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LV.8
潮客_wizqtg
小潮号:2197753948
10
关注
22
粉丝
40
获赞
IP属地:上海
+
关注
40
作品
报料
48
动态
2024-09-15
中秋的仪式感
长文章
2024-09-02
能84四十年
长文章
2024-08-12
已刊发
倪阿姨的笑
晚潮
长文章
4
2024-07-06
养易育难
长文章
2024-06-29
寻乐
晚潮
长文章
2023-10-09
已刊发
故土缘 命里定 陈茂生 有事“进城”,特意到老宅所在路段走了一圈。暌违七载,期间来去也有数回,但重走当年路还是第一遭。欣然所见沉寂数年已经荒草丛生的空地,如今有了好几部橘黄色吊机在忙忙碌碌;偌大空地一角上已“长”出了新楼宇的“萌芽”。有弄堂俚语这样说:人人都说旧房破,有谁知道新房“俊”?从接到征收通知的那一刻大家就在猜:这里以后究竟会建个啥?如今终于有眉目了。感慨之余,就往“同学群”发几张现场照片,并准备迎接大家的关切与点赞。 但随后的反应却比想象的要“弱”很多。仅特熟的同学礼貌地发个“谢谢分享”表情包,其余各位可能都懒得“吃瓜”。原本的满腹踌躇被秋风吹得一团凌乱,只能一边刷手机自我解嘲:因为无所事事才有“滥觞”的多情善感;另一边不禁忐忑地“掂量”:万物与己无关,唯有往事才会幡然动情,如此“恋旧”会不会有点“痴呆”前兆? 想当初刚搬离时,常用新居周围街区“青涩”的生活气息与弄堂的市井生活“烟火气”作比较;于是对老屋的念叨几乎无所不在。譬如怀念马路边公交站旁深夜“鸡鸭血油豆腐细粉汤”的味道,怀念弄堂隔壁餐饮店小笼包的那一口汤,也怀念转角美发店江西老板娘“做头发”的手法……当然也怀念几十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邻居,尽管真见了也许仍感觉“撒气”,但不见就只有“想念”了。只有说起曾经老屋的逼仄就会感慨“老早楼上爷叔‘打呼噜’都听得清楚……房子噶小不晓得哪能过来的。” 只是这代人从老房到新房,远不是一场搬家那样简单;其中的悲欣交加只能哭笑由己;哭,是不舍也是告别;笑,当然是喜悦更是希望。光阴荏苒了二千五百多天,当年怀中的婴儿已经背着书包上学校;豆蔻少女、翩翩少男早就褪去稚嫩成了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在征收协议上签字的那一代人,虽然久经风霜却已融化在一声声“爷爷奶奶”的稚嫩呼唤中。附近哪家菜店新鲜又实惠,当家的早已摸得“门清”;退休的广场舞、聊天、打麻将都有了固定“搭子”;乃至搬来时刚开张的点心铺,前不久就大言不惭地贴着大红广告“七周年老店,周年庆优惠”。物换星移中老弄堂的人如同一颗颗种子,在新社区里生根开花结果并撑开一片绿荫“直把他乡当故乡”;氤氲的怀念情愫慢慢渗透进了新居的砖瓦缝隙中。都说时光能够疗伤,尤其如离愁别绪、感怀伤感;果然此言不虚。 也许,再过二、三年,器宇轩昂的新楼建成开张时,会与三、五当年同学重游故地,登高楼俯瞰旧颜新貌,谈笑中寻找原先的老屋方位,用一杯清茶最终告别过往。这块编号“虹口171街坊”的每一点变化都是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如此缘起,只为命中注定。尽管心里还是有道隐约难迈的坎:没有小辰光躲猫猫的旮旯、没有下雨天能躲其下面打牌下棋的“过街楼”、没有能爬上去放风筝的屋顶;那些巍峨的高楼就是高楼罢了,没有心灵上的呼应。 老屋及所依附的故事、传说,终如一只随风飘荡的风筝,渐行渐远;受点冷遇也是情理之中。只是每当想起李白那句脍炙人口的诗“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有点恍惚:别人都在轻舟之上,情定万重山后的琼瑶楼阁;如我岂不是那个啼不停的猿猴?
晚潮
短图文
6
2023-09-18
已刊发
中秋节的“意思” 陈茂生 很久以前听得有“文化氛围寡淡,‘中秋节’要变‘月饼节’”的担忧。但的确是看到小区附近超市营业员在架设烘烤鲜肉月饼摊档时,才蓦然想到“中秋节”快到了。只是眼见着拉电线贴广告装射灯并有小喇叭不停叨叨“好消息、好消息,买五送一……”的忙碌场景,作为顾客分明感到一点“大战”将临,抢着“挖战壕”的意思。 中秋佳节,月饼不可忽视;“老字号”前的长队,刚上市的新品,也一定是那几天的新闻热点。而普通人家只须一杯香茶、一口月饼再与“群友”相互微信祝贺,中秋节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给群友的“中秋留言”也早有预备,客套得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会让人想到那个月饼盒上的图案;熟悉的能戏噱一些“中秋快乐,月饼吃吗?不可不吃,不可多吃”,显得关心贴己。虽然倡导“少盐少糖少油”,但拒绝月饼不仅与传统过不去而且也有拒绝花好月圆的意味,断不敢贸然;但吃多了一定难以消受。如今一年四季,想吃月饼随时都能如愿;仅仅区别在于:平日只是食品柜台里的“龙套丫鬟”,过了“七月半”就是头牌头坐,聚光灯下的“担纲主角”。而重视养生健康的多是浅尝而止,有的“老克勒”排半天队,切一个角尝尝,有点“闹猛轧过,味道不错”的意思就行了。 以前吃月饼尤其鲜肉月饼,并不怎么看重品牌。当年出弄堂往右拐,就有家饮食店做得也很好吃。一角三分一个,与一两四个的生煎包子等价;如今回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便宜。鲜肉月饼坯子码在煎生煎包的平底锅里,边上排着一溜男女老少都眼巴巴地看着那锅盖一开一阖。好不容易出锅了,有人打开左邻右舍几个“钢精锅子”,一下就划拉走了大半锅;听到后面有个中年男子嘟囔:“大家吃点,回去过中秋;意思意思好了”,但轮到他了,开口更吓人一跳:“锅子里的统统倒给我。”那时月饼还有补充蛋白质、脂肪与糖分的意思,所以众人吃相原没有今天那样优雅矜持;掉下来的月饼渣渣也是月饼,必须用手接着,然后一仰脖……那点意思就全部“落胃”。当然,这也是中秋节那两天才有的情景了。 其实,那个“一仰脖”很关键。只要时间、地点对了,就把赏月、祭祖、观灯等同时“意思”到了;还有满满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意。说到“秋思”,大多会是皓月当空、孑然一人、身凉心冷,平生出凋零的孤独。大概唐朝诗人王建写此句时,心里空落落的愁絮翩翩,笔下还替别人操心“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道谁家正伤感呢?而另一首唐诗《中秋对月》里这么说“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月光皎洁照寰球,只要在这世界上都能看得见;读起来感觉豁然得很多。有关中秋的古诗浩瀚如烟,读时要做心理建设;说不定千百年前的那位作者写完后又在行乐饮酒了,当代的读者还在替古人惆怅并久久不能自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奉命到赣南某地学习八个月。临出发前,奶奶在包里塞了两个月饼。中秋节当晚,走到宿舍后的小山坡,乘着月光饱一番口福;既没有面北喃喃有语,也没有伤感不舍;因为学习结束就能回沪,家中父母和奶奶一切都好,所以了无牵挂。但终究是第一次离家千里之外的中秋节,终是有所秋思,也是多看几眼月亮,仅此而已。 心有所依,家人平安、再有一口香甜月饼助兴衬映;上下几千年,中秋就这个意思了。
晚潮
短图文
3
9
2023-09-16
已刊发
软木塞 陈茂生 多年的习惯,早起烧水,沏茶并灌满两个热水瓶,其间可忙点其他琐事。闲聊时随口一说,边上有年轻人惊讶“还用热水瓶?”随即忙用微笑掩饰不屑之情。如今居家,热水器、饮水器之类已是寻常物;不再重要的热水瓶被冷遇也是情理之中的。 在上海“弄堂展览会”有这么一隅:靠墙一张方桌,桌上茶盘有茶壶、茶盅若干,边上一对热水瓶;当然是最传统的竹编外壳热水瓶、并有一个深褐黝黑的软木瓶塞;迎面而来的石库门人家“味道”中就有一缕软木塞的独特气息。以后有了铁壳热水瓶,软木塞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讲究一点的顶部还有一个铝皮盖。被热气、热水蒸腾后软木塞略有膨胀,便牢牢地扼守瓶口,隔绝瓶内外热冷空气交换,达到保温作用。在那辰光,软木塞虽小,家家户户都有几席之地;多备几个仅为不时之需。有时一不小心把软木塞掉入瓶中,如何“打捞”也是一个有趣的记忆。当下很多外壳漂亮的热水瓶用螺纹瓶盖代替软木塞,保温效果要比软木塞差一点。而在菜市场杂货铺里还有现货,多半可能已是滞销多年的了。 上海闲话其实真得蛮有意思。同样是灌一瓶热水,在家里称作“上”,到“老虎灶”就是“泡”。那时常听到对门主妇的大嗓门:“水开了,快点‘上一上’”,而吩咐“阿二头,到老虎灶泡瓶开水”的通常是家里先生;男孩乐于此事是因为能拎着热水瓶溜一圈。老道的都知道:沸水灌入会有从低到高的声响,到某一音高就果断“刹车”;使沸水距瓶口二、三厘米,这比灌满一整瓶更保温。但又要注意,若瓶里热气过于集聚,“啪”一声,软木塞应声跳出;冷不防地会吓一跳,只顾“望野眼”没听到,开水就成了温吞水;不仅软木塞没了踪影,而且敞口沸水四溅也很危险。所以“老虎灶”老板常叮嘱:“热水瓶塞头塞塞紧,勿要烫着哦。”夜半时回想那自然、平淡的语调,恍如就是昨日。 有时觉得,很多父辈在家里的角色就像是一个热水瓶软木塞。既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地位,还有承受内部压力、热水浸泡的定力;更有阻断外面冷空气趁隙而入的本事。很多的他们肤色黝黑、个头不高,有点看似窝囊的油腻;有时也会一跳老高,随后又憋憋屈屈地蹲守原位;依然尽力守护全家温馨。随着年轮增加,更像一个老旧软木塞那样软软塌塌,用力扣一下就掉下些许木屑;直到某天,消失在云雾蒸腾之中。 就如我们逐步习惯与父辈慢慢“再见”那样,以为软木塞也将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却在同学聚会时不期而遇。看到服务员拿来一瓶葡萄酒,酒瓶造型别致,瓶颈处有一截软木塞;用专用工具开启更有仪式感。“懂经”的说软木塞有“葡萄酒守护神”美称,最后“啪”的一声能分辨酒的年份;软木塞上的纹饰表明酒的档次,若在玻璃柜里有十个、八个排一列,也是一种炫耀。不由脱口而出:软木塞成“贵族”了,钞票也贵不少吧?由衷感慨“涨了知识、开了眼”。也有不以为然的:热水瓶塞和葡萄酒瓶塞,一个躬身盐醋壶浆之侧、一个昂然于霓虹觥筹之中,材质不同更非同一档次。但木讷如我知道,无论“土鸡变凤凰”还是“蛤蟆变王子”,软木塞的作用相同,那就行。 感怀软木塞,仅为怀念那份守护的不易,也为那股独特气息而勾魂。
晚潮
短图文
6
2023-09-12
“东坡肉”好吃亦有趣 陈茂生 一日,老友聚会;老张分享坚持少油低脂清淡饮食的养生体验,众人频额首。少倾,一盆“东坡肉”端上了桌;肉皮暗红透亮、酱汁晶莹更有暗香袅袅,且一人一块、少长无欺。餐桌转盘一圈转过,肉的方阵有了数个缺口;二圈过后,盘中仅余一块;正欲为坚拒诱惑的老张喝彩,却听得一声略带悲壮的慨然:“今朝‘夯’一记”,不破金身难过关”话落盘清。这时“夯一记”有着“豁出去”的意思,众人哂笑“吃块肉就像上花轿一样,至于嘛?”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喜食猪肉,世人皆知;令众人齿颊留香的“东坡肉”带来许多杯盏之娱更值得玩味。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读苏东坡的《猪肉颂》感觉直白通俗一如快板书,虽然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般恢弘与磅礴,但更接地气也更有烟火气;也可一窥当时当地的饮食场景。 洗净炊具烹猪肉,文火慢工出细活;家常厨房也都如此。“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当年黄州猪肉又好又便宜却没人吃,据说并非因为猪肉胆固醇高、脂肪含量高更不为节食减肥;而是宋人认为只有羊肉为上品,出自猪圈的猪肉不登大雅之堂;皇宫明文规定:“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于羊肉”。哪怕弃都偏居临安的南宋朝御膳房依然如此。此风俗上行下效,伏脉千年。早年下放农村的父亲生前曾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安徽繁昌等地都认为猪内脏不洁,每逢杀猪时猪肝、猪大肠等均弃之不用;那些城里的下放干部捡拾后忙不迭地红烧翻炒,然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自得其乐。过一段时日后,清炒猪肝、红烧猪大肠等才逐渐成为当地餐桌上的菜肴。父亲打趣说:千百年前因为觉得猪肉贱,让拖家带口、身负罪名的苏轼妥妥地“捡个大漏”;几十年前因为觉得猪内脏脏,让一群城里的下放干部“捡个小漏”。 都说“老饕”苏东坡一生总在流浪,得意时浪迹四方、失势后颠沛流离。近千年过去,但凡苏大人足迹所到之处都在努力寻觅“东坡肉”的痕迹,乃至何时何地何由而一“锅”成名也是众说纷纭。最流行的说法是北宋年间,在杭州任官的苏东坡听说西湖被泥沙堵塞多年,百姓将深受其害。便招募四方民工日夜施工疏浚西湖,百姓纷纷为此“点赞”又听说苏大人喜食猪肉,便送来很多猪肉与美酒以表民意。苏东坡亲嘱厨师按照他的方法烹饪后,连酒一起送去犒劳民工。孰料,厨师将“连酒一起送”听成“连酒一起烧”,“误操作”的结果却使出锅的红烧肉更香酥味美,苏东坡吃了很是满意,来自四方的民工也是交口称赞“这是苏大人送来‘东坡肉’”;遂成杭州的一道特色菜肴美食。 上海四川北路上的“西湖饭店”以前名为“孟尝君食府”,与福建中路的“知味观”并列为申城杭帮菜的“扛鼎”菜馆。数年前周边征收改造后就闭灯熄火,孑然一身于路边;何去何从时时为众人牵记的原因,不仅因为这里有八十多年申城杭帮菜肴演变简史,而且也惦念店里原滋原味的“东坡肉”,那可是与龙井虾仁,西湖醋鱼等齐名,每桌必点的“招牌菜”。家中来客,以“红烧肉”待之为“自己人”,称“东坡肉”即为贵客;其实,肉还是那些肉。 围绕“东坡肉”而来的那些枝枝叶叶,根在历史深处,趣在市井阡陌。 图片来自网络。
晚潮
短图文
4
2023-09-04
#晚潮#
茶叶,是面子也是里子 陈茂生 喝茶,是每天排第二的要事。早上起床先就着残茶吞一颗降压药片,人命关天马虎不得;接着烧水备茶再看沸水一泻而下、茶叶上下飞舞,此时应有很多感慨;但俗人如我,只觉得有茶的一天开始了。 忘了具体啥时有了喝茶习惯,但一定是进厂不久的那段时间。车间门口有个保温桶,热水管够;老师傅兼“老茶客”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泡茶,沿杯壁吹掉茶末并浅泯一口,看看几个小青年准备工作差不多了,嘟囔几句开始“做生活”。曾暗羡这种“派头”多年。而为茶叶而喜而恼,是喝茶人专有的困惑。厂里老茶客总在茶叶优劣上暗“比”高下,好茶叶自然汤色清澈、口感浓郁,别人看了舒服,自己口中回甘;所以也常常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茶叶,是面子也是里子。 年少不懂世故,得知工友李士贵父亲在杭州工作,开口便是“帮我弄一点龙井茶”。很快,包裹仔细的两袋茶叶交到了手上;钱,一定是给得;给多少却想不起来了。高高兴兴拿回家,周日早上打开,片片扁平、幽香氤氲;一抓两把放在玻璃瓶里,开水一泡就是满满一瓶茶叶,茶味酽苦;父亲看了脱口而出两个字“作孽”后面再跟三个字“太浪费”。获知彼时杭州市民喝茶要凭票,才有了暴殄天物的内疚;由此更知道茶与水的辩证“关系”可以适用各方各面。如今天各一方,很难联系上李士贵了;那时年轻不知其中不易,他若推辞不办也完全有理由,因此尤其记得当年他有点漫不经心又无声无息张罗的模样。 以后乘出差机会,遛弯上了黄山。有熟人指点,到门面简陋如菜市场的“太平茶叶集贸市场”,装满了一书包“产地价”茶叶;价格应该不贵,否则下不去手。到火车上忍不住打开拉链,车厢里立刻飘逸一阵茶香,乘客目光齐刷刷聚焦而来“黄山茶好香哦”。回家后抖抖豁豁给同事领导送了几份,算是挣了点面子;看看剩下的嘟囔着“多乎哉?不多也”,里子不多了。再以后与一群同龄人抢登九华山,山顶有一位老农售卖自家茶叶,看外观实在貌不惊人,只因价格便宜便多少背了点下山。回家一泡,口中芬芳甘冽,沁入心脾;懊恼地大呼“可惜、可惜”买得实在太少。那回就独享面子、里子了。 工厂茶客其实很是讲究的。工余时常听到“茶经”顺口溜:“一杯倒二杯享福,三杯荡荡‘杯屁股’”,意思刚泡的茶水有脏东西,所以倒掉;第二泡茶叶味道尽显,精华全出,又必须浅酌,一口暖胃二口暖身三口“夫复何求”;第三杯“涮涮”杯子,意思意思得了。以后偶有机会看“茶道”,那位小姐姐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套,基本就是这个套路;感觉工厂老茶客很是有见地,话糙理不糙。 家门口不远处有个茶叶市场,门面传统堂皇,一间间茶叶铺面密密匝匝。有的装潢的古色古香、有的就显得平实无华,龙井、猴魁、白茶、普洱……的茶名随处可见;但平素很少看到有人买卖,店堂里通常仅一个老板娘嗑瓜子,或戴手串的老板与几个汉子品茶闲谈。还是走过路过的外行人闲得在为应对房租水电而担忧。 烟雨江南,绿茶天下。至于哪里的绿茶?真很难计较,同样的茶,或觉得清欢怡人或觉得寡淡无味,喜欢与否就是缘分。如今多在网上购茶,有点开盲盒的味道;很多时候还是物有所值的。现在的人讲究,泡茶要用桶装水;其实只要有茶,就是面子、里子兼具的幸福生活。
晚潮
短图文
1
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