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LV.24
潮客_wzjzbw
小潮号:2194004067
929
关注
351
粉丝
426
获赞
新闻从业35年,出版专著10部
男生
义乌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天蝎座
IP属地:浙江金华
+
关注
136
作品
报料
339
动态
2025-07-20
传承陈亮精神 义乌这家研究会换届后再启征程 “纪念陈亮,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实干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呼唤。”7月19日,义乌市陈亮文化研究会举行换届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被邀嘉宾,以及到会的160多名会员,聚集一堂,缅怀先贤陈亮,畅谈研究成果,展望传承方向。会上,还举办了别具一格的学术讲座。 义乌是陈亮的第二故乡,是他事功思想的重要实践地。作为南宋状元、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史学理论家和军事学家,陈亮虽是永康人,但也是义乌的女婿,与“乌伤四子”(喻良能、何恪、喻良弼、陈炳)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其所倡导的“义利并举、农商并重”的学术主张,既强调道义担当,又注重经世致用,与义乌“义字当头、义利并举”的城市品格一脉相承。 据了解,以“研究传承陈亮思想文化和精神”为己任的义乌市陈亮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4年4月。10余年来,特别是自第二届理事会起,在推动文化交流、开展访踪寻迹、搭建文化展陈和传承陈亮精神等多方面取得成绩。尤为2023年11月,为纪念陈亮诞辰880周年,研究会主办了陈亮思想与义乌的渊源学术研讨会,针对性地探讨了陈亮文化研究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方向和谋划未来的建设趋向。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以文铸魂,进一步擦亮了陈亮文化这张“金名片”。 永康市是陈亮的故乡。当日,该市陈亮研究会也应邀赴会,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敏发表《永康义乌共携手 陈亮精神永传扬》致辞。他认为,永康与义乌,山水相连、文脉相通,同为陈亮先生思想的重要发源与传承之地。两地研究会,更是志同道合、使命共担的挚友与战友。两地期盼共筑“资源共享”之桥,让学术宝库互联互通;共拓“活动共办”之路,让品牌效应叠加倍增;共探“学术共研”之径,让思想火花交相辉映。让两地的“六义”文化更加充实厚重,让“义利双行”成为义乌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义乌市政协副主席王迎代表政协向研究会顺利换届表示祝贺。她说,近年来,浙江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陈亮作为宋朝名人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其思想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南宋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她同时希望,新一届理事会要赓续“六义”文脉,深入挖掘陈亮文化的思想精髓及时代价值,加强其哲学思想、文学成就和爱国精神的研究,使之与义乌“六义”文化相融合;服务文旅融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探索“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新模式,将陈亮文化研究与义乌商贸文化、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等有机结合;扩大文化影响,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要学习永康市陈亮研究会的先进经验,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出版专著、开展公益讲座等形式,提升陈亮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会议期间,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瑶丹以《实事实功传八婺 经世致用照古今》为题,从陈亮爱国情怀、实践智慧和对后世影响三个维度,分享自己对陈亮“实事实功、经世致用”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的研究心得。浙江大学教授陈昆福则就陈亮的“救时行道”等思想,如何与《孙子兵法》继承创新话题,进行新视角的研讨。 新当选的第三届理事会会长陈瑞富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以“传承陈亮精神、弘扬浙学文化、服务义乌发展”为目标,重点围绕“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社会服务”三大方向开展工作,与时俱进,努力让陈亮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文/王曙光 摄影/陈焕 吴优赛 郑小平)
+6
短图文
2025-06-26
“肉饼西施”国际争霸 东河肉饼再传佳音 “‘肉饼西施’张爱珍参加第四届国际肉饼争霸赛获奖,一家三口返回义乌了!”6月25日这一消息在东河肉饼的故里迅速传开,也在城西街道东河村(现分为五一、六一、七一村)工商街引起反响。 6月15日至20日,第四届国际肉饼争霸赛暨2025世界风味名厨邀请赛,在河北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28个国家的世界名厨、30个国内饼类技艺传承人汇聚一堂。由义乌市非遗办选送的东河肉饼,与国内外各60个特色肉饼和国内外风味小吃项目同台竞技,荣获了“最佳特色奖”。 昨天上午,张爱珍喜滋滋地告诉我们,参加这一赛事既觉得荣幸,又感到高兴。这要比七年前应邀在美国开展中国传统特色文化展示交流活动,以及荣膺“浙江省重点名店”“义乌小吃名店”“义乌十碗体验店”等品牌店称号,央视等频道多次采访宣传推介,更有着寻常不同的意义。在她看来,若把东河肉饼“拉”进过美国“总统餐厅”,推向世界大舞台。那这次参赛的更大意义,在于金华和浙江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东河肉饼登上了国际赛事舞台,其制作技艺首次在国际饼类赛事中崭露头角。 “我们这次去参加比赛,花了很大的精力,也非常用心。”张爱珍兴奋地说,她和先生、儿子把东河肉饼做成了五彩缤纷的模样。五彩饼用蔬菜水果榨汁后,又给它做成了花,插在花瓶上。六天的比赛中,观众评分给予都是满分,成为了当地的摄影达人、电视媒体聚焦点,很受观众的喜爱。唯一没有满分就是营业额,因为是现场纯手工制作的。尽管如此,众多市民还纷纷驻足围观点赞。 张爱珍是第六批金华市非遗“义乌东河肉饼制作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也是东河肉饼制作标准开发组专家,二级技师职称。她从小跟着母亲做肉饼生意,许多客户称她为“肉饼西施”,她也曾获的金华市首届名小吃大奖赛铜奖、金华特色小吃(点心)奖、义乌传统美食大赛特金奖、城西街道东河肉饼技艺大赛第一名、一等奖等奖牌。她做的东河肉饼薄如蝉翼,吃起来松脆鲜香,油而不腻,顾客每每赞不绝口。当我们聊起这一话题时,她很多时候总是笑而不语。 据了解,第四届国际肉饼争霸赛暨2025世界风味名厨邀请赛,浙江省参赛的有义乌东河肉饼、永嘉麦饼、缙云烧饼等三种饼类美食,选手均为做饼领域声望颇高的传承人。张爱珍认为,东河肉饼以“制作考究、味美色佳”声名远扬,品质方面还要不断创新。譬如:口味上,要从肥肉为主,到肥瘦搭配的五花肉,现在逐步增加牛肉、羊肉、香菇、青菜等多个馅的品种;色彩上,要将红萝卜、火龙果、南瓜、青菜、香芹等瓜果蔬菜榨成汁,从单一白色增加了粉色、玫瑰色、黄色、青色;保鲜上,创新真空包装,夏日常温下放一周,吃的时候只有热一下,同样可保持新鲜的口感。 义乌市非遗办主任童巧珍介绍说,本次赛事上,张爱珍不负众望,取得不俗成绩,可喜可贺。但据我们了解,义乌东河肉饼制作高手众多,市级非遗项目后继有人。特别是传统美食走向市场后,这一传统手工艺技能还亟待进一步提高,以继续推进非遗的保护和发展。 (文/王曙光 摄影/王军生)
+6
短图文
2
2025-06-25
现场/ 义乌缸窑村来了一批艺术名家 昨天和前天,来到义乌义亭镇缸窑村游玩的市民会发现,这个中国传统村落显得格外热闹。原来,浙江省一批艺术名家到此采风和创作,吸引了不少人。 在“俞见陶舍”工作室,只见义乌籍的浙江省书画名家金心明,正领衔章耀、陈经、余久一、章旭等六七位艺术家,在认真地画瓷刻砂,陶瓷画面有山水、花鸟、书法各类艺术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作为一个客居他乡的义乌人,为家乡有这样的一种艺术氛围而高兴。”据金心明介绍,近些年来,各地书画家参与画瓷刻砂的艺术活动比较多,特别是景德镇和宜兴,已成艺术之都。这次活动,是义乌缸窑“俞见陶舍”和西湖画会艺术家之间的一次深入合作,更是艺术灵感的碰撞。 缸窑,是义乌村居的一张靓丽名片,其村落的文化含量和历史底蕴,堪称丰赡深厚。不少艺术家于今年4月曾邀约来义乌参加“何以义乌” ——中国画名家创作邀请展,还游观了双林古寺、骆宾王公园、宗忠简公祠、佛堂老街等处,写生创作,佳作连连。时过两个月,金心明、章耀、陈经再次踏上义乌这片土地,感触颇深。他们认为,两天的画瓷活动,通过演示、讲解,与同好者交流切磋,一方面是艺术的普及和传播,另一方面也是起到提高各自的艺术认知。 义乌确实是片神奇的土地,艺术名家们笔下的作品,工艺有釉上彩,釉下五彩,陶器上刻字,镇尺上书画刻字,精彩纷呈。不少游客看到后赞不绝口,有的孩子由家长陪同前来观看,则更兴致勃勃。 “俞见陶舍”主人俞永民告诉我们,他在缸窑从事陶艺行业已有七八个年头,目睹缸窑这个厚重窗口发生的巨变 ,也看到陶艺世界将来的灿烂前景。“我在自己这地方能有这样的条件来创作,而且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书画爱好者或艺术家来这边做一些体验。” 我们的生活品味在提升,由此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艺术作品被更广大的人群所接受。喝茶、赏画、插花、听琴、焚香、摆设等等这些充满着文艺气息的事物,已然成为我们的日常所需。艺术家们也表示,“俞见陶舍”这个小小的空间,可预见将会打开更多更广的艺术交流,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以艺术为名,提升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艺术气质。 文/王曙光 摄影/吴优赛
+6
童画派
短图文
2
2025-06-16
已刊发
王坪古道的人文内核
晚潮
长文章
4
2025-06-10
现场/“河神”故里迎盛事 教授级人才喜受聘 清代治河先贤、被誉为“河神”的朱之锡,其忠义和孝义,与义乌县名相沿相袭,是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昨天(6月10日)下午,他的故里——义乌市义亭镇陇头朱村,迎来了一批教授级别的人才。他们再次拜读朱之锡文集,观看“一代河神”婺剧片和义乌道情,相互交流感受朱之锡的思想和精神,深深缅怀这位“鞠躬尽瘁治三河”的一代名臣,同时还接受了义乌市朱之锡文化研究会第三次颁发的受聘书。 “这些教授级别的人才,也是受邀参加第二届“梅麓治水”河神文化研讨会的嘉宾。接着,专家们将对梅麓文化精神和朱之锡文化的时代价值等诸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朱之锡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陇头朱村位于义乌江畔北侧,系第五批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它承载着八百余载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是海内外朱氏宗亲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自南宋始祖珍华公造基于此,历经宋、元、明、清直至如今,这片土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梅陇朱氏宗谱》记载,明清两代,该村就走出了4 位进士、19 位举人、超百名秀才,尤以清初治水名臣、“泽被后世”之“河神”朱之锡,以及当代力学泰斗朱位秋为杰出代表。 应该说,朱之锡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世留下了一系列的精神财富。义乌市朱之锡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朱之锡文化,通过一系列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活动,让朱之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也为推动义乌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本次受聘仪式大会,旨在进一步充实研究会的人才队伍,汇聚更多热爱朱之锡文化、致力于文化传承与研究的有识之士,携手共进,为朱之锡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开启新的征程。 当日下午,被受聘的有义乌市朱之锡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浙江大学荣休教授朱位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朱海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原经济与财务司司长、总经济师朱卫东,水利部水文化专家库成员、山东省水利厅史志编辑室主任、编审朱汉明,以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朱海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朱晓红等。受聘者有14人,包括名誉会长、荣誉会长和学术研究员。他们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朱之锡文化的满腔热忱,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义乌市朱之锡文化研究会会长、陇头朱村党委书记朱根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义乌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朱之锡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朱位松宣布了本次受聘人员名单,并期待受聘人员的加入,为研究会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推动朱之锡文化研究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朱海风代表本届特聘学术研究员发了言,表示要秉持对朱之锡文化的敬畏与热爱,积极投身于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特长,为朱之锡文化的研究、传承与推广贡献力量。 文/王曙光 朱秀峰 摄影/郑循福 王军生 吴优赛 郑小平
+3
短图文
2
2025-05-03
千年古刹万寿寺 王曙光 陈根荣 义乌上溪镇以水得名,山川形胜,古建筑、古村落景观以及自然生态景观十分丰富,有座距今1180多年的古刹——万寿寺远近闻名。前些天,好奇地前往探访,以撩开神秘的面纱。 从黄山村的村西、凰溪景区边上起步。不经意间发现,离此地不远,一个个四方的磉盘(义乌话叫造盘)被散落着。“难道这里以前曾有过古建筑?”疑虑间,往上走,是一条羊肠小道,高低参差,春草青青,略显荒芜和苍凉。 继续前行,群山连绵,小路蜿蜒曲折,偶有高低田埂,约20分钟,便到了一间用泥墙及石块垒成的房屋。屋内存有少许破旧家什,屋前有片宽敞的坪地,地形如同一把有左右扶手的“金交椅”。眺望四周,房屋被群山包围,翠竹成林。凰溪景区负责人老陈告诉我们,这里前些年有黄山村一对看山的兄弟居住着,后搬迁离开。 老陈还说,万寿寺原址就在离此地不远的位置,密林中有一口池塘,四周长满杂乱的春草。前些年有多拨人探寻过,如今因路面被树木掩没,踪迹全无。 此时,文友即用航拍“搜索”,池塘的镜头并未出现,其它也无具象。但资料载:这口池塘约有二三百平方米,是当年万寿寺院僧人的饮用水源。这里旧时曾古刹巍峨,香火鼎盛,僧侣愈百。大山深处,碧水之旁,僧人们修研佛法,普度众生,更显这座千年古刹的瑰丽和神秘。至于大山尖峭壁上有个洞,洞中曾经塑有18尊罗汉之说,就有待后人考证了。 史料记载:万寿寺始建于唐大和七年(833),咸通年间赐“万寿院”匾额,后改为万寿教寺,并被明崇祯十三年(1640)由义乌知县熊人霖主持纂修的《义乌县志》收录进义乌古迹条目。但相传,这座古刹的影踪隐藏于上溪镇黄山村西3公里处的大山尖附近,已在180多年前的清咸丰年间被焚毁,原因是,当年,义乌十五都杨村的杨国泰不满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与上溪吴店人吴乐君共谋举旗造反,却被清政府围歼剿灭。后杨国泰携妻逃至大山尖,被万寿寺长老藏匿于寺院内,之后被人告发,该寺也由此背上罪名被清军放火焚毁。杨国泰壮烈就义。 往事越千年。义乌上溪历史被古代人载入史料的屈指可数,然散见于旧志、传说中的还能不时显现,如现存最早的义乌县志——万历《义乌县志》就有记载。诸如,在明代,上溪属智者乡的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清代、民国各有其相关的旧置等等。纵观历史,上溪山因水而媚,土得水而沃,甲诸浙中。就寺庙古刹而言,古时便有万寿寺、上清寺(曾名“普济禅寺”、水碓村之东南)、龙德寺(毗邻周村)、麒麟岩寺(原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后圮败)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万寿寺自唐起在当地佛教界颇有一定影响与意义,最后却毁于清咸丰年间的兵火,香火熄灭。其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照样暮鼓晨钟,梵音袅袅,恐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黄山村有关。 黄山村坐西南朝东北,三面环山,村前有东溪、凰溪双溪交抱。黄山原名“凰山”,因“凰”与“黄”谐音,后来便被叫做“黄山”。黄山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黄山八面厅,其后面有一座山叫“鹅毛尖”(海拔840.7米、义乌十大高峰排名第八),它正是凰溪的发源地。 凰溪是义乌著名的三溪之一,三溪出过“杏林三贤”,其中之一便是凰(黄)溪之陈无咎。传载,以前黄山一带的童氏家族有18位子孙在朝里做官,因而在凰溪上修筑了18座小石桥,现在保存完好的有镇安桥、五石桥、文昌桥等。还有,黄山村的陈氏太公辞官归隐,有个“西瓜坪”的传说。它们与鼎盛一时的万寿寺一样,都演绎着一个久远的故事,如凰溪之水静静地流淌,浸润并述说着它的人文历史和岁月沧桑。 值得一提的是,黄山村是义乌的革命老区村,是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之一。该村现保存着黄山整风会议旧址,及黄山革命历史纪念亭(含墓)。 热切期待黄山村的古刹修复工程早日启动。
+6
短图文
2
2025-05-01
南京,南京 过往,一个地方待久了,或去过一地旅游,总要写篇随笔之类的散文,抒发一通情怀。诸如在河北当兵,写了《遥望河北》;赴吉林采访,挥就《行走在吉林》;游历黄山、淮河、天柱山后,便有了《安徽奇秀甲江南》;观景川藏公路、达维、丹巴、贡嘎山,方写就《永远的川藏线》。 4月中旬,接到义乌佛堂作家协会采风南京的盛邀,一念间便想起毛主席当年“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我的父辈渡江南下的轨迹闪现在眼前。父亲生前告诉过我,随军后,他离开故乡山东临沂,一路南下,跟党清匪反霸、投身土地改革,充实了南方干部队伍,巩固了已取得的胜利成果,这是新中国的特别记忆。浮想中禁不住问道:当年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记得长江和总统府吗?今天你们和你们的故乡还好吗? 南京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依钟山、临长江。对于它的初步认识,是在当兵期间。准确地说是因为很多的精彩名字记住了南京,诸如南京长江大桥、中山陵、梅园新村、雨花台等。尤为关于周恩来与南京的渊源,不得不提及梅园新村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印记。1980年年底部队退役途中,特意来到这里。瞻仰了总理塑像,抚摸着当年伟人们栽种的柏树、石榴树,老一辈革命家的步伐仿佛传来铿锵的回音。多年后,又踏足淮安周恩来故居。据说,总理1910年离开老淮安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从巷口追到巷尾,这些都是一个城市的风骨和韵味所在。 40年前的雨花台,亦是印在脑海中的时光流逝之痕迹。那时,仅有象征南京解放日的纪念碑以及烈士群雕、烈士陵园等区域,规模不算大。记得当时捡了几块色彩斑斓的雨花石,欣喜不已,回到家后将其好好作了珍藏。如今重返雨花台,目及之处,纪念馆、忠魂亭、雨花阁等均是后来建造的。在烈士群雕前,久久伫立,默默行着注目礼。沿着景区缓缓而上,“丁香”的故事渐行渐近,于无声处,留下了一缕温馨的久远任人遐想。对于南京的记忆,总是会被拉回至过去。 这些年,去南京的机会慢慢多了起来。南京博物院、秦淮河、玄武湖……南京博物院已被列为国内三大博物院,文物数量和质量仅次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参观中让义乌的藏友眼花缭乱。而夜晚的秦淮河与白日视觉俨然不同,夜景如诗如画,能切身感受千年文化的时空对话。这是一座城市深藏的记忆,一段绵延不绝的悠悠历史。 那晚,文友军生的南京战友,领着我们品尝了正宗的秦淮菜肴,夜游了秦淮,还特意光顾了乌衣巷。乌衣巷为“南京十佳老地名”之首,唐刘禹锡曾留下诗作《乌衣巷》。读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浏览两旁古朴的房屋,尽管现已被现代的商家租赁,但还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落尽的巷口,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记忆是文化之根。对于南京,印象深刻的还有历史大事件——南京大屠杀,80多年前发生的那一幕,时时撞击着我的心头。都说,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有一座老城和一条老街、老河。南京过往的人和事,不时会闪现我的历史隐藏的身影。这座城市,也会使多少人的乡愁无处安放。 (王曙光)
+6
短图文
2
2025-05-01
我在潮新闻发表的作品累积浏览量突破10万!
#我的潮新闻创作成绩单#
短图文
2025-04-23
行走/千年何店“二埠” 春日交相辉映 文/王曙光 摄影/郑小平 王建明 陈静 朱小燕 王军生 中国传统村落——义亭镇何店村,有着千年历史,人文蔚起。它地处义乌江畔,毗邻佛堂老码头和义亭枧畴马渚渡口,自宋起便以制陶闻名,此地旧有何店渡、石灰渡二埠,来往船只无数,如过江之鲫,商贾一度熙攘,赀货运往全国各地。 4月22日,春日明媚,来到村东的何店渡遗址寻访。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地面蜿蜒曲折,古宅厅堂随处可见,一旧窑在磨盘山的山坡倾斜之地,形同卧龙。据称该窑叫“龙窑”,建于上世纪60年代,长约94米,宽1.75米,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专烧制各类大小陶瓷制品,金华地区一带古时称婺州窑。它也是迄今全国现存最长的龙窑之一。“在这之前,类似这种‘龙窑’,村里曾有四五条之多,最早的一条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沧桑后相继倾圮。”匆匆赶来的村党委书记何晓告诉我们。 史载,从北宋到明清、民国时期,何店的制陶业就十分发达,充满着浓郁的商业文化传统。柯山何氏发迹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世代重商、亲商,靠从事制陶业、商贸业发家致富。当年村里有个建窑高手叫何愫贤(别名何东阳),二十世纪40至90年代,成为了建窑师傅中的佼佼者。将建窑技术传授给徒弟何伟德、何伟正后,师徒几人在义乌全县就建成20余座龙窑,建窑足迹遍布浙江省的金华、衢州、杭州、绍兴等地,邻省的上饶、景德镇等地都邀请他们前去建窑。 何店人开挖陶土、烧窑制陶,代为相传,源自村里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地形东低西高,有利于建窑;村边山上有繁茂的松树林,为制陶提供了丰富的薪材。关键之一,还有赖于义乌江便捷的水运,何店渡、石灰渡的作用功不可没;加之民国后兰江铁路通车,何店离义亭火车站仅有5公里,陆路交通也很方便。同时依靠一批制缸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因而产品供不应求。 在龙窑附近的何店陶器厂旧址,我们发现有配套用房尚好保存,一些陶器堆叠着,连同繁盛的记忆,有迹可循。据介绍,何店村的陶器制造工业鼎盛期为上世纪70年代前后,多时有九厂(九个车间),技术工人近百人,一年出过80余窑陶制品。品种之繁多,小到茶碗、筷筒、酒壶、茶壶,大至木陈缸、七斗缸、头缸、水缸,各种瓶、坛、罐,一应俱全。也有工艺精美的花钵、花鼓、花缸等。80年代,何店的工业陶远销至山东省、江西省的弋阳、景德镇等地,故此,何店陶器厂也被荣幸评为浙江省陶器行业的先进单位。 来到何店渡遗址,但见义乌江的江面开阔,晨雾蔼蔼,隔江相望的是佛堂和倍磊老码头,美景飘逸。佛堂是一个以在义乌江上舟楫水运为主的古商埠,民国初期沿江就有10多个码头,何店渡(码头)则位于义乌江北岸的柯山脚下,随陶器厂始建民国年间(《佛堂镇志》初稿载)。它系外销陶器的专用码头,生产的陶器销往义乌江下游的桐庐、富阳及绍兴、宁波等等地。 关于何店渡的历史,《品味义亭》和《何店村志》都有一定记载。前者载,“何店濒义乌江而居,江面辽阔,何氏先人名曰其‘云水’。江水流经何店,改为北向南流,其下游约1公里处即是马渚渡,加之自身有义乌江边的何店渡,水路和陆路交通优势更为便捷。这些都是发展制陶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王茂兴,从小跟随爷爷在义乌江上摆渡,成为“义乌江上撑渡人”。据他回忆,上世纪1925年,爷爷逃荒至何店,便在江边以摆渡为生,一干就干到近90岁才罢手,因友善、为人正直,被称“撑渡叔公”(从艄公演变而来的尊称)。直到去世前一年,才留恋离开融进自己无限感情的渡船。“那时,何店等地的制陶业鼎盛,产品销往各地。春夏两季,泊在何店渡和马渚渡等货待运的船每天各有十几艘,场景很是壮观。人们赶倍磊等地集市,去地里干活,过江也都得摆渡。外村人过渡每人只收几分钱,但爷爷碰到不凑手的,就不收人家钱,义务摆渡……”王茂兴说。 “石灰埠在江面哪个位置?”王茂兴手指左侧一角,“那便是,距离何店渡三四百米远。”原来,石灰埠是个主要运载石灰等货物的小码头,装运陶器厂的各种陶器,上溯义乌、东阳,下至金华、兰溪、建德、龙游、衢州。同时从金华、常山、江山等地运来的石灰,在此埠上岸,一部分为本村陶器厂制陶所用,一部分再辗转销往周边各村镇。最远的溪华、黄山村农民也来这里买石灰。 义乌江下通婺江、兰江、富春江、钱塘江,入东海。顺义乌江流水到金华,逆溯婺江支流武义江通达永康、缙云、丽水等地……何店渡在水上货物运输方面,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承载着一个重要地域的经济、人文发展史。但随着城乡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义乌来摆渡过江的人渐渐少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马渚渡成为义乌最后一批停渡的渡口。2002年以后,它与另一个“农渡”周墟渡被撤销,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何店渡临江而置,因水而繁盛,何店村一度成为义乌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成为浙中一带的陶器输出地,成为目前义乌村居古陶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可赞可叹。
+6
短图文
1
2025-04-07
百年沧桑九里江
晚潮
长文章
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