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LV.14
潮客_雪原观景
小潮号:2197768999
47
关注
62
粉丝
32
获赞
女生
杭州
天秤座
IP属地:浙江杭州
+
关注
5
作品
报料
16
动态
2024-07-20
粘知了 这几天高温,河边的知了从早到晚大合唱“热煞得了”。 向晚,暑气稍退,躲在空调房里的老头老太们耐不住跑到河边喘气。 一位老哥头戴草帽,手持鱼竿,脖子上搭着毛巾,腰上系了个篓子,在河桥上左顾右盼。咋一看以为是钓鱼的,走近了发现他正举了鱼竿、挺胸凸肚昂着头往柳树上粘知了,手法娴熟到几乎手到擒来。先抬眼往树上杂乱的柳叶间瞄一下,然后举起头上糊着胶水的鱼竿伸过去,一瞄一个准,收回来的时候,知了已粘在了鱼竿上,一个劲地闪着翅膀泼腾。他不急不缓地用拇指和食指夹住了摘下来,放到腰上系着的篓子盖口,再一捻,知了就昏头磕充地跌入了篓中,只有惊慌失措地尖叫的份了。细看这篓子,貌似平常,也充满了机巧,篓身是老藤的,已泛着日晒雨淋后的白色,显然是个老物件,篓盖是后加的,一块大小相当的白铁圆片,盖在篓口上,有细铁丝与篓口连缀在一起,可开可合;圆铁盖的中央挖了个两厘米左右直径、刚够知了身体竖向通过的洞,沿洞口焊了一个高出篓盖的颈圈,需要的时候还能再加一个盖塞。知了进了这个口当然想出来就难了。 大家钦佩中夹了好奇,围观起来,问长问短,有的还伸出拇指夸奖:童子功啊!看来都发了童心。老哥起先有些怯色,大概担心被人说破坏生态,又科普又解释:“会叫的是雄知了,雌雄交配后至多只有七天好活……”说着说着就得瑟了:“这篓子是我家二十多年前种地时,点豆用的;那时候这一大片都是河沟水田。”原来是这个城郊结合部的原住民,毋庸置疑,童年时肯定是个捉知了的高手。看来身手还在,而且装备是更加精良高级了,看他脚上的名牌运动鞋👟手腕上的大表、还有钛合金的鱼竿,这些怎是当年可以同日而语的?再看他得意又兴奋的样子,快乐一定也不输当年。 童年时,一度家住湖滨,夏日午后,捉知了是同伴中很普及的游乐,多是男孩的专利,用的是细竹竿和乐器店里买的松香;女孩们则常常拎一竹篮,跟着他们捡法国梧桐树上褪下来的树皮,这是引火生炉子的好东西;也有捡蝉蜕去回收站换零用钱的。记忆中那时的知了远没现在多。 家里的小朋友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捉知了,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活知了。凑到老哥身边跃跃欲试,无奈鱼竿足有他身高的两倍高,扛在肩上走路都不稳。老哥干脆拣了个知了递给他,还专门折断了一个翅膀,说这样知了就飞不走了。小朋友犹豫着想要,看到知了张牙舞爪,又吓得缩回了手。但关于知了,他有些还知道得比我多,他说知了最长的先要在地底下蛰伏十七年,一般的也要一到三年,然后羽化出土蝉蜕,在树上只活一个月。这是科学老师告诉他们的。 我搜了一下度娘,关于蝉的文字连篇累牍。 先看到法布尔的《昆虫记》,他仔细描述了对蝉的一生的观察,总结性的文字是:“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是诗一样的语言。 后面有篇散文就来了个拟人的续貂:“十七年的等待就为一次的相遇……”这个作者多情。 这会儿的我还是在想,今夜,那些知了是否已成了老哥下酒的佳肴?
+6
短图文
1
5
2024-04-12
已刊发
#晚潮#
去百丈访杜鹃 城里的春天是花的世界,梅花还没谢幕,白玉兰就上场了,樱花、海棠、碧桃、木香、二月兰、郁金香争先恐后,不说西湖,单家门口丰潭路上的菊花桃就铺就了一幅灵动且蔚为壮观的红绸带。这几天小区的杜鹃也开始一簇簇绽放。忽然想起百丈山顶的千亩杜鹃基地,她在那海拔850多米的高山上寂寞地等了一个秋冬,也该有些讯息了吧? 走杭长高速鸬鸟出口,沿325国道到泗溪村位置拐上一条不显眼的村道。一路除了起始经过的村庄,两边山坡全是绿色的竹林,铺满落叶的林地上,高高低低的毛笋裹着深褐色的笋壳,刚刚从土里绽出来。这段又弯又陡的盘山路,让车里开车的坐车的都凝神屏息。平天堂停车场是一个山中平台,不大,一面靠山路,一面可以眺望远远近近的山景,停着的车也就两三辆,场外有四五百米的道路一边路面却画好了一个接一个的停车位,想是为即将到来的杜鹃节准备的。以为杜鹃林就在附近,一打听才知道还要爬1500多级石阶。一辆外表装扮瞩目的小车停在路边卖美式咖啡,主人是个云游四方的驴友,他说昨天刚去过山顶,杜鹃花才开了很小部分。 看得出来,石阶是近几年刚筑的,露出刀錾斧凿的新痕,每一层都方正整齐。徒步往上登,四周山的植被齐齐地换成了高高低低又比较瘦削的杂树,最多的好像是杉木,还有隔着篱笆的小块茶园,更多的树木叫不出名字来,树叶绿得沉郁。起先的三分之一路上游人不少,站在石阶上已不时看到对面山上一丛丛冠幅如大树般的淡紫色杜鹃花从绿树丛中凸显出来,三三两两穿着俏丽的妇女拿着自拍杆借来作背景自拍。路边石缝里聚集了一簇簇的马兰头、艾蒿、蒲公英等等野菜,野树莓开了白色的小花,酢浆草摇着细细的籽荚和黄花连成了一片,一股小小的山泉水在石阶边泠泠地流淌。小树或竹篱笆上偶尔会出现“禁止采挖黄精”、“禁止采挖野生猕猴桃”的警示牌,令人联想到密林深处的山珍。又登上了三分之一石阶,行人稀少了、花和小草也稀少了,云雾则游动起来,季节像似胶片电影般地后退了许久,杜鹃树多起来了,但多为光秃秃的枝干,似乎仍在冬眠中没有睡醒,只有零星的几朵花儿、几片叶子。路边的警示牌换作了“百年杜鹃 禁止采挖”。忽然有个新发现,林地中正悄没声儿地穿行着一链山地单轨道运输车,那是给山顶正在建筑的水泥杜鹃造像及其周边的休闲活动房运材料的,一条窄窄的轨道,轻松替代了多少年来挑夫的肩挑背负;啊,还听到了山顶“烤串、棒冰、云雾咖啡”的叫卖声,像布谷鸟叫似的,真现代啊!只是寂寂的,只有山谷的回声。天是多云的天气,太阳没有露头,气温至多十五六度,我们却早已脱了外套,还浑身被湿透。累啊,小腿肚的肌肉都发颤了! 正在山上割竹篠的一群当地农民坐在石阶上休息,他们笑我们性急,说还得十天半月才迎来杜鹃盛花期,他们早上上山的时候穿了棉袄还觉得冷,花儿怎么开得出来呢…… 怎么也抵不过我们乘兴而来。鼓足气往上走,一步一停、一步一停,终于走完最后500级石阶。高山之巅,何其开阔、何其飘逸!也许这就是地名“平天堂”的出处?云雾轻纱般缭绕,山峦起伏缥缈,相比云蒸霞蔚的杜鹃花海,不也别有一番风情?
+6
短图文
1
5
2023-12-06
骑着小红车去“转湖” 虽然早晨的气温接近零度,但天气却出奇的晴好,太阳一早就红彤彤地站上了屋顶,天蓝得找不到一丝云彩。穿上羽绒服、背上温水和门口新丰包子店的“喉口”,当然还有手机和乘车卡,我们出发去南湖。 这是一个早就心向往之的计划。 在三坝地铁站搭上5号线至绿汀路站换16号线到中泰站出站,借了小红车,依仗高德和路边行人的指引,穿过一片工厂区,很快就到了湖边。 这是南湖的西南角。 最初看到的只是一人多高的湖堤。虽然已经入冬,附着的小草还是把堤坝打扮得葱茏,附近的居民有在堤上遛娃的、挖野菜的、散步的,融融怡怡。 登上湖堤,整个湖面尽收眼底,虽然不大,但有一种村姑似的自然美,宁静清澈。我们在太阳照耀下绕湖骑行,湖水与天色一般湛蓝,印着日光的湖面银子般耀眼,一群群野鸭浮在水面上,感觉比人更享受这日光浴;湖中间有三两座小岛点缀,靠近堤岸形成的湿地上,芦苇摇曳、荻花轻舞,每个毛茸茸的花穗都带着一圈光晕,雪白透明,熠熠生辉。一只白鹭从芦苇中飞起来,张开双翅贴着湖面滑翔…… 沉浸在这样的景中,途中一段刚刚修建的南湖公园,反而觉得可以暂且忽略。 除了刚开始的一段,湖堤上甚少行人,大约骑过一半路程,遇到一个孤零零摆在那里的甘蔗摊,摆摊的老大爷正与背着长镜头打鸟的同龄人谈古论今,没想做生意。骑过苕溪分洪坝,再后面的路程更有野趣,开炸了的荻花成片成片的落雪一样,一直向湖中延展,鸟儿们躲在矮树林中唧唧哇哇肆意地鸣叫,那些总也不近不远的高楼大厦被抛在了对岸,车轮下的路面也由最初的沥青变成了碎石,进而干脆是原生态的湖泥。堤的左边还是怒放的荻花,右边出现了一片难得的平坦的田畴,田里没种什么庄稼,但还是泛着绿色,这个季节,马兰头、车前草、野芹菜成了土地的宠儿,还有不少菜农遗落的萝卜秧子。过这片平地,就是山景,堤与山之间,隔着一座小桥,桥下是汨汨流淌着到南湖来汇🈴️的山溪,这又是处暖心的江南小景。 我们被太阳晒得热烘烘的,就在这片风景里停下来小憩,喝水、吃包子橘子。这种野游的惬意真的是在城中空调地暖的房子里体会不到的。于是想到了得瑟,“负日之暄,人莫知者。” 其实,南湖也是个人工湖,东汉时为拦蓄南苕溪洪水修建的蓄水陂湖,因地处余杭城南,故称南湖, 沧海桑田两千年,成了如今的模样。不知再过若干年,她又会是什么样的容颜? 接近这几年一直红火的未来科技城,路上热闹起来,几个年轻人在芦苇丛中摆着poss拍完照,举一支芦花走向堤下的小车;一辆混泥土搅拌车轰轰隆隆地转了个弯开上堤坝,扬起大片沙尘。再往前,右边就是建筑工地…… 我们赶紧停止了左顾右盼,加大蹬车的力度。骑上天目山路,地铁站就在前头。
+1
晚潮
短图文
5
2023-12-03
已刊发
#晚潮#
昨晚刷手机,刷到一条这个季节杭州的最美登上路线—-从法喜寺梅灵隧道入口附近的山道上山到梵音亭,然后走十里琅珰至五云山云栖竹径,怦然心动。 掂量了一下自己的脚力,选择走半程。 今天一早,循着高德地图的指示乘公交121到法喜禅寺站。往前三五十步,就看到了隧道口,左转离开汽车路,便是往山上去的小道。看地形原本是个两座山峦间的夹角,先一段是足有30多度斜角的水泥路,勉强可以通过一辆小车,边上有附近单位的管理用房;转个弯,前面横架了一座不大的水泥桥,桥身平常,外形甚至有些潦草, 唯桥上“天外第一桥”五个同样不甚规正的楷体字赫然入目,颇显建桥者的豪迈与自信。想想没错,来的路上,灵隐、天竺山门前的照壁就题“咫尺西天”四个大字,那是俗世与净土的界碑,进了山门,便是西天圣境。边上那个油腻腻的小饭店就一直妥妥地顶着“天外天”的大名,何况桥乎!一株枫香树立在桥上,因为地势的缘故,才红了半边,阳光从山的南面斜斜地照过来,照到树上、桥栏上和桥下的立柱上,原本有些沉郁的山色居然生动起来。 山道从桥洞下穿过,变成西湖群山中常见的石砌步道,蜿蜒陡峭且背阴,一直隐藏在遮天蔽日的树林下。埋头拾阶而上,初始有些闷闷的,一会儿就气喘吁吁、腿肚子发酸,只能时不时停在路边歇息,自诩这是“以时间换高度”登山策。 走走停停近半个小时,再一转弯,阳光直接从头顶的树缝里泻下来,山顶在即。紧走几步,青石筑成的梵音亭就在眼前。若是赶上山下寺里的晨钟暮鼓,风会把他们传过来。这会儿,山风飒飒,浑然天籁,也如梵音一般。 梵音亭所在的山脊叫仰峰岭,站在这里,南北高峰乃至周边的群山尽收眼底。 一边有如国画般风景的(石门)山;再前,是仙气飘飘的棋盘山。棋盘山有个与衢州烂柯山极其相似的採樵故事,说是村里的小伙子上山砍柴,遇到两位神仙下棋,小伙子一旁看出了神,饿了渴了就捡神仙扔下的桃核吃……醒过神来,随身的柴刀和绳子都烂了;回到村里,当年的玩伴已成白胡子老头。再去山上,不见了下棋的神仙,只找到用作棋盘的大石头。 另一边连接了琅珰岭。十里琅珰,旧时是贯通西湖西线的官道。两百多年前,乾隆从这里下山,邂逅了狮峰龙井。一直没弄清楚他当时是从五云山还是风篁岭,抑或就是我们刚刚路过的上天竺走到这里的。近千年前的原天竺寺住持辩才和尚肯定是沿着天竺上来的那条路策杖而来,是他把天竺寺的香林茶带到了龙井(1007年宋神宗改年号元丰,秦观游龙井元丰二年)。杭州太守苏东坡访辩才,走了棋盘山麓的风篁岭,回城时,八十高龄的法师送他送过山门外的小溪。岭中的石阶路上还留着为纪念两位跨界高人这段美谈修筑的过溪亭。上世纪五十年代,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也曾轻车简从独自走过过溪亭,走访龙井茶农。 我们走在十里琅珰的山脊线上,天高云淡。往下看,四周群山环抱中的谷底一大片白墙黑瓦,就是龙井村。那里有我外祖父母留下的老屋! 脚下就是狮峰。满山的茶地。阳光在山谷中流动,聚光灯似地一束束打在茶蓬上。茶蓬像是会动了,海浪般一直从谷底向上涌。留在枝桠上的已都是些老叶,整体颜色接近墨绿,像是心甘情愿要为那些能够姹紫嫣红的树叶做打底色。走近了,忽然发现,枝枝叶叶间正开着一朵朵洁白如玉的小花。茶叶真是一种奇特的植物,一年中会萌发四茬新叶,从春寒料峭的三月到白露为霜的秋日。只有到了万物收藏的冬天,才为自身的繁衍劳作,悄悄地绽放、静静地孕育,然后再在雨雪中默默地静候来年。间杂在茶地中的各种枫香树、槭爪枫是最耀眼的,一树殷红,肆意地展示着生命中的热烈与野性 。还有各种亮眼的黄,梧桐、银杏、白杨、无患子、橡树、苦楝、杉树、朴树…….不经意中一转眼,就会撞见远远近近的树木都在蓝天与山地之间点擦铺陈着这秋季最丰富的色块,阳光不疾不徐地再在边上打下一圈光晕,让人想起林风眠的画。 路边的乌桕树最为秀气和美丽,心形的叶子着了赤橙黄绿各种半透明的颜色,挂在树枝上斑斓一片;榉树则有一种特别的沉稳,叶色还在转化中,树顶枝桠上较新的叶子是墨绿的,稍低一点的变成了大片的主色调褐红色,再下或庇阴的位置则有深深浅浅的红色或黄色,呈现出丰富且厚重的层次感。 走近三岔口,看见两位女生有模有样地端坐在茶地旁的石头上,规正地摆放了茶具喝茶。这里的视野更加开阔,静静地站在他俩身后远眺,目光能够越过茶地、村舍,越过一层又一层起伏的山峦,淡蓝色的天空下有一抹同样淡蓝的湖水,天水相接处那个我们日常生活其中的城市海市蜃楼一样。 就近从左边找个岔道下山去,没有了上山时的气喘腿疼,一鼓足气走进村里。打开老屋的大门,点火做饭,正午的太阳刚晒到厨房西南向的窗玻璃上。
+3
晚潮
丰潭欣苑
短图文
3
13
2022-02-01
过年 不论在路上在家里,每近除夕,就仿佛连空气中都充满了年的味道;千里万里,想的都是家乡的年。大多数人,比如花甲的我,脑海里装的还是儿时家乡的年。 家在杭州乡下,随的是老杭州的风俗。过年的准备是从入冬就开始的。最先是做过年穿的新衣服,外婆拿一根直尺,在花布上画几道弧线,剪刀“嚓嚓”几下,一件漂亮的棉袄罩衣就成型了,之后我们就在外婆的一针一线中,数着过年的日子;那时候用电是限量的,下雪的晚上,雪子落在房顶的青瓦上沙沙作响,外婆和姨妈就着一盏昏暗的电灯给我们每个人做新棉鞋,纳鞋底的“斯啦”声和年的故事一起伴着我们进入梦乡。再接下来,外婆在里面灶间摊开大木盆包粽子、揉年糕;外公平时不太干家务,但这个时候会把粽子一对一对理顺了、扎好,还包揽了熬夜在土灶上煮粽子的活。大块的肉和大个的鱼都挂在梁上,年节就开始了。我们倚着大门的门槛唱“雪花儿飘飘,菜花儿下年糕”,等着姨夫从外地回来,他会发我们每个孩子压岁钱,虽然都只有几毛,但精心地用牛皮纸折的皮夹装着,每一张都是崭新的;还有能够让我们回味整整一年的鸡蛋卷。外公开始杀鸡了,我们一步不离地缠着,让他拔下大公鸡屁股上的漂亮羽毛做毽子。 逢到养猪的年份,村里还会请来外乡的专业屠夫,家家轮流着杀猪。那是另一个说不完的热闹。因为是茶乡,过年吃的是半爿猪肉,还有一半,外婆会用盐腌了放到茶忙时吃。 到大年三十,城里上班的父亲母亲回来,这个年就正式进入了热热闹闹的高潮。擦得锃亮的铜暖锅拿出来了,红烧肉、油豆腐烧肉、腊笋烧肉、鲞捂肉、红烧鱼、虾油鸡都用大钵头盛了排成一排放在灶间的墙边。冰箱是没有的,雪比现在多,记忆中的年总伴着雪天。板壁隔成的灶间年久透风,早就成了天然冰箱。没有什么特殊的仪式,灶台上的锅盖掀起来,铜暖锅里的炭火点起来,八仙桌上的菜肴摆起来,这时候孩子们怎么闹都不会遭大人的责骂,平日不苟言笑的外公乐呵呵地坐在上横头,一家人兴高采烈,全然忘了屋外的鹅毛大雪。冬笋炒肉丝也是老杭州人年菜,一进入过年模式,灶间的庭柱上总挂着一颗黄芽菜,姨夫掌勺时喜欢扳两瓣下来加进去炒成“烂糊肉丝”,我要吃纯笋炒的,外婆就亲自炒不放黄芽菜的。还有一个讨彩头的八宝菜:由冬腌菜、冬笋、豆芽、木耳……八样素菜炒成。餐桌上偶尔会有咸枪蟹,那是姨夫带回家的。 晚饭后是守岁,八仙桌上放了南瓜籽、番薯干、芽蚕豆,这些都是一年中自家地里收了攒着自己加工的。 印象最深的是晒番薯干,番薯是外公在山上自留地里种的,山坡上除了番薯还有一棵高大的锥栗树和几株瘦瘦的苦楝树。收获的时候我们小孩们都会跟着一起去,一边帮忙捡外公地里掘出来的番薯,一边在栗子树下转,总想树上能掉一颗爆开的栗子🌰下来;再不济就捡苦楝籽,外婆会用水汆去歰味炒了给我们当零食;遇到锄头下去不小心掘破的番薯,我们也会捡了去泉边洗干净生吃。番薯掘回来先堆着,立冬前后,前一天从广播里听气象预报,知道明天是个大晴天,晚上就赶紧做准备把番薯洗干净了切片,大姨是切番薯一把好手,又快又薄。第二天天没亮全家就起床了,先摘了门板在道地上架好,然后把番薯煮成半熟摊上去晒。晒番薯干的这段时间我们小孩就比较忙,成天在边上,一边自己不时地拣来吃,一边担心过路的人顺手牵羊。 守岁时的吃食还有很多,比如糖果、比如花生和山核桃。这些都要看在外工作的父母们能带回家什么。巧克力是肯定没有的。记得第一次吃巧克力也是过年,城里的小朋友来走亲戚,给我们一人尝一颗。 夜深的时候,屋后竹园里传出积雪压断毛竹的咔咔声,大家安静下来,灶间也越来越暖和了,一定是屋顶的雪越积越厚,给漏风的青瓦盖了一层厚被。外公开始担心屋顶会不会被压塌,外公坚持守岁,表哥会陪着他。我们被大人们拉了上楼睡觉。 年初一,亲戚们来拜年,记忆深刻的还是吃。客人来的时候,外婆会拿出灶上汤锅里煮着的粽子,有肉粽、细沙粽,用纱线切成一段一段的,装了盘和花生瓜子一起端出去。午饭时间则从墙边的钵头里盛上一碗碗鱼肉,再炒两个热菜,几近程式化的丰盛。最具特色的是早餐,初一汤团,很多时候是纯实心的糯米粉团子,需要粘了豆沫吃;初二是年糕,初三吃粽子,粽子成串地挂在横梁上,是过年不变的一道风景。还有一个好吃的,是皮冻。外婆用猪肉皮煮烂冻的,吃的时候像切豆腐一样切成一块块的小方块。有太阳的日子小孩们搬个小桌子在道地上吃午饭,皮冻在太阳下亮晶晶的几近透明,惹隔壁的小孩们看得流口水。 再一个是冻豆腐,豆腐是买来的,热水淋了放在屋后的矮墙上,隔一个晚上,拿下来用腌菜卤煮了,特别的鲜,我曾尝试用冰箱仿制,怎么也做不出当时的味道。还有上学以后每年过年回去,外婆会给我一个篮子一把刀,让我去自留地里扒开积雪割青菜心来炒年糕,那滋味想起来就唇齿留香…… 过年是属于童年的。 大年初一,借此给朋友们拜年,祝大家童心常在,虎年更好!
晚潮
短图文
1
4
- 我是有底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