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tmnews
LV.12
+关注
5 作品
报料
327 动态
2024-05-17
已刊发
格桑花开在杭州 杨晓杰 杭州,这座自古便以西湖美景和深厚文化底蕴闻名的城市,近日迎来了一场别样的文化盛宴。甘孜州文旅局局长刘洪先生,带着高原的祝福与期望,将甘孜的神秘面纱轻轻掀开,展现给了这座城市的居民和游客。而他手中那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更是成为了连接甘孜与杭州的文化纽带。 格桑花,藏语意为“好时光”,在藏族文化中,它不仅是美丽的象征,更是吉祥、幸福和美好的化身。当刘洪局长在杭州的街头巷尾,将一朵朵格桑花递到游客手中时,那不仅仅是一种友好的问候,更是对甘孜旅游文化的深情展示。格桑花的芬芳,伴随着刘洪局长的笑容,在杭州的空气中弥漫开来,仿佛将整个城市都染上了高原的清新与纯净。 西湖边,刘洪局长亲手制作非遗漆扇,扇面上“甘浙好甜”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这一刻,格桑花与非遗漆扇相遇,甘孜与杭州的文化在此交融。格桑花的美丽与漆扇的精致相得益彰,共同诉说着两地人民的深厚友谊和美好未来。 格桑花,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古诗有云:“格桑花绽雪山顶,纯洁芬芳映日红。”它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与纯洁,也常被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今,这朵高原之花跨越千山万水,在杭州这片繁华之地绽放,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更为人们带来了一份来自远方的祝福。 刘洪局长的此次杭州之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游推广活动,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他将甘孜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带到了杭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片高原土地的神秘与美丽。同时,他也将杭州的文化理念和丰富资源带回了甘孜,为甘孜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格桑花开在杭州,不仅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更是一次文化的盛会。它让人们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与魅力。在格桑花的芬芳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甘孜与杭州的未来,那是一种充满希望与美好的未来。格桑花也开在了每一个游客和市民的心中。它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特色。 刘洪局长以文化为媒,将甘孜的旅游资源展现给了杭州人民。他的举动不仅提升了甘孜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甘孜与杭州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甘孜与杭州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共同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文化篇章。 我想,今后每当提起杭州,人们不仅会想到西湖的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会想到那朵盛开在杭城的格桑花。它已经成为了杭州与甘孜之间友谊的象征,也成为了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见证。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期待着格桑花在更多的地方绽放,让文化的芬芳洒满人间。
晚潮
短图文
8
2024-02-23
明日是十五元宵节,月圆向吉,花开向喜;一岁一礼,一寸欢喜。万家灯火时,团圆共欢日,愿家人在旁。
00:30
晚潮
小视频
324
2024-02-08
春华秋实、夏茂冬藏。 踏遍千山万水, 途径四季更替, 新的一年在时光中 款款而来。 #年味#
晚潮
短图文
5
2024-02-02
已刊发
#晚潮#宋朝时的春节 杨晓杰 宋朝时期,经济繁荣,相较于隋唐和元朝,宋朝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更加丰富多彩,这使得宋朝成为历史上老百姓幸福指数较高的朝代。如今,我们在春节期间遵循的许多传统习俗,其实源自宋朝,这进一步证明了宋朝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之深。 在宋朝,人们过的是元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提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直到民国时期,我国才开始采用阳历纪年,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随着时序进入腊月,宋朝的年味越来越浓。家家户户开始筹备年货,街市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时蔬)、勃荷(薄荷)、胡桃(核桃)、泽州饧(饴糖)。”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年货,可见当时的年货市场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而宋朝春节又有哪些年俗呢?根据宋朝孙惟信所写《水龙吟·除夕》“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故此,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春节的年俗: (1)挂桃符 宋朝挂桃符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人们会在两块木板上画上两个辟邪的神仙,然后挂在门口,用来镇住邪秽之物。而为什么用桃木画符,这源于古代时候人们认为桃有辟邪的作用,先秦时代桃茆(1论)即桃木柄笤帚,具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宋朝时期王安石的《除日》诗中记录了宋朝时人们在除夕之夜更换桃符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外,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更是对桃符的制作方法和用途进行了详细记载:“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由此可见,宋朝挂桃符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不仅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后人常以“桃符”借指“门神”,“挥春”。根据袁褧《枫窗小记》的记载,在靖康以前,门神形象多为武士装扮,戴虎头盔,王公贵族之门还会用浑金来装饰。然而,到了北宋末期,门神的形象发生了变化。钟馗的门神职位被秦琼、尉迟敬德画像所取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门神的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版本。如今,每家每户依然会在门口张贴门神,寓意着驱邪避凶、守护家宅平安。 (2)清洁神龛、厨灶 在宋朝,灶台上的神龛是供奉灶王爷的神位。每逢新春之际,百姓们会进行擦洗神龛的习俗,以示对灶王爷和祖宗的尊敬。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腊月二十三或是二十四便是送灶神上天,这一天按我的家乡的习俗(浙江嘉兴)会烧南瓜糯米饭,并且在神龛的香炉上三炷香。而腊月二十四或是二十五则是除尘布新。除尘布新的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打扫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寓意着去除旧的不好的事物,为新的一年开启新的篇章。这种习俗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还寄托了他们对家人的祝福和祈愿家人平安顺遂的愿望。 (3)祭拜祖先 在宋朝祭祖的仪式中,两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摆春盘”和“斗柑橘”。摆春盘是将新鲜蔬菜摆放于盘中,并插上顶着纸花的线香,以此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而斗柑橘则是将柑橘垒成一个小金字塔,寓意着吉祥如意,希望祖先神灵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个祭祖的习俗至今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汉族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在除夕,人们会进行祭祖活动,不仅仅源于古代祭祖的传承,也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表达对祖宗先辈的孝敬和怀念之情。同时,人们也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让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而曾经的摆春盘在我的家乡(浙江嘉兴)演变为“馈春盘”习俗,比如我们时常会放一些糕点,特别是自己家亲自炸的春卷。 (4)爆竹驱傩 爆竹驱傩说的是两个事情,一为放爆竹,二为驱傩。说到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在《水浒传》中,我们得以窥见宋朝春节的热闹场景。书中甚至描述了一位放炮高手——凌振,他的技艺可谓出神入化,呼延灼赞誉他“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这足以说明宋朝的爆竹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在宋朝的除夕之夜,爆竹声此起彼伏,通宵不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之内,高墙深院,爆竹声响彻云霄,连宫外的大街小巷都能清晰地听到这热闹的声响。据说,宋朝的爆竹品种繁多,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等各式各样。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正是凌振火炮的原型。 而驱傩,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仪式,源于东周时期,其目的是为了驱逐疫鬼,保佑人们的健康平安。在仪式中,人们会进行特殊的装扮和化妆,手持面具和法器,跳着特别的舞蹈,以此将疫鬼逐出村庄在《东京梦华录》中有所记载:“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当时的人们通过夸张的妆容和吓人的装扮来达到驱逐疫鬼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驱傩仪式现在几乎已经很难再见到,尽管如此,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5)食消夜果 在南宋时期,“消夜果”一词被首次提及,并在诗人的诗词作品中频频出现。例如,薛泳在《青玉案·守岁》中写道:“一盘消夜江南果。吃果看书只清坐。罪过梅花料理我。一年心事,半生牢落,尽向今宵过。”再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当时的消夜果儿包括各种精美的时令水果、蜜饯、糖煎食品以及市面上的各种小食,如十般糖、细沙团子、枣儿糕等。其实,在很多历史的绘画作品中都有画下宋朝时期食消夜果的场景,比如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以及南宋时期的一幅《十八学士春宴图》。如今我们依然保留了这个传统,比如过年吃各种蜜饯、糖果、枣子、冬瓜糖,都是由这一习俗改变而来。 (6)守岁 宋仁宗嘉八年的春节,苏东坡在陕西当地方官,不能回乡与父亲团聚,为抒思乡之情,曾经写诗三首,分别为《馈岁》、《别岁》与《守岁》。诗前有一段小序:“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按照苏东坡的意思,宋朝过年有馈岁、别岁、守岁之风。所谓馈岁,是亲邻之间互送年礼;所谓别岁,指亲朋好友互请赴宴;所谓守岁,指的是除夕一夜不睡。就宋朝大部分地区而言,除夕守岁的规矩都是小孩值夜而大人休息。《东京梦华录》对于“守岁”有这样的记载:“是夜禁中宝珠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故此,在宋朝一直流传着一条民谚:“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因此,孩子们往往通宵达旦不睡,为娘守岁。 在春节期间,宋朝人还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赏花灯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民间艺术和文化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瑞之气。此外,他们还会举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文化活动,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朝人还会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和各种美食,如饺子、年糕、糖果等等,寓意着团圆、吉祥、幸福。 总的来说,宋朝人的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祥瑞和文化气息的节日。通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美食,人们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幸福。同时,这些活动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晚潮
短图文
231
2024-01-30
已刊发
#晚潮#龙年说龙 杨晓杰(海宁市作协会员)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一直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承载着百姓的信仰与期望,是一种超越凡尘的存在。它高居九天之上,遨游四海之间,不可捉摸。诗人杜甫曾写下“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的诗句,将龙与风云、日月并列,凸显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龙的形象通常被描绘得壮丽威武,其形态多种多样。有的龙长着鳞片,有的生有翅膀,有的则与蛇相结合。在《易经》、《山海经》、《搜神记》、《三国演义》等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龙的记载。有些是关于龙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与故事展现了龙的神奇力量。有些则是通过龙的不同形态来讲述的人生的不同阶段,赋予了龙更深的象征意义。 关于龙的最早文献来源见于《易经》,龙是一种文化和信仰的载体,更是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有着不同的寓意,象征着人生无穷的可能性。《周易》乾卦辞中记载着六种形态的龙:“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龙行夕惕;九四,龙跃在渊;九五,龙飞在天;九六,亢龙有悔”。潜龙意味着要学会韬光养晦;见龙则是出潜离隐之象,要学会抓住机遇;惕龙阶段寓意着要保持警惕,兢兢业业,同时谨慎言行;跃龙阶段则提醒我们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飞龙阶段象征着达到最高境界,成为贤能之人;最后,亢龙阶段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在适当的时候急流勇退。 《山海经》中也有许多关于龙的记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龙相似的异兽,虽然不是龙,但具有龙的特征,如鸟身龙首神、人身龙首神、马身龙首神等。另一类则是真正的龙或龙族。在《山海经》中,真正被记载的龙只有四条,分别是烛龙、应龙、夔龙和蛟龙。其中,烛龙和应龙最为著名。烛龙拥有巨大的神通,能够操控四季变换和日月交替,正所谓“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其能力几乎可与盘古大仙相媲美。而应龙则擅长控水,曾协助黄帝,并在逐鹿之战中大显身手,擒杀了蚩尤和他的盟友夸父。 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章回中,也有关于龙的描述: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指天为题,以龙的变化、升隐来暗指英雄的行为,展现了其深邃的智慧和对英雄的理解。 龙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但其核心的精神内涵却始终如一。它是智慧的化身,是力量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论是秦始皇的兵马俑,还是唐太宗的昭陵六骏,都刻有龙的图案,寓意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国家的繁荣昌盛。 中华上下五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让龙的传奇继续在我们心中流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晚潮
短图文
11
- 我是有底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