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LV.13
潮客_张存
小潮号:2197684925
1
关注
36
粉丝
53
获赞
IP属地:浙江宁波
+
关注
12
作品
报料
43
动态
2024-10-12
已刊发
不喜欢认错
晚潮
长文章
4
3
2024-09-29
已刊发
晨雷轻盈风在握
晚潮
长文章
3
4
2024-08-03
已刊发
夏日里的清欢
晚潮
长文章
1
3
2024-07-24
已刊发
闲时寻得满庭芳
晚潮
长文章
4
2024-07-08
已刊发
盛世档散淡人
晚潮
长文章
4
4
2024-07-05
已刊发
#晚潮#
爸爸,我请你吃饭 读书,每次通话都说很忙。学校的课要上,还去参加舞蹈社 团、朗读社团、设计比赛。问她那边的 伙食咋样?她说一般。老婆问,那你想 吃啥?她说咸带鱼和虾。老婆立即说,让你爸送来。我就当了快递小哥,送爱心便当。 第二天一早,我便去菜场买来鱼和 虾。老婆下厨烧好,装到饭盒里,里三层 外三层裹好,并一再叮嘱我:路上当心。 我坐地铁到宁波南站,买了最早的 一班车票,也要半小时以后才发车。我 到门口,抽烟刷手机等时间。老婆发 微信:到哪了?抽了两口烟回过去:等 车。她秒回:这么慢,到那里啥时候了。我不知道如何接话,想幽默一记: 我游过去?她说:省省吧,老实点。她其实并不是想要一个答案,只是想和我 说说话。我往往会错了意。 终于可以进站了。我立马起身,到 进站口,过安检上车,一路畅通。我坐的位置靠窗,看出去是宁波南站的广场,人来人往。这些行色匆匆的人都有各自的去向。我将装菜的袋子放到膝盖上,给老婆发信息:上车了。她没有回,可能在忙。我就靠在后背上,打盹。快到终点时,醒了。看手机老婆已 回复:好的,到了留言。我给女儿发信息,说已到车站。她还在上课,看看时 间已 11 点多了。读书也蛮辛苦。她让我去学校对面的阿姨小吃店等。 下了大巴车转公交,一直到女儿学 校门口。我下来穿过马路,很快就找到了那家店。不一会,女儿也到了。我从袋子里取出饭盒,打开盖子时香气扑鼻。女儿拿出手机拍照。现在美食第一 口是给手机吃的,似乎已经成了惯例,我看了笑而不语。 女儿忽然说,爸爸,我请你吃饭。 我有些意外和感动,说,好。她问我, 吃啥?我说,炒面加个煎蛋。店主走过 来,女儿说,阿姨给我爸炒盘面,加个蛋。我请客。店主笑盈盈地对我说,叔叔,你真幸福。我说,谢谢,恭喜发财。 店主也就三十几岁年纪,特别勤快 手艺也好,没一会功夫,面就上桌了, 热气腾腾。女儿已经在吃老婆烧的鱼和 虾,店主给她盛了一碗饭,另加一碗 汤,说是送的。女儿说,她是这里的常 客,阿姨对她挺照顾。她出门在外,不 比家里,能遇到这样的好心人,我也很开心。 我吃着面,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女儿 聊着,感慨良多。小小的人儿,一下子 就长大了,还请我吃饭。我问她,生活 费还够用吗?她说够了。我说,平时吃 好点,别太省。身体第一,她说知道 的,我很忙。我说,忙也要按时吃饭。 她其实都懂,可我们还是会唠叨。做父母的大抵如此。 和女儿一起分别前,她去拿快递。是一箱酸奶,她取出两盒来说,这味道很好的,拿去给妈妈尝尝。我说,又浪费钱。她说,和同学合买的,不贵。想到之前,女儿攒下生活费,年底竟给她 的母亲和外婆各买了件羽绒服。小棉袄 送的礼物,可把她俩乐开了花。父母心,女儿心,想着这些温馨时刻,小小的幸福感包围着我。
晚潮
短图文
4
4
2023-06-12
#晚潮#
白糖揾粽韧结结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东坡居士这句诗,写得有禅意,带仙气,喜欢莫名。 深院榴花吐,柳条润雨绿,桅于白,一丈红,画帘开,午风清暑,夏日长。读诗、品铭,惬意时光,流转。 好友柴隆,赠我一本《宁波老味道》大作,书中记录了许多宁波当地的特色小吃,譬如猪油汤团,譬如碱水粽。2019年,央视《我们的节日——端午》,还为他录制了一档节目。他搬出了“五黄六白”,即大黄鱼、黄鳝、黄瓜、咸鸭蛋黄、雄黄酒。小白菜、茭白、白条鱼、豆腐、白斩鸡、白切肉。这些,都是我爱吃的呢。我曾问他,为何对吃如此在行?他直言不讳,我是“馋痨坯”。这解释,倒也恰切生动。 从古至今,作家们都写过美食,袁枚、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等人,笔下的美食,使人垂涎三尺,过目不忘。陆文夫的《美食家》曾搬上银幕,家喻户晓,他被称作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的高邮咸鸭蛋,名扬天下。作家的笔,多么神奇。 小时候,一到端午,妈妈会给我编五彩绳,戴在手腕上,这也是当地的风俗,据说能避免瘟疫,保佑小孩健康平安。谁知道呢,反正是好玩而已。我顽皮,总戴不久,没几天就弄丢了。夏天吃井水里拎上的西瓜,还有桃子、杨梅、李子,已经顾不上这五彩绳了。盛夏的味道,能延至中秋月圆,才慢慢褪去。总觉得短,忽然就长大了。 有一年端午,我组织了一次小学毕业三十年的同学会。订了粽子,给两位老师准备了礼物,还请同学,版画家邵克萍的孙子屹立,设计了铁环图标,寓意童趣相伴三十年,印在衣服上,人手一件,很是醒目。我们在一起,吃粽忆当年,还是旧模样。我写下了《三十年,别来无恙》的习作,记录那次欢欣而难忘的聚会。翻看当年的照片,我们的笑多么纯真,情是多么的炽热,一幕幕影像,如在昨日。 “荒坡艾叶喷喷香,溪边菖蒲伴石长。青烟剑叶能驱疫,岁岁端午站门岗。”在童谣声里,见到有人在兜售菖蒲,我会买好小菜,顺手带一束回家,挂在门框上,满屋飘香,沁人心脾。 “四角尖尖,解缚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拓,直哒咽落。”这个谜语,如果用宁波方言读来,更加押韵,趣意盎然。至于谜底,早已心知肚明。“白糖揾粽韧结结”,这是碱水粽带给我的味蕾快感,几十年,不曾改变。 勤快的大姐,早早就去山间的竹林,捡来了箬壳,晾干浸湿,包粽子。老婆也过去帮忙,我将包好的粽子拿回家。一只特大号的钢精锅子,粉墨登场。大姐说,将粽子浸没,放碱水,烧开,再用温火煮。我照办。这是挺费功夫的活,隔一小时,就得加回水。直到晚上十点,整整八个小时,我不敢有怠慢,一直耐心侍候。关了火,还不能开盖,要焐。这样才通透。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翌日清晨,我开盖,香气扑鼻。取两只装盘,和老婆一起分享。盛夏的早晨,从碱水粽开始。我发了朋友圈,回赠我垂涎的表情包,无数。 发小的爱人萌,送了老婆一盒香包,很精致。我一见到,就想起了文友书芳大姐。她每年都会制作香包,柿子、荷叶等形状的布袋里,装有丁香、艾草、苍术等香料粉,赏心悦目,人见人爱。多年前,我们同去象山,我曾问她,啥时做一只送我?她说,好。也许是忙,竟忘了这事。好多年未见她了,甚是想念。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刚读到此句,大姐的一兜粽子,就到了家门口,还是热的。我剥了壳,狼吞虎咽,吃相难看,实在是粽子太诱人,才有了溪雨急,浪花舞的大块朵颐。粽子落肚,提笔涂文,不亦乐乎。
晚潮
短图文
2
2
2023-06-11
已刊发
#晚潮#
池塘采菱记 采菱去。同事M君竟孩子般兴奋了一夜。真是个可爱的人。 他开车稳,眼观六路。我和Q君坐着,唠嗑。 车到目的地附近,我打电话确认具体位置。电话那头古稀的老妇人,倒是讲得清楚,可我依然是一头雾水。我是路痴。这可苦了开车的人,兜兜转转,在村里绕了个把小时。我倒是没闲着,看了篱笆紫色的牵牛花,摘了一枚弯月形的扁豆,摸了伸出藤蔓的南瓜,瞅了几眼即将成熟的桔子,满目的田园风景,使人陶醉。 最终,还是在路口等老妇人来接。路边摊,买了只西瓜解渴,丝丝入味。眼见不远处有人招手。不用猜,女主人无疑。果不其然。 带路的老妇人虽年过古稀,却显年轻。头戴一顶圆帽,鬓角露出缕银丝,肤色白晢,说话轻柔,音色极佳。我们仨随她去往那长满菱角的池塘。一扇小门,隐在竹林间,进去后才发现别有洞天。 曲曲折折的小径,一侧是池塘,另一侧也是池塘。塘面上,浮着密密麻麻的菱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显出亲昵的样儿,池塘中弥漫的水气,映衬得如同仙境。我惊诧又惊喜。 到这里买菱角,是由了一则新闻。报上说一对七旬夫妻,在池塘种菱,因疫情便即将成熟的万斤菱角无处销售,愁眉不展。我将此事说与朋友听。他们和我的想不谋而合。于是,便有了这次的结伴而行。虽天下小雨,心却暖意融融。 "老头,他们几个来买老菱。”我这才注意到池塘对岸,有位老伯。"老伯,我们特意来买菱角的。"M君接上话茬。老伯向我们走过来。近一些了,看他的衣服,全被汗水浸透,贴着肉。他的腰笔挺,一点看不出古稀老人的样子来。 "他忙了一上午,毕竟……”老妇人的话语中透着爱怜。老人进到屋中,出来时,已穿了半身的胶皮衣,拎着一只蓝色的方桶。他从我们边上走过,顺着塘沿,迈入池水里。他采菱时的专注和娴熟,我都用手机记录下来,待回去细细品味。思绪倒是流转到四十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年,我随父母去阿姨家。姨父是沈家站的铁路工人。他们一家都在那里生活。房子简陋却很干净。姨父喜欢养鸽子和金鱼,将寻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家的附近,有个小池塘。那天,姨父拿了只大的红木盆,对我说:“走,采菱去。”我高兴地跟着出门。姨父将大木盆放入池中,让我坐进去。我不会游泳,又怕倾倒,坐得别别扭扭。姨父说:“别怕,我在呢。”说着,也跟着下水。池塘的水不深,刚好到姨父的腰。他推着盆,一点一点地移。即而翻起菱叶,看看下面是否有萎。一篷叶子下,是有几个菱角的,紫急的蝙蝠形状的,好看极了。姨父顺着茎,采下来扔到盆里。还剥了个塞到我嘴里,真甜。这味道一辈子也忘不了。他们早已不在那里住了,可我童年美好的时光,还在的。 待我回过神,老伯已到了池塘中央,他的背影,那么亲切而熟悉,犹如当年的姨父。 我记得往年去嘉兴时,总会买些那里的菱角回来。是煮熟的菱角,很糯。我的菱角情结,该是童年的延续。无论多久,都如此鲜活。 "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涟。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这是梁江淹的《采菱曲》,据说是解乏忘忧的良药。此时的我,颇有入桃花源之感,不亦乐乎。 池塘采菱,遇见童年的自已,心中便有了大欢喜。这样的欢喜,是不可与外人道的。时空穿越,在秋日的池塘,不早也不晚,挺好的。雨不知何时停了。雨后的空气格外新清,闻一闻带着仙气的菱角,我为之沉醉。
短图文
1
3
2023-06-07
已刊发
#晚潮#
高考该有的样子 夏季的风,吹来了高考的日子。我已在好多的图片中,嗅到了高考必胜的讯息。我和高考无缘,却也愿做一个鼓掌的人,为每一位高考的勇士呐喊加油。 女儿赶上了好时候,去年参加了高考。时间匆匆,那时的情形却历历在目,清晰的印在脑海中。 打小,我们就没给她读书的压力,让她做自己,就好了。她初中毕业,去读了职校。三年中,她都拿到奖学金。可是,在高复班高试中,却因一名之差,失之交臂。她偷偷哭过好几回。我们劝她,天无绝人之路,总有一条走得通。她天生乐天派,竟也放下了。高三下半学期,她留在学校实行。那里的老师,都很喜欢她。送给她复习的资料,及时帮她解答难题。这期间,我们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学习很自觉,不管多累,都会复习到很晚才睡。看得出来,小小的挫折,激发了她的斗志,我们暗生欢喜。 我和她妈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可心里还是有隐隐的担忧。为人父母,大抵如此。躺在床上,我叹口气说,不知女儿会去哪里读?老婆也叹口气说,谁知道呢,唉。而后,自嘲的来一句,吉人天相。我们相视一笑。 女儿曾问我,爸爸,我怕是考不上,咋办?我说,爸爸和妈妈,都没参加过高考,你已经帮我们完成了心愿。只要努力过,其余的交给时间。 高考那天,我送女儿去学校,一路上,我们都不曾说话。见到好多家长都在门口,我百感交集。看着女儿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在心里说:爱你,我的女儿。 高考结束后,女儿又去跳舞了。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娘俩去了四川旅游。那天晩上,老婆发来截图,是女儿录取的消息。我竟然莫名的落泪,情不自禁。 在女儿录取后,我写了一篇《吹过的风和淋过的雨》的习作,其中有一句“夏天的雨来得急,那是夏天该有的样子。”这也是高考该有的样子。经历过,才知道。这就是成长,时间都记得。(张存)
晚潮
短图文
3
2023-06-06
#晚潮#
古村一口鲜 张存 初春二月,下过一场喜雨,泥土被唤醒了生命,草抽出了嫩绿的新叶,清新的空气,甜滋滋的,沁人心脾。 村舍边,是潺潺的溪水,远处的田野,麦浪翻腾,金灿灿的菜花,迎风摇曳,格外养眼。 约了二三好友,驱车去古村蜜岩。白玉兰开了,洁白的花瓣,犹如仙女下凡,使人瞬间陶醉。 车到蜜岩村委会,在大院里停好。想象中的古村,该是这个样子:静谧而空旷。 相传,这里的山上曾有座道观,放养大量蜜蜂,久而久之,蜂蜜溢流到山岩上,顺着岩缝往下流,流入山脚的清潭内,村南的狮子山因此称为蜜岩山,山下龙潭即为蜜岩潭,村落命名为蜜岩。美丽的故事,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这里的村民,多数姓应。唐代明州刺史应彪的后裔,聚族而居,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已有八百七十余年之久。应彪公,在他为官期间,造了宁波历史上第一座桥,是用16只船撑起的一座浮桥,这也是灵桥最初的模样,滔滔的甬江水,记录了当年的盛况。流水无语,丰碑永筑,镌刻在世人心里。 同去的赖德祥老师,是甬城的插花专家。他告诉我,蜜岩当年盛产贝母(浙贝),远近闻名。贝母治疗咳嗽很有效果。近些年,被川贝取代,渐渐式微。这里的鱼头也味道鲜美,就是我们俗称的胖头鱼。因为是皎口水库里的鱼,没有河腥味。我一听,乐了,到时定要尝尝。也不枉来此一游。 村子里,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那里的老人说,这是以前应文生、应桂馨父子建造的。应桂馨精通几国外语,在旧时的上海滩赦赦有名。当时这座宅第,就是开办崇义学堂的地方,后来成了蜜岩小学。当年的电影《难忘的战斗》,曾到这里取景,红极一时。如今,学校早已迁走,房屋维修,我们未能入内,只好从铁门缝中,拍了几张照片,慢慢回味,时光流转,一切都未曾改变。 在一处老宅,我见到一位老太太,她有点耳背,大声告诉我,已经九十二岁了,她的丈夫在屋里烧菜。我问老伯年龄,他说九十四了。以前在粮管所工作,还特意拉我看挂在墙上的退休奖状,可爱极了。老人家的橱房,有两个老式的碗柜,上面有春夏秋冬的字样和梅兰竹菊的图案,古朴雅致,保存完好,十分养眼。一屋两人,三餐四季,就这样慢慢变老,这是寻常生活中的浪漫。一张乌木的眠床,静静地靠在墙边,拭去岁月的尘埃,定是流光溢彩的惊艳。 多年前,我曾到过杖锡,在山顶晕数过满天的星星,却与近在咫尺的蜜岩失之交臂。可是当我见到这里屋舍农田,似曾相识,竟如此亲切,尤如老朋友般,任我撒欢。同去的徐邦其老师,说起了数来宝:奏巧奏巧真奏巧,老板吃饭我到了,金边碗象牙筷,鱼撬撬蛋掏掏,下饭好肚皮饱……逗得大家前俯后仰,笑得停不下来。 中午,几位老友在村口阿萍桥头饭店吃饭。旁边的一条河,想来即是深如谷、宽如江的蜜岩潭。春光不负,水自流,坦然而深沉。 饭店里,正好有鱼头,而且是唯一的半只,我们击节欢欣,说是赶巧了。连忙下单,点了一道豆腐鱼头汤。这家菜馆,生意好得不得了,几道农家小菜,竟也等了半个钟头。待我们将冷盘一扫而光时,鱼头豆腐汤姗姗而来。我抢先,喝了一口汤,鲜!几个人你一筷我一箸,鱼头豆腐汤,顷刻见底。两位老师,抢着付钱,把老板娘都逗笑了。和情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哪怕是寻常的事,也觉得无比开心。 吃完饭,时间尚早,便驱车去了横街镇的大雷村。毛先生说,那是他的外婆家。那里的人,多数姓汪,出产的“黄泥拱”笋,远近闻名。 路过一座古洞桥,我们下来拍照。碑上的字,竟是曹厚德先生所写。炊烟缭绕,古老的石拱桥,意境澜珊,美由心生。 到了大雷村,我拍了几张照,传给同事柯达。他说现在的村委会,以前是小学。他的家,在小溪边上,可惜,我没找到,不然可以去讨杯水喝。柯达说,他家很隐蔽。我说,可以打游击。 正好,有一村里的大叔,拎了一袋刚挖来的笋。我们想买几棵。大叔说是自己吃,不卖。我们几个磨了好一会,他才松口,卖给我们三棵,二十元。毛先生拿出一张五十元,我追了一句,要是找不开,这袋笋就拎走了。结果是找不开,笋就归了我们。哈哈哈哈。 春天的花,是不能辜负的,春天的野菜,是不能辜负的,春天的美食,是不能辜负的。尝过了蜜岩的鱼头,赏过的遍野的菜花,买回了带魂灵的春笋,採回了鲜嫩的艾叶,简直就是完美。我将艾叶揉入面粉,包入咸菜笋丝馅,做成青饺。老婆特别喜欢。 古村一口鲜,这不仅仅是春天的味道,还使我拥有了初恋般的感觉。“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诗很美,生活亦然。
+1
晚潮
短图文
1
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