为我高兴。 这是我在文学的路上,又取得了一点进步。她懂我,也很支持我。 全国青年散文大赛的奖项不多,一金二银三铜,我获得的,刚好是二银之一,相当于全国三甲,是相当幸运的一个成绩,因为这个成绩,我有了受邀前去西安的机会,更可因此见到评委中的贾平凹等老师,他们都是文学界的巨人,无数写作者,文学爱好者仰望的存在。 我的印象中,平凹老师是文学前辈,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开始阅读他的作品,他是陕西文学当今旗帜,是一位成就卓著,已经进入中国文学史的人物,能跟这样的前辈见面,该是一位文学青年多大的荣幸!我去见的不是一位著名作家,而是活生生站在面前的中国文学史。 或者说,他已经不是他本身,是我眼中文学的化身,是文学青年深刻铭记的一个文学符号,因为热爱文学,为此感到振奋。 不久,我从台州出发,去往西安。 西安有多远?以台州天台山为起点,一千五百多公里,三千多里。 当初李白从长安出发,去天台山寻找修仙法门,长途跋涉,一路艰辛,仙没寻到,倒是写了不少好诗。譬如“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网红如他,因此带火了一条长安的诗人们无比向往,并蜂拥而来欣赏天台山的“唐诗之路”。时至今日,我却走了一条与诗仙李白相反的路,从天台山,去长安城。 这一路,途经杭州,南京中转,取道徐州,过郑州,最后抵达西安。 此时西安已经入夜,入夜的西安就是长安,那个不夜的大唐盛世再次归来——大雁塔灯火明亮,依稀让人想起曾有一个身影在它下面译经讲经,以宏大佛法开导世人;大慈恩寺的高墙红得耀眼,穿着唐装汉服的女子,轮番倚墙,与旧时长安合影;玄奘法师依旧毅然前行,身子前倾,注视着脚下大地,他一直在路上,而我已经抵达。 我抵达了长安,也抵达了梦想路上的重要一站。 那么,贾平凹老师,最终我见到了吗? 当然见到了,最后我们还合影了! 为此我要再次感谢,永恒的,让人着迷的,又给人惊喜的文学!#晚潮#
晚潮
短图文
15
2023-10-21
#晚潮#【作品的生命力】 作品发表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往后走多远,不再由作者决定,而由读者与作品本身底蕴推动前行。庆幸这篇旧作《曼迪的七十七只猫》生命力还算旺盛,首发《小小说月刊》2022.7期,后来陆续被《青年文摘》《意林》《小品文选刊》等刊物转载,杂志铺等多个公号转发,改编了多版有声故事,如今又被多份语文试卷选用,作为阅读理解,深感荣幸!😄#100个美好生活场景# 已知有这几份试卷选用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密卷(新高考)(三)语文试题 2023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真预测试卷语文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1
晚潮
短图文
7
2023-09-30
已刊发
#晚潮#不如天台去 文/庞文辉 唐人眼中,长安城,是同金子一样闪亮的:满城繁华,广厦豪屋琉璃瓦;居中,如众星拱卫着一座恢宏皇城;其内,一架龙椅雄踞数丈玉台之上;座上,坐着一位器宇轩昂真龙天子。 长安,天下第一城,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城,它是那样美轮美奂,金碧辉煌,仿佛人间圣域一般。它散发出奇异且迷人的气息,更蕴含无数种象征,譬如功业,梦想,江山社稷,无尽财富,位极人臣,以及留名青史的可能。 于是,有唐以来的那些年,无数才俊与诗人们便蜂拥前去长安。 长安可以平步青云,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考取功名,若中得三甲,便可策马长安城,扬鞭高呼“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路人纷纷让路,从旁仰慕状元的风采。 长安又是作诗最好的题板,写在长安城里的佳句,片刻就可通传全城,几天内便能顺着各条官道传遍全国州府,成为文人们的酒桌配菜,成为声乐场的霸榜新曲。 这座长安,也是落魄子弟高适和游侠诗人李白的共同梦想。彼时,高适父亲早丧,家道中落,只剩一身武艺,去长安,他想着将一身好武艺卖于帝王家,以后拼个跟先祖一样的军功,再度光耀高家门楣。李白则不同,才华横溢的他,刚好新作了一篇《大鹏赋》,正是意气风发,少年侠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看世间,谁能有此才华,一股傲气,自然而生。长安,长安,不过探囊取物尔,李白负手轻笑,便顺长江而下,往扬州远游去了。 高适到长安,走了一圈,不得用。落魄门楣的子弟,本就没有筹码参与这权力中枢的博弈,不说上台,就连围观的资格都没有。寻不到机会的高适,只好回去,渤海县那个落魄旧家,不想回,就在梁宋一带住了下来,耕读自养。 李白停下远游,与故宰相许圉师孙女成婚,似乎安定,又似乎心定不下来。他想去长安,这些年做梦都想,偏偏受身份影响,商人之子不得科举,行卷又屡屡被拒,一身才华又如何,名传天下又如何,还不是败给那些才华远不如自己的望族子弟。 两人或许某个时间,心里有产生一样的心思,前半生就这样吧。作为诗人的身份,李白写了不少诗,佳作频出,其中《送孟浩然之广陵》算是佳作中的一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高适也写了不少诗,最有名的便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首《别董大》带着生平不详的董大名留青史。 长安梦,梦飘零,雾里看花,看不明。人过中年还能有梦吗?李白说,要有。高适说,当有。两人在在真实的历史中,虽只在梁宋见过一面,与杜甫三人同行,但在这人生的追求上,对长安的向往上,却同样渴望,穷极一生都在执着追求。   李白去长安,那是诗名远播后被玉真公主与贺知章共同举荐,后被唐玄宗点为翰林,入朝时获玄宗亲自迎接。那是李白一生中最顶的高光时刻,也是他离心中的长安最近的时刻,是的,最近。 他可以看到那座长安门前的玉石台阶,台阶后的琼楼玉宇,这就是他心中的长安。看!它是多么璀璨,多么纯净,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谋臣如云,武将如雨,若率大军,可建功立业,若立朝堂,可安邦治国。李白豪放不羁,此刻自然要仰天大笑出门去,他心中喜悦难掩,那份珍藏半生出类拔萃的才华,那些为治国平天下苦学的纵横术,似乎马上有用武之地了。 高适的长安,则更晚一些,晚到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之乱中,高适崛起,他加入太子李亨平叛的阵营中,最终因军功卓著,获得散骑常侍与节度使官职,在唐代诗人之中,已经至极。坐在官位上的他,也看到了心中的长安,他甚至比李白更进一步,已经摸到了长安的城墙,穿过城墙的街道,街上的楼宇,还有长街尽头的宫城。他看到宫城,看到皇城,看到这座长安让人着迷又让人惋惜的一切。 李白使劲地抬腿,伸手去抓,想要进入那座长安,长安的虚影重叠中,却传来阵阵靡靡之音,更有玄宗与玉环的嬉闹之词。 玄宗似乎注意到李白,笑着开口道:“李白,过来,你看贵妃今日妆容如何,可否即兴赋诗一首?” 李白喉头动了动,哑然之间,却见另一个李白身影走出,一手执酒杯豪饮,一手握狼毫,于一张巨幅宣纸上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好!好!爱卿高才!朕重重有赏!” 满堂喝彩声中,那个李白的身影将酒一饮而尽,仰天狂笑,似笑似哭,形容疯癫。 玉石台阶前的李白坐了下来,他沉默,最后看了一眼这云端上的长安城。 高适站在满目的焦土上,眼前的宫殿楼房都成了废墟,百姓们早已拖家带口逃难,他到长安了,长安却不再了——那个盛世长安被摧毁了。 长安!长安!长治久安,今何在? 悲愤中,高适索性统兵去战吐蕃,于战斗中淡去对曾经长安的渴望,或许,等天下太平,天子会再造一座媲美先前的长安城吧! 李白则将目光落向江南。一身傲骨的诗人怎可摧眉折腰事权贵,日日不得开心颜,哪里能得到开心?哪里能治愈失意?或许便是后来李白时常向往的浙东天台山。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离仙更近,风景雄奇,也没有权力斗争圈的纷纷扰扰。 在天台的李白,将他的浪漫主义极大升华——诗意如剑,出鞘即有锋芒! 先有《琼台》: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亦有行人路。 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 天风飘香不点地,千片万片绝尘埃。 我来正当重九后,笑把烟霞俱抖擞。 明朝拂袖出紫微,壁上龙蛇空自走。 后有《天台晓望》: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整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翁忽。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天台山有奇景,有高山,有高道,李白虽然遍寻世界也未找到仙,但天台山,无疑是离仙更近的地方,毕竟这里有无数关于修道成仙飞升的故事—— 周朝时灵王太子,王子乔,据天台山学道,于七月初七跨鹤飞升,封为玉帝司晨,号“桐柏真人”,治理金庭洞天,兼管吴越水旱,成为天台山的主神。 西汉茅盈,道教茅山派创始人,与其弟茅固、茅衷三人长期于天台山修道,被后世尊为“三茅真君”。 东汉葛玄,道教灵宝派祖师,东汉光和二年(179),入天台山修道,遇著名方士左慈授以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 而对李白影响最大的,则是另一位修道者——初唐时期的高道司马承祯。作为唐朝修道界的初代顶流,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世人关注,包括李白在内的众多唐代诗人都对他极为推崇。天台山修道是司马承祯开创的一个热潮,李白作为他的粉丝,有了寻仙问道念头后,首选自然是重走偶像走过的路。 这条通向自由的修道之路,不仅是寻仙之路,更是李白自我救赎之路。他不曾想到,救赎自己的同时,这条路竟也会火,丛盛唐到晚唐,这条路上走过的诗人越来越多,留下的诗作越来越多。后来,坊间便把这条被李白等人带红的唐代诗人旅游线路,称为唐诗之路,以半部全唐诗,讴歌一座天台山。 舍去了长安梦的李白有多潇洒——“安得此身生羽翼,便乘风驭叩天关”! 去长安三万里,去天台山只需要一瞬间,委身于一场大梦之中,身生羽翼,即可畅快遨游。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在梦中游览天台山,天姥为天台山北面门户,看见天姥,便知天台山近了。翱翔中,飞过群山之巅,仿佛越过天门,由此便进入了仙国天界,如蛟龙入海,似长风破浪,此时满饮一口酒下,直挂云帆济沧海,岂不快哉!
晚潮
短图文
31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