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LV.13
孙苗
小潮号:2197753767
4
关注
52
粉丝
161
获赞
坚持跑步,偶尔读书,经常下厨。
女生
金华
IP属地:浙江金华
+
关注
50
作品
报料
98
动态
2025-05-08
已刊发
一朵与父亲有关的花
晚潮
长文章
3
7
2025-04-14
已刊发
外婆家门前有条河
晚潮
长文章
2
5
2025-03-09
已刊发
犹记当年拧螺丝
晚潮
长文章
1
1
2025-02-05
已刊发
家的意义
晚潮
长文章
2
4
2024-11-22
已刊发
跑着感受宋词之美
晚潮
长文章
4
5
2024-11-20
已刊发
聊天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
晚潮
长文章
1
3
2024-10-31
已刊发
那些或科学或迷信的土方 文/孙苗 这天脖子突然转不动了,只能直直的目视前方,稍微左右或上下想动一下就有如触电般头皮发麻的眩晕感。 着实紧张了一下,怕是什么大病。但我把自己的行为往前追溯了一下,前一天坐一个多小时的高铁,因为脑后扎着头发不方便倚着靠背,行车途中犯困就斜过脑袋靠着先生的肩膀打了会儿盹。用先生的话说“当时你的头是很别扭的歪着的”。 感觉这就有了因果的闭环,自我诊断就是当时扭着脖子的缘故引起的落枕了。既然行为上已经能够自洽,也就没那么紧张了。 去母亲家,她见我脖颈僵硬就过来帮我锤打了几下肩颈两侧,边拍边说,这要在以前人们就会说你这样子应该去到人多的地方,看到一个怀着孕大着肚子的人,假装叫她帮忙看看你脖子上有什么东西,如果她摸了一下你的脖子,落枕就会好了。母亲在说话前加了前缀“这要在以前”,说明她其实也是不相信的,认为这就是以前的无稽之谈。 待我笑完母亲提到的这个道听途说的迷信之方,静下心来却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诸多类似的“良方”。 这孕妇摸脖子治落枕是一个。再就是小时候很多小孩脸上会长藓(其实医学名应该是叫湿疹),但那时老人总会说是被“藓”吃去了,治疗的方法就是要到隔壁邻居家偷盐,拿盐去涂搽,还不能直接问邻居要,必须是偷的。所以就会有某人故意去把某户人家的人喊走说有事相商,然后另一个人趁机进到人家厨房找到盐罐子抓把盐的的事发生。印象中奶奶就帮我去邻居家偷过盐。 还有就是说黄鳝血涂脸治面瘫。甚至现在也有人这么做。几年前先生在初冬吹凉风不慎,一侧脸面突发性的面瘫,当时马上去住院治疗,抗病毒并外加针灸。有个亲友知道后,电话来说乡间有个土方就是拿黄鳝血涂脸,叫我们信一信照着做一做也无妨。我们笑笑不置可否。以前乡间确是见过有人用此方法涂过脸,但是那时乡间的确是有很多人因此耽误了治疗而一直歪嘴斜脸得不到纠正的。 还有就是说母乳能治红眼病。记得以前乡间有人会打听谁家有尚未断奶的初生儿,然后拿着个杯子去问那乳母讨要奶水,说是家中有人得了红眼病,需要拿着母乳回去洗眼睛。每当这个时候,那个奶孩子的年轻小媳妇就会羞怯的答应,接过杯子去到屋里,不一会儿拿着杯子出来递给来人。讨要者说着感谢的言辞接过杯子,寒喧而回。 喝菜油杀蛔虫。这是我亲历过的。十多岁时吧,我空是个高个子但面黄肌瘦,那时都说这是营养被肚子里的蛔虫吃了。也不知母亲是从哪里听来的偏方,说是喝生的菜籽油可以驱虫。那天放学回家,母亲端来一小碗黄澄澄的菜籽油嘱我喝下。虫有没有因此而驱掉我不记得,我只记得当时那油在喉咙难以下咽的程度即使是现在依然心有所悸。 感觉不可置信的是说吃跳蛛治岔气。这并不是听说,而是亲眼所见。那时父亲经常做弯腰的活,免不了用力过度而闪腰岔气,每到那时,父亲就会盯着墙壁找跳蛛,就那种黑色的小蜘蛛一样的爬虫,但它是跳着走的,并不是那种吐丝的蜘蛛。找到一只一把拍住以后,父亲就会把它放在手心,去倒一点酒,然后把那跳蛛放入嘴里,用一口酒把它送服下去。实在是不知道父亲是不是真的就靠那个方法治好了岔气。但他说他也是别人那里听来的良方,也不知那“别人”是谁。 记忆中小时候冬天年年长冻疮,双脚肿得像馒头,双脚冰冷时还好,待到把脚捂暖和起来以后就会其痒难耐。那时也是母亲哪里听来的,说是用辣椒和着黄酒煮热,然后拿来涂搽冻疮,涂了以后热辣辣的,倒也真的是被辣感代替了痒的感觉。 “嗝食”,小时候东西吃多了消化不良,打了嗝后能闻到胃里冒出来的食物发馊的味道。母亲带着我去到田埂边,挖了一些草根,拿回家放到锅里干炒,炒到焦黑,然后捣成末,倒在碗里加点水让我喝下,说这是治嗝食的。 “搅山栀”,最初的时候是听说,说搅山栀能治小孩夜惊夜啼。当自己身为人母之后在尚在襁褓的孩子某次夜间总是啼哭不止时,也将信将疑地学着给孩子搅起了山栀。就是拿两颗干的栀子花的籽(开完花后结的那颗果子),捣碎,加入面粉倒点水和成面团,然后用一块布把这块面团固定在小孩的手肘处,绑一个晚上,次日解开面团,手肘处会是紫色,说这就是成功的搅山栀。说了我也是将信将疑的,这样不打针不吃药做一做也无妨,只是一直很疑惑那手肘处为什么真的是紫色的呢。 再一个是即使现在也在大行其道的“叫魂”。那个时候村里堂哥的小孩终日啼哭,有人说可能掉魂了,应该叫人来喊一喊,把魂叫回来。于是经人介绍,同村一个二婚刚嫁过来不久的妇女就来帮忙叫魂了。只见她用脸盆接了一盆水,先是烧了几张黄纸嘴里念念有词,然后问了堂嫂这几日都带孩子去过哪里,在哪里曾经突然啼哭,她就断言孩子的魂是掉在某处了。随即她往水里打了一个蛋,慢慢地避开鸡蛋搅动着脸盆里的水,据说这个时候蛋黄散了就是喊魂失败,只要慢慢地搅拌而蛋黄不散,孩子的魂就能跟着回来。那时候的我也就十几岁吧,看着这个神神叨叨的妇女,只觉得背脊发凉。 现在想来这些儿时记忆中的所谓生活偏方,其实大多都是既愚蠢又愚昧,当然也不乏有那么几个可能有着一点中医方面的常识。可是在那个知识缺乏而正规医疗又没有完全普及的乡间,这却也是普通老百姓们病中自救自强不息的表现啊! 如果我们都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年代,指不定大家都会是鲁迅笔下那个为了救家中病儿而拿着馒头去蘸血的人吧。
#晚潮#
晚潮
短图文
4
2024-10-18
已刊发
咪咪和沐沐 文/孙苗 是在春末乍暖还寒的时候吧,某天早晨出门跑步时,在小区楼道口附近听到几声稚嫩的猫叫,非常轻弱,凭耳感就知道是那种小奶猫的声音。四处看了看,从一辆车底下走出一只小猫来,怯怯地蹲坐着。因为知道这么小的猫肯定有猫妈妈在附近,就没在意,自顾跑步去了。 后来就经常看到这小猫了,是两只狸花猫,两只花色几乎一样,乍一看似乎分不出哪只是哪只,但仔细看的话,有点略微的区别,一只杂花里的毛偏黑一些,一只偏棕一点。经常从我们楼道前绿化的矮树丛里进进出出走到路上来,每次我都提醒开车回家的先生放慢车速当心小猫。 很奇怪的是,大猫似乎从来没出现过,一直以来都只是两只小猫出现,可以断定,这两只是小流浪猫,大猫或许已经遭遇不测。 也就是在那时,邻居外出去别处暂住,为了给车库通风或者别的什么目的,她把车库的卷帘门开了一小截。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两只小猫的活动区域就转移到了她家车库这边。就这样,两只猫晚上进车库睡觉,白天在车库前玩耍,有人来了,就蹿进车库旁的矮树丛躲一躲。虽说它们是流浪猫,但仿佛又好像没在流浪,车库门前时不时会出现一个快餐盒什么的,估计是附近有谁在投喂它们。 八月下旬时女儿得到假期回来小住了几日,这两只猫马上就引起了她的注意,因为在学校她的宿舍在一楼,经常有流浪猫经过乞食,她还特意备了猫零食投喂它们,还和学友们一起抓了猫去做绝育。她说她眼见着自己曾经喂过的猫某一天突然就带了几只小猫来一起乞食。用她的话说就是,也算是带大过几代猫的人。她目测了一下它们的大概月龄,到超市买了一些猫零食也加入了投喂的队伍,每天起床后自己还没吃饭吧先下楼给小猫喂食,然后以能够就此摸一摸小猫而自得其乐。 女儿回校后叮嘱我把余下的猫食继续喂猫。这两只猫十分亲人,每次我走近它们就围到脚边来亲昵地抬头叫,于是也是心生怜悯,也开始备了猫食定时给它们投喂了。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喜欢那就把它们领养起来呀,可是现实中有很多原因并不是你想做某件事就立马能够去做的,我做过检测,猫毛是我的过敏源,再者现在的房子阳台较多,我们做不到全部封窗,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多年前我们在另一处房子养过猫和狗(那个时候我就曾经经常不明原因的患急性荨麻疹,那时并不知道猫毛过敏),猫狗的相继死亡曾让我们陷入很久的悲伤,养动物做了情感投入你就要做好离别的准备,不敢再养是惧怕那种离别。 我在内心给这两只猫取名叫咪咪和沐沐,但是我从没用这两个名字唤叫过它们,我不想把某个名字特定地安到某只猫身上,因为具像化会加深记忆,这些猫早晚会离开我的视野,太具像化的记忆带来的思念也是具像化的。就象我现在依然记得多年前养的猫狗叫卡卡和蒙蒙一样。 后来邻居回来了,她是一个极爱干净的人,当然不允许野猫在她的车库生活,就把它们赶走了,门前那些投喂的人摆的盘子也被处理干净了,两只小流浪的活动区域又回到了之前楼道前的那片矮树丛,有人随即把投喂的饭盒子摆在了树丛旁的大垃圾桶边。有人喜欢动物有人不喜欢动物,这就好比一个人喜欢吃这种食物不喜欢吃那种食物一样,这是个人偏好问题,并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喜爱动物而去夸奖,也不能因为某人不喜欢动物而去谴责。 十一假期出去了几天,回来后发现不知哪个爱猫人士给它们摆了一个两个碗连在一起的可爱猫盆。它们的活动区域已经扩大了,不仅仅只是限制于那片矮树丛了,某天我去小区另一边的美团站点提菜,居然看到其中一只猫猫在那边巡走,虽然我在内心给它们取了咪咪和沐沐的名字,但是我也不能确定地说哪个名字对应哪只猫,所以我不能说明这是哪只猫。它似乎识得我,抬头看到我之后朝我快速走近了几步,然后一直跟着我走了一段路,随即停下进入旁边的树丛。 有时下去喂食时唤了几声猫猫它们并没有出现,我说了我并没有用咪咪和沐沐唤它们,每次喂食时唤几声猫猫它们就会从树丛中出来,但即使它们没有出现我也会把食物分放在两个盘子里,然后上楼时不时地从阳台往下看,看到它们终于出现在那里吃得狼吞虎咽时,内心就莫名欣慰,仿佛是看到两个逆子在外面混得不好回来示弱的那种欣慰。 随着它们的活动区域越来越大,看到它们的次数越来越少。用女儿的话说就是,流浪猫能在人类身上乞讨到食物也是它们的生存法则,也许它们在别处有乞讨到食物就会在别处多逗留,甚至可能就把别处定为固定活动区域。 所谓流浪,即无处为家,即四处为家。
#晚潮#
晚潮
短图文
5
2024-09-02
已刊发
金华求学记 文/孙苗 掐指算来,那一年我22岁,刚结束前一份并不稳定的工作,刚脱离了一段不看好的感情,对未来不确定,有一些迷茫,有一些不安。 那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信息来源基本上还靠村里的广播,在听到过几次金华成人教育中心的招生广告后,我起了去学习的心。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我怀揣着报名费独自去了金华。 在现在看来从永康到金华要么开车要么高铁非常的方便,可是那个时候对于一个小镇青年,却是要辗转几次才能到达目的地。先从镇上坐车到永康市区,然后再买车票坐到金华,再按着地址找到当时位于将军路的报名处,那个时候对公交车还不熟悉,那时街头很多的是黄包车,你告诉车夫地址,他预算一下告诉你价格,合算你就坐上去,不合算要么不坐要么讨价还价。第一次也是找车夫拉的我,后来熟悉了道路后就走路或者坐公交车了。 就这样,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我短暂的求学生涯。 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金华八县市,年龄也参差不齐,有电脑班烹饪班家电维修和服装设计,我报的是服装设计。当然,后来才知道这其实只是挂靠成教中心的某个技能培训机构。住宿在将军路这边,上课在四牌楼那边。 我们的老师是个年轻的女子,她跟我们说她最大的烦恼就是从小的衣服都不是买的,以前她母亲是裁缝,她姐妹几个的衣服从小到大都是母亲自己做的,后来她自己学了服装设计后,所有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我们看着她身上时髦合体的衣服发出惊叹声。 说到我们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有刚初中毕业的只有17岁,我知道的一个年龄最大的已经30岁,而当时那个老师好像是27岁。 印象最深的一个同学是个男生,好像也是我们学服装设计的班上唯一一个男生,是东阳人,他因为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他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他已经在当地的裁缝店当过学徒,就是学会后要回家开一家成衣店,他学画图打样都比我们认真。学习最不上心的是那两个17岁的小女孩,她们俩是初中刚毕业的同学都是金华城郊的,估计就是父母催促她们来学习的,自己对所学的东西并不感兴趣。我们这些年纪稍长的就已经意识到了知识跟技能的重要,学得就用心些。 因为宿舍是那种大通铺,一个大房间里摆了很多张上下铺,十几个人住在一起,所以大家也熟得很快,有一对义乌的姐妹俩,十八九岁,怯生生的,跟我走的比较近,熟了,话就多起来,她们是堂姐妹,妹妹家办了一个衬衫厂,姐姐家是给妹妹家做外协的,就是帮着锁扣眼钉钮扣这些活。她们觉得能学以致用。 金华,在那个时候对我来讲是具象的。我们会在夜幕降临后去人民广场,去逛步行街,去逛夜市,休息日时去工商城逛布料市场,一群年龄不一的同学快乐是一样的。 我不知道那些同学后来有几个真正做着与服装设计有关的工作,但是每个人都是抱着自己不同的目的来到了那里。之于我,那一段时间安放了我飘忽不定的灵魂,使我有信心和定力去面对未来的时光。其实用当下的人们讲的就是躺平,当你觉得未来无望时,不妨停下脚步先去做点你喜欢做的事,总有一天,前途会明朗起来。 记得著名老艺术家吴彦珠在某期访谈节目时说过,人生最好的贵人,就是努力向上的自己,没人爱时,你就去读书,去学习,去旅行,去丰富自己,有人爱时,你就去拥抱,去爱人,去奔赴你想要的生活。 现在想来,那一次求学,对我来讲是一场治愈。
#晚潮#
晚潮
短图文
3
5
2024-08-18
已刊发
鸟口夺食记 文/孙苗 七年前搬到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区,与之前房子的变化是多了个屋顶花园,对花园各种预设的想象很是让人心情澎湃啊,还没入住前早早就为花园做了N种规划。 可是考虑到一些植物根系对防漏层的破坏性,先生建议我不要种植那些根系发达的植物,远大的理想屈服于现实,除了种上几朵易活的小花,裸露的土壤都被先生铺上了草坪。 忽一日,家里淘汰了一个木质的泡脚盆,在准备拿去丢弃时心念一转觉得可以利用起来。遂上网淘来一株葡萄老桩,心想既然实现不了花园梦那就来个果园梦吧。 是的,在我等待那棵葡萄苗的到来时,内心已经在想象葡萄藤爬满架子的蓬勃景象了。为什么想到买葡萄苗呢,是因为小时候居住的是农村里那种比较常见的土房子,一人多高的围墙围出一个院子,院子里的围墙边种着几棵树,踩两级台阶迈过石槛进入院子,依次看到的是泡桐树,柚子树,黄杨木,枇杷树,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在泡桐树和柚子树之间长出了一株葡萄,也不知是父母特意种下还是鸟儿携来的种子,我们在几株树杆间缠绕了稻秆搓成的绳子,葡萄藤就沿着绳子不断攀爬,郁郁葱葱,记忆中也长过几串青葡萄,但总是在还没有等到足够成熟的时候就已经被我们摘了尝鲜果腹。 所以我买了葡萄苗,是基于内心的这个小时候葡萄藤爬满架子的愿景。 收到葡萄老桩栽下的初期也可谓是细心呵护精心料理,眼见着冒芽抽蕊,开始长藤蔓时往木盆里插了几根细竹竿,方便它爬藤。我已经想象着会有一日葡萄藤能爬上门口的那个不锈钢架子,纵然不是摇着蒲扇坐着椅子乘凉吧,总也可以在葡萄架下夫妻对饮喝茶品茗。可是还是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总是会有些时候忘记上楼浇水,或者偶有几日全家外出而天气却是烈日当头,所以有那么几次葡萄藤是在扁恹恹的情况下充分浇水才抢救回来的,这就好比一个濒死的人被抢救回来部分功能却丧失了一样,葡萄藤勉强活着,但从未结果。当然藤也是小得可怜,只是弱不禁风的攀附在那几根细竹竿上,爬上架子是万万不能的。 这株葡萄就这样时而被重视时而被忽略死不死活不活的长着,忽然的有一日,结出了两三串黄豆大小的青葡萄,急忙惊喜地唤来先生观看,他也是急忙拍照报喜般的发给远在省城的女儿,女儿也是很不扫兴极其配合的发来羡慕的表情,仿佛羡慕我们已经在吃葡萄似的。是的,我们似乎已经想象并回味葡萄的美味了。那几日浇水也特别勤快。结果在某一天打开门听到轰的一声看到两只鸟笨拙地飞走的同时,看到藤上的小葡萄已经所剩无几,两三串变成只剩两三粒了。我们忘记了果子的天敌是鸟,压根就没想着要防范。喜悦了没几天,期待就破灭了。 那么就期待来年吧。自从先生知道葡萄藤已经会结果子了以后,他开始重视起来了。他说旧的木桶已经有些开裂,他准备给它移一下盆,以便它更好地生长。想完也是立马行动,琢磨了一下尺寸之后就网购了一个花箱,把那株葡萄移到了更加方便浇水的鱼池旁。 自那之后,先生似乎就接管了葡萄的护理似的,每次都是他在精心观察长势。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的藤上结出了五六串果子,眼见着葡萄粒子慢慢变大,他也开始考虑鸟儿啄食的问题,一直跟我商量该怎样防鸟,拉网吧不是很方便,后来决定套袋,他用的是很土的方法,就是拿了几只塑料袋,用打孔机打出几个洞,美其名曰透气,每一串都用袋子包了起来。多日之后发现,葡萄变色了,不再是绿色了,而是某种病态般的褐色,看来套袋是不行的,可能影响光合作用了。想到这,先生连夜去摘掉了袋子,他说我们明天再用别的方法来防鸟吧。 第二天,又是在开门的同时轰的一声吓走了两只鸟,再看,藤上的葡萄颗粒不剩了,保护了好一阵子的果子稍一疏忽依然落入了鸟口。先生沮丧地发消息跟女儿吐槽抱怨,说辛辛苦苦地力气白费了。随后他坚定地跟我说,看来明年我们一定要用网来拦鸟了。 几日前,我们开车经过本地的葡萄产地,看着公路两边成片的葡萄园上都拉着网,先生笃定地说,你看,就是要这样用网拦住才可以,我们明年也这么弄。 我想,如果一个陌生人听到他这样说,可能以为我们也是有成片的葡萄园的农场主吧。可是,我们却是只有一株葡萄苗啊。
#晚潮#
晚潮
短图文
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