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tmnews
LV.9
+关注
24 作品
报料
53 动态
2023-09-20
已刊发
#晚潮#图片 杭州行 文/姚飞 在龙翔桥下了地铁,笔直往外走。抬头已经隐约瞥见了西子湖的容貌。时间已到了饭点, 就走进了路边的饭店。点了一份扬州炒饭,和一瓶雪花纯生。扬州炒饭28元没感觉贵,一瓶500ml的啤酒要了我15元。转念一想,这是啥地方呀?黄山上的纯净水10元一瓶,KTV里的啤酒也都是10多元一瓶。这里可是驰名中外的西子湖畔啊。也就没觉得啤酒贵了。 吃饭时,我微了在西湖游船公司上班的芳妹子。刚才阴云密布的天气,突然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芳妹说,起风了,我做完这单生意就回杨公堤了。遇上起风大船四平八稳当然没啥事。然而小船随风荡漾就有点危险了。又没见到她,微微有些失望。顺着西湖顺时针走了一二百米,路边有成群的洁白翅膀的鸽子,它们毫不畏惧人,有的甚至停在游客的手臂上啄食。树上叽叽嘎嘎的网红小松鼠,有人持着小棒子,棒子头上粘着玉米粒逗弄着它们。有几个小松鼠吃饱了就跑开了。最后,只剩下一个体型稍大的松鼠,可能它的胃口也比较大,还在不停地要吃。好多游客看着惊奇,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继续走了50米,有游船公司(后来才知道,西湖边有好多游船公司营业,有的买了票还有小礼品,并非独此一家)的工作人员前来兜生意,于是乎我就买了一张票上了画舫船。这50元花的值得,西湖边虽然来过不知多少次了。但是每次来都是玩了某一个两个景点,旅途上最受累的就是两条腿。玩多了地方也吃不消。若论时间,就算一整天也玩不过来西湖所有景点。但是在游船上,游船绕西湖一大圈,沿途导游不停地介绍着西湖里的著名景点。有张岱先生写过的湖心亭看雪的湖心亭,有缠绵爱情故事的断桥,有坡公修建的苏堤。真可谓大饱眼福也。40分钟如同白驹过隙,眨眼就过了。虽然意犹未尽,然而还是下了十年修得同船渡的画舫。 接着就逆时针顺着西湖走了一二百米。看见路边围着一大群人。我也过去看,原来是一个来自内蒙古的画家在给人画速写。看到他挂着的人物速写都非常之像。我也跃跃欲试。在等了三个顾客之后,终于轮到了我。于是乎我就面向西湖坐着,这位画家就眯起眼睛看了我一眼,提起画笔就画,一看就是有真本领的人。他跟我说,开始画眼睛了。坐着别动,眼睛部位是神韵最重要的地方,眼睛像了这幅画基本就像了。我觉得有点道理,不然何以有画龙点睛的说法呢。画家身后依然围着一大群人,我问其中一个大哥,大哥,画得像不像啊?大哥回答我说,眼睛部位还是挺像的。感觉心里就有了个底。大约过了30分钟,终于大功告成。画家给我落了款。我赶紧拍了一张照片保存。至于画不画的,我都没想着要拿回家。画家说,虽然铅笔画无法长久保存,还是建议自己带着。自己的影像落在别人的手里,会有某种量子纠缠的。为了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我还是带回了画作,虽然路上有诸多的麻烦。 此时,时间已到了下午四点三十分。原路返回途中,我想在西湖边吃了晚饭再走。就走进了一家店面不大的小饭馆(西湖边的店面积都不大,且房租昂贵,小小的店面都是上百万一年乃至更多房租的,去年还是前年报纸上刊出,西湖边一个卖水的摊位拍出了二三百万的租费,深以为信也)。服务员递上了菜单,我看了一下。有东坡肉,于是就点了一小份,25元。又点了一个无鱼不欢的酸菜鱼,68元。东坡肉上来了,我仔细端详了一会,东坡肉切得四方笃正,看来厨师懂得割不正不食这句话。大约六厘米见方,色泽红艳。肉的上方有横竖两刀的暗刀痕迹,肉的下方则是连体的。我吃了一口,虽然味道不及母亲做的扣肉合口味。稍微感觉甜了一些。大致还是可以,属于偏甜口味的杭州菜味道。东坡肉吃的是文化呀,最值钱的就是文化啊。 吃完饭,仍旧在龙翔桥地铁上,过了几站。到了东站。下了地铁,往上两三层,到了火车东站。然后继续上了两层到了候车室,杭州火车东站气势恢宏,我觉得50年乃至100年间,它也不会处于落后的地步。这个规模,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也是令人瞩目的。我是个乡下人,没啥事很少会来杭州,但是我还是时刻关注着杭州发展的。眼见杭州越来越有大都市的气息,杭州是个文明城市。西湖边绝少有随地扔垃圾之人,虽然说,西湖边都是外地人居多。本地人较少去西湖边。但是这些外地人都被杭州同化了,举止言谈也没有不合时宜的地方。深感杭州这个现代都市的巨大魅力。
短图文
3
2023-07-25
#晚潮#多师是我师 文/姚飞 最初混迹在兰亭诗社群里时,看他们吟风弄月,好不风雅。但是我不会作诗,某日诗社巧老师叮嘱让我交作业,奈何我啥也不懂。虽然耳濡目染了一段时间,说起来也不过是似懂非懂,如此而已。在巧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我终于完成了生平第一首诗。诗云:往日如飞梦,忽然已盛元。山高云困久,水仄入尘轩。各位,我的处女作起步是不是很高啊。平仄对我来说,比登天还难。只知道凑成四句,觉得就是诗,哪里知道什么意境啊啥的。还有用平水韵作诗,那些入声字就成了作诗路上的拦路虎了,包括竹啊屋这些如今都是平声字,然而在古韵都属于仄声。幸好,还有诗词检测工具。写好了一首诗,放在检测工具里,就知道那些诸如看似平声字都是入声,然后检出来换个意思相同的字即可。作诗是用古韵还是新韵,一直都有争议,各有各的理。但是据我来看,用新韵的人大部分都是写不好诗词的人。写新诗可以用新韵。既然写古诗了,想要进入到古人的语境里面, 敢不用古韵吗?既然有开端了,我几乎化成了作诗机,一日一诗,抑或是一日数诗。也不去论质量,只求数量。毕浦十绝,分水十绝,都是在那个阶段写的。现在看来真有点辱人耳目的感觉呢。 游荡在网络上, 接着就认识了唐社辣公。于是乎,我就把我写的诗发给他看,幸好,我最初写诗的积极性没有被打击到。辣公说,你的诗比那些诗词学会的老干部要好多了。我激动万分,那时,辣公就是我们古诗界的神。他的诗古朴而工整。能够得到他的赞赏,已经是不容易啦。我问他,有没有古诗类的群,他就邀请我到了他的群里。进入他的群里,我才知道,我写的那些是啥啊,说是垃圾诗亦未尝不可。群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至少比我要年轻很多。但是都在古诗上颇有造诣。写出来的作品,均可观也。各有各的风格。然后就是,我在一旁静静观看,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提笔写诗了。跟什么在一起就容易成为什么人,择友不可不慎也。也不是说我认识了这些人,诗词水平就跟他们一般上下,这也无从说起的。但是我可以说,如果我认识的都是一些不入流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那也逃不过就是喊喊口号,人云亦云的一些口水诗。然而也是然而,所幸,我写诗路上遇见的都是真正有才学的人。他们关心生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生活。所以,他们的作品,都是有血有肉而言之有物。 在诗词检测工具上,他们不时地发一些诗词网课的链接。有些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上听课,有些需要移步去千聊上听课。在这期间,我认识了诗词授课老师,水师和雪窗老师。有些课程只需一元,更多的是免费课程。一堂课下来,真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我这个人,忘性很大。到了写作诗词的时候,老师的话早就忘记到爪哇国去啦。于是乎,写出来的东西,又都是凭感觉而来了。哪有什么章法,哪有什么布局谋篇。都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我也并不是说现在我就有写得多少好了,但是如若用那时的心境再重新入一遍那时的局,我想我还是会那样的,还是会写出那时的诗词。水师上课的语速较快,听他的课需聚精会神,不然就要错过重点啦。雪窗老师语速比较平缓。我那时有很多事情想不通,就像雪窗老师,自己还那么年轻,却已经是授课老师,而且自己的诗词又写得那么好。现在才知道,哪有什么天才。不过是在人后付出百倍之努力和心血罢了。文学根本没有什么捷径,如此而已。 2018年夏,我参加了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第五届诗词创作培训。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这也算是诗词的科班了。在这次几天的培训中,得以系统地学习诗词楹联创作方法。唐老师给我们上了诗词吟诵课,原来古人创作出来的诗词都是能都吟唱的。吟唱诗词,诗词才能广泛的流传开去,乃至传世。要论一个人的诗词作品写得如何,就要看他的诗词流传程度,用这个来考察诗词水平,真可谓不偏不倚。我们可能记不住某个诗词整首作品,但是我们很容易记得诗词中的一些名句,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诸如此类的句子,我们是不是能随口念出很多呢。朱老师给我们上了楹联创作课,得以弄懂了楹联的格式个规矩,例如平平对仄仄,上联以仄声结尾,下联则以平声收尾。不然,上下联都弄错,是要被内行人笑话的。在弄清了基本格式,方能再讲究章法和意境。思尘老师给我们授课,一上来就炮轰老干体。幽默的语言引得我们哈哈大笑,在笑过之后,我决心,要么不写诗,写诗绝不去写那些老干体。那些写出纵做鬼,亦幸福的人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 在我学得三招两式后。真巧新华网上开了一系列网络学诗班。建了10多个学诗微信群,我还在诗词群里当了学习委员。在那里面,我认识了兰师兄和秋师妹。他们起步比我们早,当时指导指导我们也是绰绰有余的。我们打卡学习诗词知识和创作技巧,每周还完成作业,我是收作业的人,收完作业上交给学诗小助手,然后他们整理挑选一些佳作,发布在新华网官方微信上。其实,这些学诗班里,既有啥也不懂的新手,也有口吐莲花的高手。高手都不太说话,这也是一般微信群里的常态。那些浮在水面上的都是一些小鱼。大鱼都是沉在底部的。但是那些大佬偶尔吐个泡,我们都能受益匪浅。经验之谈,更切合实际。学诗班持续了大约一年时间,那段时间里,可以说是值得回忆的,如果说诗词培训是科班出身,那么学诗班就是真切的社会实践。这两者缺一不可。对于我来说,基本如此。学诗班全部结课后,新华网还把我们所有的学诗内容微刊结集成一个大链接,以便保存。记得那里面有100多个小链接呢。记录了我们的汗水,和快乐的学诗时光。 混在网络这么多年,看见一些民间诗社中人发出来的社课作业。不禁感叹,民间诗人实力真可谓吊打诗词学会中人。常见的,如承社,留社,唐社,云社,乾社,坤社,京社。我不知道的还有很多,我想他们肯定存在。别的我不知道,我就说我在的两个诗社:云社和坤社。别看有些小年轻,十七八岁的就写得一首好诗,用字斟酌,布局合理,逻辑严密。让我这个年近半百的人自愧不如也。看他们的作品,再回头看看自己写的,发现进步空间还是不小的。有几次,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写一个字,也就是所谓的瓶颈状态。据说熬过了这个时间段,就能有所进步。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读了大量古人诗词作品后,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喜欢苏轼,袁枚,林逋他们三个。最喜欢的还是杜甫,虽然学不到他的哪怕一点皮毛,但是还是深深被他的人民情节所折服。呕心沥血,写的都是人民,所以人民才会传颂他。后人才有上千家研究他的作品。天才李白,器宇轩昂,气魄天予,所以凡夫俗子也学不了也学不到。至今才有十来家研究李白的,看来,人民都是关注自己的生活,对于别人的游山玩水,几乎无法感同身受了。#艺术乡建#
晚潮
短图文
5
2023-06-29
已刊发
女儿情 文/姚飞       时间从未停歇, 老的正在老去,小的正在成长。都说孩子三岁前是最难带的,我们终于熬过了那段岁月。女儿母乳吃了17个月,所以抵抗力较强,医院去的少。17个月后,老婆就去上班了。女儿交给了母亲,白天尚可。一到晚上,女儿就要认人的,老婆的班是两班倒,一个星期白班,一个星期夜班。晚班都是通宵班,因为暂时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唯有坚持下来。一到晚上,女儿就啼哭不止,我们想尽了办法,喂奶,抱起来在房间转圈。也没有办法代替老婆带小孩的功能。那几年,母亲被折腾得身心憔悴。我也是每天顶着黑眼圈,生理时钟颠倒。   等到稍大一些,女儿开口说话迟,走路也迟。当女儿第一次吐出了爸爸这个音节,我明白了爸爸的责任开始了。女儿从小就爱动,小身板充满了运动细胞,开始是绕着堂前奔跑,等到脚下渐渐稳了,我们就带她到家门前的村道走路。孩子总是这样,俗话说,香瓜乐苏是挂挂大的,小孩子是跌跌大的。为了防止她跌倒,我在网上买了头套,反正身上稍微跌一下没啥事,头部别跌去就行了。百密总有一疏,到现在为止,女儿的脑袋还是跌去很多次。每次跌倒都是心疼得我掉眼泪,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上辈子谁知道呀。也从未有人教她,女儿大约三岁开始,就爱在凳子上用手把身体撑空,身体和脚还不停的摆动,做各种动作。我疑心她是能做托马斯的运动员再来的。有时她感冒流涕,她就走过来,跟我们说,我去撑一下,流点汗,身体就好了。    近年来,因为我带她的时间多一点。女儿跟我也越来越亲,稍微试探一下,就知道了。因为她是家里最小,所以也最霸道。我逗她说,你妈妈玩手机不睡觉,你快去打她。她立马就过去用小粉拳擂老婆。然而,有时我在下象棋,老婆就说,你就知道吃,吃。女儿你快去打爸爸,女儿就说,爸爸是不能打的。老婆就说,还是你培养得好。我说,关键时刻,还是要看嫡系部队。    因为我家是单门独院,女儿没有什么玩伴。儿子学校回来时,女儿就绕着她哥哥不停地唠叨,让哥哥陪着她玩。我们决定要二胎前,是征求过儿子的意见的,儿子一口否定,不让我们再生的。女儿出生后,家里的大部分关注倾斜到了女儿身上去了。有时我觉得挺亏欠儿子的,对于儿子,除了提供生活学习必需品。真的很少去关心他的心灵成长和需要。我妹妹就要说我,看你那么宠女儿,多关心关心儿子了,做父母的,一碗水端平。我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今年八月,正值暑假。朋友圈看到淳安余老师在发某幼稚园招生广告,我一激灵,女儿也得上学了。赶紧查找相关讯息,关注了本地幼稚园的公众号,顺藤摸瓜的查到了相关老师的联系方式。给女儿报了名,现在孩子幼稚园报名基本都是在网络上操作的。我跟余老师说,幸亏看到你发的讯息。她笑话我说,你这爸爸当的,大惭。   别人家的孩子上幼稚园,第一次都是哭哭啼啼的。女儿却是如鱼得水,玩得不亦乐乎。我去接她放学,有时她还要再多玩一会,还不想回家。上学是她最开心的事情,女儿的适应能力也强,很快就跟别的小朋友玩到一起,开学前我心里所有的担忧,也化为乌有了。    事物都有两面性。顽皮的孩子开朗大方,也有淘气的一面。女儿是个倔强的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里任何人拿起呼啸子打她,挨打了她决定不会哭一声。然而,只要我喉咙声音稍微大一点,她就立马低下头。有时实在生气,我就拿起呼啸子轻轻地打她,女儿立刻嚎啕大哭。我母亲也是这样,跟老爸再怎么争吵,绝对不会掉一滴眼泪。然而我稍微说她一句,她就要坐起来哭了。大约人都一样吧,被最爱的人否定了,感觉世界都要塌了。因为母亲最爱我,我最爱女儿。#晚潮#
晚潮
短图文
27
2023-06-29
插秧记 文/姚飞 我家已有10多年没有种田了。田地虽然都有,现在只种一些番薯和玉米。插秧的记忆已然很遥远了,然而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连梦境中,出现的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比如老房子,比如爷爷奶奶的事情。但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和现在的朋友大都不会入梦。 那时我家有两块大田,一块我们叫一亩二,这块田在山边边上。多石,插秧手插到石头上生疼,脚踩到石头也是疼。还有一块田我们叫它一亩四,这是块淤泥田,水田里的水温也低,凉凉的。一脚踩下去就快到膝盖了。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一步得用力拔出另外一只脚。好在那时年轻,累了睡一觉就恢复体力了。 我自小体格弱,干起农活从来就是去凑凑数的,一亩二长度约有15米,插起秧来,因为我的速度慢,我一下田就是个把小时起不来,脚上被盯了蚂蟥抬起腿拍打掉,继续插秧。我爸有规矩,一行插不到田埂边,不许起来。谁知道那时是怎么想的。种田也不会继续种下来,靠勤劳种田已经是过不上好日子了。父母一行种六棵秧苗,而我只能种五棵一行。插秧都是退步向后,脚下还得踩规矩,正好踩到秧苗排行的空档内。不然,秧苗插在脚水窝里,一则秧苗无处安放,二则成活率也低,本来一次成型插下去就行了,插在脚窝里的话,还得腾出手来把别处的泥挖过来把秧苗扶正。事情多了速度就越慢。 母亲年轻时是个干活能手,插秧这种事情自然也不在话下。别人插秧一行插到头都得起身换一行从新起头。母亲脚一沾泥这块田不插完就不起身的,因为她能这头插过去,再从那头插过来,简言之,就是左右开弓。隔壁田里的人看见了,就啧啧称奇,说道,你们看这个老娘,两只手都能插秧的。所以呢,我家那些插秧需要转弯的技术活,包括一块田最后的关秧门(就是插秧最后中间那个收口的活),都得母亲做。 过了几年,我觉得插秧自己基本掌握了。就开始外延了,我家自己田里插秧早早就结束了。外面阿公家人口多,所以田地也多,往年也都是这样,差不多的人家插秧活都结束了,而他家正在进行。于是乎,我就卖弄说,阿公我来帮你家插秧。到了他家田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他家插秧要求高,田里拉着尼龙绳子,阿公不时地在指导插秧。我壮着胆子也下田去,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我才插了四五米秧,就跟蚯蚓一样弯弯曲曲了。当然,就被他们嫌弃了,你看吧,白帮人家还不讨好呢。自此,很多年,我都没有去田里干过活。 如今是大不同了,万物皆可散播。君不见,我们村里那些所谓的聪明人,玉米散播,黄豆散播,油菜也散播,当然稻子更加要散播了,再也不用弯下腰去种了。只不过是作物苗长出来后,及时删掉一些多余的以及弱苗即可。根据实践,散播的作物并不影响收成,有的还更加收得多。自从不种田后,一年到头,我也难得去田里一次。只在打油菜籽时需要帮手时我才去一下。估计再要我去插秧,都不行了。至于我的孩子,更不会去田里干活了,虽然我们都是农民,实在也是名不副实了。不知道这算是高兴还是忧伤的事情。不由得想起古人一句话:一人耕之,十人食之。如今机械化已经深入农村大地,或许应该这样说了:一人耕之,万人食之了。以为然#晚潮#
晚潮
短图文
2
2023-06-29
已刊发
音乐缘 文/姚飞    我有个习惯,做任何事都喜欢寻求理论数据支持。古人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的事情以前都发生过,以后依然还会发生。 《礼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我刚从学校出来那会(对于一个11岁小学毕业的人来说,学校生活就如同一场春梦,短暂而美好),那时。我家养蜂的小叔叔的蜜蜂都是放在我家旁边的,当然他们也是住在我家的。养蜂的人手头有活动钱,所以,他们买得起自行车骑,买得起毛衣穿,还买得起收录机。小叔叔在我家门前搭了一个小帐篷,收录机里放着齐秦的歌曲。这是对我关于音乐最初的启蒙。我的嘴巴里一天到晚哼着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以及齐秦的歌曲(花祭)中的乐句,太多太多的话我还没有说,太多太多牵挂值得你留下。    接着,我就自己开店了。起初,我还暂时买不起收录机。我的表叔赤忱叔叔送我了一个旧的小型收录机,既能收音,亦能播放磁带,现在习惯用手机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那时的人对于收录机这种时代产品的热爱的。用了没多久,我的木头房子小店就被人掏了一个窟窿,连同一些做手艺的工具,包括我钟爱的收录机。也是奇怪的年代,那时东西失窃,也不知道去报警。只能忍气吞声,也许是法制观念淡薄,那几年,拳头硬就是老大,以至于一些地痞横行。我是多么的怀念那部收录机带给我的快乐啊,纯粹而简单的快乐。    90年代末,我攒够了钱在分水新华书店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收录机,跟大部分音乐爱好者一样。踏上了漫长的买磁带的道路,前前后后买了100多盒磁带(有些磁带,至今还在呢),兴趣爱好横跨古典与现代,既有高雅的小提琴和世界名曲,也有通俗的四大天王,像孟庭苇,潘美辰,姜育恒他们几个,能买到的专辑都是买齐了的。我家后面三兄弟家中的老二,跟我是截然不同的取向,他的两个大音响一到傍晚,就轰鸣着猛士和荷东舞曲。    时间眨眼到了00年代,那几年,我们村里的小学还在,我跟小学里几位老师交好。尤其是蔡老师,自此,受到他们的影响,我知道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知道了献给爱丽丝,也知道了海边的阿狄丽娜。我的音乐素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结婚时,买了一个大功放,配了两个大音响,还别说,影碟机光盘出来的音质是磁带无法比拟的。音响播《梦中的婚礼》这首钢琴曲时,乐句衔接时的声音时铮铮地,如同把银元放在嘴边吹出的声音。    事物的更新换代,总是快到我们连眨眼都来不及。09年时,我学会了上网。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电脑,记得买电脑时,还咨询了村里思想比较先进的姜先生。QQ音乐等音乐APP也应运而生,那些在耳边回响过的年代久远的音乐,都在网络中重生了。听音乐的还是同一个人,然而逝去的岁月再也回不来了。如《文王操》和《春江花月夜》这些曲子,如果没有网络的话,已经远远地离开我们千万里了。这仅仅是网络利好的一个侧面。先进的人更是借助网络,插上了翅膀,把文化和艺术和远播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的讯息。人都是朝前走的,但是偶尔回头看看那些往日落后的岁月,更是觉得如今生活之珍贵。   我喜欢放着音乐做事,《人是机器》说得没错。脑袋里还能随时蹦出一个个好句子。记载下来就凑出一个七绝或者《浣溪沙》这样的短章。包括我写字的时候,都是放着音乐的,音乐能拓展思维。带领人进入从未到达的感觉领域。除了传统经典著作《礼记》中对音乐有较大篇幅的记载与阐述。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有几章对音乐的描述。最经典的一句就是:“用体育锻炼体魄,用音乐锻炼灵魂”。当然,这些记录肯定不是无缘无故来的,是经过几千年人类生活积累下来的智慧,而得出珍贵的经验。当音乐响起时,我们才能轻松抵达生活的本质。#晚潮#
晚潮
短图文
3
2023-06-08
已刊发
#晚潮#  买书记 文/姚飞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所拥有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看书的时间也是断断续续,别看时间碎片化,把它们集中计算起来,每一天下来,也能看个150叶书呢。 起先,我都是问别人借书看,惜乎乡下有藏书的人屈指可数,算起来身边也仅有丁先生和金先生了(这两位我都有写过文了)。乡下爱读书的人少,所以也就没有图书馆了。乃至这两位老先生故去之后,我已无处可借书了。 于是乎,我就自己买书看了。最早的时候,我基本买齐了浙江文艺出版社银灰色书皮的世界名著。比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飘》之类,著名一点的,差不多都有。一共有个三四十本。这时开始,就都是别人问我借书看了。村里的阿雯,和胡同学他们都来问我借书看过。前者还我书的时候,书皮皱褶起来,有些书页还弄破了,我心疼得不行。我以为,别人都是跟我一样爱护书籍的,然而,别人终究是别人。 到了自己开始有目的性买书的时候,是加入了本地文学组织之后。读书和写作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这个大家都懂,毋庸赘言。男作家中,我比较喜欢余华先生,他的作品我基本买齐了。女作家中我喜欢严歌苓,她出了多少书我没有统计过,但是她写的书,凡三十二册,我有收藏。不可谓不是忠实粉丝耶。甚至于严歌苓的处女作《绿血》,已然是绝版,竟然也被我买到了,当然是花了大价钱,薄薄一册195元。如果用来买当代作家的书,也许可以买个三四套了。 书买的多了,国内几个出版社了然于胸矣。中华书局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所以,他们出版的书系就是《二十六史》,《全唐诗》,《全宋词》,《宋诗钞》,《词话丛编》这类古籍,均为竖排繁体本,适用于专业学者和传统文化研究者。为了适应初学者,中华书局还出版了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普及本,例如《汉书》,《后汉书》《聊斋志异》,这套书都是横排简体字,适应广大中小学生以及文学爱好者。中华书局书系颜色定位为淡绿色。 出版界还有一个大佬,那就是与中华书局并驾齐驱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一大套中国古典文化丛书而扬名天下,古代诗词集更是集大成者。例如《杜甫全集校注》,《李白全集校注》,《陆游全集校注》,这套书全集已出版有100多套,其他古代作者诗词集正在陆续整理和出版中。全集类,有《全唐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上海古籍出版主打书色系为深红色。 原江苏古籍出版社,现已更名为凤凰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代文化艺术书籍,他们也不遗余力,且略有小成。凤凰出版社以子海精华编书系而著名,这套书原汁原味,甚至保留了古籍中的一些异体字。他们薄薄一册书,定价都是100多元。因为心爱之,这套书我买了20多册。例如《五种遗规》,《文中子说》,《太玄阐秘》,和《汉学商兑》。这套书主打色系为淡蓝色。 近年以来,浙江古籍出版社,亦动作频频,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大部头好书。整理出版的浙江文丛更是彪炳当代,传世亦未尝不可。例如《袁枚全集新编》,《俞樾全集》,《马一浮全集》,书都是好书,相当厚重,书价动辄上千,乃至四五千元。虽然浙江古籍出版社的书我都很喜欢。奈何囊中羞涩,只能买一些单册的好书,例如《朱彝尊词集》,《严可均集》,《宋史翼》。浙江古籍出版基本都是竖排繁体,书籍质量上乘,是为专业学者和研究者而生。他们的主打书色系为深绿色和淡灰色为主。 出版界的资深者不能不提商务印书馆的,说到商务印书馆就不能不提他们出版的西方哲学名著。例如,《西方哲学史》,《美学史》,《理想国》,《人性论》,《物性论》,《艺术的起源》等等。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独特之风格和特色。而商务印书馆在译注西方哲学类书籍可谓集大成者矣。商务印书馆还是国内工具书的主要出版者,例如学生人手一册的《新华字典》,就是来自商务印书馆。严谨是商务印书馆的代名词。商务印书馆主打书色系为,深黄色和白色。 其余的例如崇文书局,岳麓书社之类的书。相对来说我就要相对买得少了。去年以来,认识了山东的王大哥。他有一个电子书群,近两年间,更是加入了国内各大电子书群,得益于方便快捷的微信群。下载保存喜欢的好书更是已逾10万册。我笑曰:差不多的书基本都有存了。电子书我读得不多,一般都是在需要查找书籍章节内容才看一下电子书。一则方便复制,二则手机随时就在手边便捷。随后,我自己也建了一个电子书群,一个为了自己转存电子书籍方便,另一个也为了好友找书方便。群里都是真正爱书和读书人,不亦乐乎。
晚潮
短图文
4
2023-06-02
已刊发
#晚潮#养狗记 文/姚飞 回首想来,我家已经10多年未养狗矣。 前前后后,我家养过五六次狗。记得最早是我十七八岁那会,我家小叔叔养蜂回来就住在我家老房子里,也是奇怪了。那时那么小的房子且能住得下,现在房子这么大,也是塞得满满的,若要究真起来,大部分东西可能都是无用的。我小叔叔每年回来之前都要去内蒙去转一圈,至于有没有花蜜可采似乎也是不太重要。因为我小婶婶是内蒙人呀,不管顺不顺路,都要回一下娘家再回江南。内蒙的犬种较多,我见识过得就有多种。有一年,小叔叔带回两只狗(养蜂人出门在外都是要养狗,为了则安全起见,也是为了防盗),那只大狗名唤作花花,花纹酷似奶牛般丝滑。但是花花脾气可不小,在它进食的时候,熟悉的人也不能靠近它。不然它嘴里就呼呼作声,意思是你别靠近我,不然让你好看。那时我家旁边有一棵桂花树,花花就吊在桂花树上,住我家后面的邻居每每经过我家门口去对面坑里有事,都要被花花吓得不轻。终于有一次出事了,姜先生像往常一样从坑里回来经过我家门前回后面家里。此时,花花在伏在桂花树下休息。姜先生没有注意,经过区域进入了花花活动范围的半径内,花花呼啦一下串出来把姜先生咬了一口。这七八十斤身躯的狗,没点身手的人遇见怕是只有被咬的份。 农村里,尤其是单门独院的人家。都是喜欢养只狗看家护院的。对于不养狗的人或者说不喜欢养狗的人来说,养狗的人都是属于狠心之人,因为养狗很多都是要咬人的呢。对于养狗的人来说,可以适时地保护自己利益。在这几十年中,我也曾切换于这两种人之间。看家时是需要和喜欢有狗,去别人家里又是特别讨厌狗。小叔叔出去养蜂前,就留下了一只稍微小一点的狗给我,他们都唤它叫小内蒙。于是乎,我家延续了这个名字,也都这么叫它。我去山上砍柴也会带着它一起去,说是砍柴,其实我也很少砍柴,基本就是锯两棵松树就回家了。小内蒙在我左右东嗅嗅西嗅嗅,我疑心它是不是发现了什么野物。但是终究什么也没被它抓到过。那时村里还未通自来水,我换了一件我妈打的红色毛衣出门。也许是我突然换了一件衣服,也许是红色太刺眼了。小内蒙吊在我家老房子的后窗塞子上,我经过时,小内蒙扭头对着我的小腿上就是一口,我一惊吓,水桶担也被我甩得老远。掀开裤子看时,幸未咬破出血,然而已是淤青之牙印。小内蒙似乎也是受惊吓了,没料到咬的是自己的主人。一般来说,咬了人的狗,都是要及时处理的。父母亲就联系了邻村的打(杀)狗人,据说狗都是认得打狗人的。可能他们身上有一股味道,来自死亡的味道。那天小内蒙见到打狗人进了我家院子,就卷缩起身体,不住地低声呜咽。那个打狗人走了过来,抡起棒子,对着小内蒙的鼻子就是梆梆两下。注意,杀狗是不用刀的,也吃不消用刀,怕被反噬。 就这样,又过了很多年。好像是将近年关了,我妈早上起来,看见一条白色的微型犬躺在我家门前走廊上。农村里,有狗来富的说法。狗上门是吉祥的预兆,我妈就给它了一点吃的。接下来几天,都是如此。没准备养狗的我们,就又养起了狗。我们接纳了它,然而,小白(我们随意就叫了它做小白),终究改变不了流浪的本性。有时出去两三天也不回家,在我们以为它不会回来时,它却又回来了。这样反反复复几次,我们感觉感情被玩弄了。于是乎,就买来了一条狗链,把小白拴了起来。就这样,小白在我家才安生了一段时间。时间又过了三四个月,我们觉得,这下小白总要被我们养熟了,就解开了狗链。几天也相安无事,彼时,小白已经有了身子。某个早晨,我妈起来在院子里没有看见小白,就大声地唤了几声,看来它又出去玩了。我们以为到了晚上总要回来的,到了晚上也没有回来,然后就是再也没有回来。 经过小白事件以后,很多年我们就没有养狗了。然而人都是健忘的,直到12年前,我都忘记是在那里抓来一只小黑狗。这次完全记住了小白的教训,小黑到我家以后,一直都是拴着狗链的。狗小的时候,大约也跟人小的时候一样的,智慧未开。有一些幼稚的行为,比如玩一些不该是它玩的东西。小黑皮毛黑亮紧致,犹如缎子一般。又是一个毫无预兆的早晨,那几天我的小店刚刚从信用社门口搬到现在的位置(其实就是信用社对面),父母亲因为什么事情也是一大早就去了分水。妻子么照常去上班,儿子么去了学校上学,那时女儿尚未来到我家。我看小黑一狗在家颇为冷清,就解开狗链,把它带到店里去。你还别说,住在马路边的狗还懂得过马路。小黑从未出来过,第一次过马路,我刚过了马路,回头看时,呯地一声,小黑被一辆白色的轿车撞得飞起来四五米远,我赶紧奔过去。小轿车一脚油门早就十里十里去了。我心疼地眼泪都要出来了。也不敢过去捡小黑,这时,吴家的吴大哥也在,他跟我说,你不要了吗?那我捡去吃了。我点头答应了。马路上有个老人说,家里有猫狗鸡鸭死了,不一定都是坏事,也有可能是给家里人替灾替难去的。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才舒坦一些。 小黑之后,直到现在,我家再也没有养过狗。去年,在抖音里,刷到桐庐一个文友家里,她的婆婆家里养了10多条狗。我看到当时就惊呆了。养这么多的狗,已经不是简单用来看家护院了吧,就算用来狩猎狗熊豹子也是足够了的。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养狗了,完全已经上升到纯粹的爱好的境界了。城里人养狗境界更高了,都是把狗叫做儿子或者女儿的。也许孩子大了走远了,老人养条狗也无可厚非。虽然说,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我觉得狗,终究是狗,再通人心,毕竟还是狗。人还是得好好跟人相处,毕竟人性是相通的,虽然,人与人相差太大。
晚潮
短图文
12
2023-05-24
00:31
小视频
3
2023-05-02
00:43
小视频
3
2023-04-20
00:11
小视频
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