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可以刷新
tmnews
LV.18
+关注
4 作品
报料
225 动态
2023-10-26
#100个美好生活场景#与优秀科学家为伍的日常美好,看得见的科学精神与产品。图1与水声专家宫先仪院士讨论,图2与中国工程院院刊fitee青年通讯学者下午茶,图3带杭州亚组委导演团队考查机器人 ,图4科学家的书画或研发产品赠予(人工智能专家郑南宁院士,庄越挺教授、吴飞教授,光学专家刘旭教授,虚拟现实专家鲍虎军教授),图5浙大湖州研究院3D打印产品
短图文
34
2023-02-14
来听听最美的“谎言”..... 世界上最美的谎言,我觉得没有比得过文字情话的。而且,明明是“谎言”,却依旧能有让小心脏左冲右突狂跳的魔力。跟贫富、学历、外形,古今,真真地无关。可是,然而,似乎都是别人家的。 来看看著名的大师们(发觉好多浙江人哦)的SUPER情话,这些“诗人”“作家”“痴人”,因为爱情,可以肉麻到骨子里,也可以卑微到尘埃里——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惜、相守……听听那时他们的爱情悄悄话吧。 最学者的梁思成实诚地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永远人间四月天的林巧妙回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这一生琴瑟和鸣27载。 让湘西船女“翠翠”闻名的沈从文先生死命追十八岁青春学生妹张兆和时深情款款地说:“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抛了自尊,甘作“三三”的奴隶,连校长胡适都觉得是“顽固的爱”。而最终的婚姻只能发出一声温柔的叹息,张能懂他时已阴阳相隔多年!   那个痴情的大才子徐志摩对陆小曼“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无可名状的欢喜”,所以就有了无底线的爱和纵容——两地分居和纸醉金迷,唯一的理由就是“我再不能放松你,我的心肝,你是我的,你是我这一辈子唯一的成就,你是我的生命,我的诗;你完全是我的,一个个细胞都是我的”。爱情信札从1925年写到1931年的苦苦相思相爱,可叹上帝自私,自以为是地只给了他俩六年旖旎婚姻,而且聚少离多,从此小曼携爱孑然路漫漫。   感伤的“维特型”郁达夫对王映霞的爱好猛:“我从没有这样地爱过人,我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可以牺牲一切的,是如猛火电光,非烧尽社会,烧尽自身不可的。”而且还会祈求般“我若能得到王女士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只不过情多累美人,最终也是《沉沦》了,秦晋之好也只有12年。   在爱情面前经常摇摆的胡兰成穷追张爱玲时也是痴痴的:“梦醒来,我身在忘川,立在属于我的那块三生石旁,三生石上只有爱玲的名字,可是我看不到爱玲你在哪儿,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我,终将是要等着你的”,“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纵然才情横溢不同寻常的张爱玲心,亦被他的潇洒健谈优雅俘虏,她觉得执手无语也是欢喜,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可惜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期待只维持了短短几个月而已。   幽默开朗的梁实秋73岁时候遇到年轻的歌星皇后韩菁清:“凤凰引火自焚,然后有一个新生。我也是自己捡起柴木,煽动火焰,开始焚烧我自己,但愿我能把以往烧成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待他走后,韩夫人仍旧相信《天上人间,我们仍在互诉衷情》:“我此生没有白活,直到如今我仍沐浴于爱河中,因为他永在我的心底。” 才高八斗的钱钟书更是无比赏识杨绛“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这是赤裸裸的我的眼里只有你啊。 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爱谢烨时说“我画了你身边每一个人,但却没有画你,我觉得你亮的耀眼,使我的目光无法停留。”谁又能预料到诗人怎么最终变成“屠夫”呢?(顾因婚变砍死谢)   最真最纯的朱自清与陈竹影,虽说事经媒妁之言相识,但是却谱写了清风荷塘的爱之恋曲:“这个人的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的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出,整天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相信是个能镇静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挠乱啊!”唯有“竹影拂阶尘不起,清风穿池水无声”才能诚挚书写这样的伉俪情深。    寡言的之江才子弱书生朱生豪说自己一辈子(遗憾上苍无情,33岁就到了另外世界,留下了永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只做两件事:翻译莎剧和爱宋清如,在10年间追求宋清如温柔委屈地写了540封情书:“接到你的信,真快活,风和日暖,令人愿意永远活下去。世上一切算什么,只要有你。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山、看水、看船、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即便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对高孝贤写起缠绵绵的情书来竟也是火辣辣的狠,有谁还敢说包办婚姻没有爱吗?!“今天早晨起来拔了半天草,心里想到等你回来看着高兴。荷花也放了苞,大概也是要等你回来开,一切都为了你。”。 就算严肃认真的硬汉鲁迅在许广平面前也变得“没有原则了”“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特指许)够了”,心心相惜“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种甘苦两心知。” 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王小波对李银河《爱你就像爱生命》,且读一首吧:“我把我的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圣老杜铁骨铮铮,一生没有蓄妓,没有纳妾,一千四百多首诗句,甚至一句撩妹的都没有。可是,也从来没公开对唯一的老婆抒发专门写过一首情诗,没立过传,不过细品《客夜》《江村》《遣闷奉呈严工二十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寄题江外草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三首》《月夜》……里面藏着都是对“老妻”满满的的爱意和愧歉啊! 是不是觉得有点“甚是爱你 刹那永远”空气都变甜的味道?赶快回味追忆下你们的爱情语言吧!
晚潮
短图文
4
2022-09-23
一碗肉圆,藏了四十年 四十年前,年三十饭桌上的肉圆是怎么都抹不去的美味记忆。对那一双双巴望的眼睛而言,已经足足等了一年,非常想念,煎熬地想念。即便口水嘀嗒,也得乖乖忍住就是了,因为第二天开始,才是它的隆重登场。 这碗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肉圆,可以从年三十甚至一度可以端到正月十五。对我们这群娃娃而言,家里好不容易卖了一头猪,父母要尽可能的变现,年三十拥有一双雨鞋或一支钢笔或一件棉袄外套……那都是一件极其欢欣鼓舞甚至有点奢侈的事情。 那个年头,饭桌上的肉圆又是家庭待客必不可少的“门面”。所以从我们第一次照面这碗肉圆之后,就期待着入口的日子快快到来。只是,年三十晚上是万万不能吃的,年初一之后的几天内,也是万万不能吃的。三姑六婆的都会来拜年,这门面不得省。有时候也会在大家农家杂粮、米酒交错的客气声中半推半就中运到客人碗内,还会在“吃不下了”、“我不喜欢吃精肉”的客气声中被运回原位。妈妈总是很客气的说:“吃啊,我们还有很多,别客气”!实际上,不客气是不可能啦。吃饭时间躲在一旁的我们心里常常祈祷,请一定要客气啊,这样我们才有盼头呢。因了这客气,免不了筷子也常会在空中打架。打不过的,最后就客气地吃了肉圆。这样一来,妈妈也会为第二天的待客犯一点点小愁。当然,巧妇总是有办法生活的。烧几个卤蛋,放在肉圆的下面,这样,又有一碗满满的肉圆上桌待客啦。 蒸了一天又一天的小个头肉圆,越发的诱人,紧绷结实,碗底漾着香喷喷的油汤。 过了年初十,该来的客人基本都来了。没有客人的餐桌上,妈妈还是很会持家的,干脆将那碗肉圆藏起来。我们呢,依然期待着妈妈能快点“解禁”这碗肉圆。肉圆的命运与我们的口福息息相关。一直要忍到元宵,妈妈终于才会说:“今天可以吃了,大概没什么客人了”,我们欢呼!因为我们老家“拜年”风俗是以元宵为终止的。 不过,一人一个是不可能的,小孩子先吃也是不可能的。爸爸是家里的绝对权威,首先保证的是爸爸,剩下的会分配到我们碗内。我们姐妹一般都是两人分一个。而妈妈呢,会作出很满足的说:“我喜欢吃肥肉,你们吃吧”。那时,我每每信以为真。 大学开始后我一身晴朗地离开家乡已经快三十年了。现在回老家长兴也都是行色匆匆(其实也就个把小时车程而已),古来稀的妈妈总是保持着做肉圆的习惯,给我带回杭州储备着。 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往往终身都会想那一口。一碗肉圆藏着我童年的悲欢眷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童年里飘着,随风飘向那个叫老家却轻易不提乡愁的方向。
晚潮
短图文
4
2022-05-04
四十岁后,我才从日常中读懂了奔腾的母爱 □谌群芳 母亲的腰腿疼痛日复一日,母亲的病是经年久月的劳疾。1998年,因腰椎滑移已经做过椎体融合术。可是,她的疼痛一直也没停歇过,因为她从不停歇的日久劬劳。 生于1948年的母亲,家里兄弟姐妹6男3女,她排行老二,是最大的姐姐。外公觉得女孩子就是天生吃苦干活的,不允许读书,还要带弟弟们。所以所有的舅舅们都进了学堂,独独母亲不行,大字不识一个,但干活虎虎生风,持家雷厉风行。为此,在外公去世多年后,母亲与我们唠嗑中还掺杂着一丝遗憾“你外公太狠了!” 母亲19岁就成了一家之“主”。母亲经媒妁之言嫁给了我那服兵役6年当年才复员回家的父亲。第二年就有了大女儿,后来陆续有了第二个女儿,再有了第三个女儿,第四个女儿,一直到第五个女儿才算终止了期待。当然母亲从来没公开说过嫌弃女儿的话,尽管我们也懂她的小心思。从此,家里家外,母亲开始了一人支撑全家的局面。 所谓的家,是母亲当年准备嫁过来之前,外公们帮助一起改造的土屋,进出时门檐会撞头。后来又经历了五次大改造。 我的父亲,极少经历田野劳动和家务劳作,在部队识了一些字,一辈子从事农村稻谷加工的活计,跟机器打交道,早期移动式服务,从东村到西村,从南村到北村,运输工具是一艘小船。到后来有了一幢平房了,父亲承包了加工间——“机埠”,我上小学时候每天都要路过,喜欢进去看稻谷如何变成亮晶晶的大米,看小麦如何变成白花花的面粉,全然不顾轰隆隆粉尘漫舞。偶尔,父亲还会给我们2分钱,可以买一小包瓜子或14颗茴香豆或一块麦芽糖。 那时候最深的记忆就是,因为家务太多,农活太多,都是母亲操持,稍不如意,母亲就会用“笃栗子”上头,还不允许哭出来,至今还忘不了那种眼泪只能在眼眶打转不能掉下来的生疼。 有一年年初一打火堆,我把唯一的一条新裤子裤脚边烤焦了,立马领略了好几颗“笃栗子”。其实我对那个年代极其艰难的物质匮乏倒是没多大痛苦经历,反倒是抓石子,踢毽子,捉青蛙,罐蜜蜂,让贫穷的童年快乐不已,这些游戏母亲一般都不会干涉的,只要我们该在家的时候在家,该帮忙的时候帮忙,该上学的时候去上学。 因了母亲的万能,我也没干过太多家务活,包括做饭洗衣等,及至于后来我成家自学成为“大厨”让母亲吃惊不已。 母亲成家5年左右,唯一年长于她的大舅英年早逝,小舅比母亲的三姑娘还小,母亲在家族的老大地位日渐显现。每年农忙时节,主事的外婆只要一声令下,舅舅们都会来我家插秧收稻。每个寒暑假都是我的幸福时光,我都会到外婆家过些日子的,我经常跟小舅混在一起玩耍,我第一件珍贵的确良衬衫是外婆送我的。而日常我的衣物基本都是捡姐姐们的穿,鞋子都是母亲亲手一针一线纳出来的。 母亲总喜欢管事操持全家,往往忘了年纪。家里迎来客往都是她安排,街坊邻居份子也都是她安排。年轻时候她说了算,年纪大了依旧想说了算。母亲很自豪42岁就做了奶奶,似乎总有无穷的精力干着干那。家具挪了又挪,菜园子一年四季种成春,脚踏缝纫机踩了又踩,毛线帽/衣/袜编织到毛线拖鞋……被女儿们不停教育“毛衣样式过时了,小辈们不穿了”,她依旧执着。曾因下雪天铲雪手臂骨折,带着第四代小小孙翻车鲜血直流,她第一时间都偷偷不敢告诉我们。紧急进医院的次数也数不清,她每次康复后就忘了此前种种,我们姐妹对她“恨”得咬牙切齿也没辙,药照样得配,针照样得打,浙二骨科专家说她的腰椎退行性病变,要注意休养。她一边答应着,一边自顾自继续劳作。70多岁了,偶尔几次,我们临时回家看她,她听到汽车声,从菜园子跑回家的速度比兔子还快,跟犯错的孩子一样,不想被我们“抓”住。但是晚上停下来,母亲因疼痛经常呻吟,屡次被我们“训话”。慢慢地,她也不敢蛮干了。随着孩子长大,被嫌弃估计会是父母一生的命运。 母亲学习能力很强,上学一直成为她隐形的心病。裁剪衣服,大致看了人家的样式,马上动手就会;织毛衣,她三下五除二就学会各种花式;一个月子鲫鱼汤,她琢磨出了N种烧法;婴儿的口水兜鞋袜丝绵袄样样她都自制;家里纱窗破了,她就动脑筋用针线巧手解决;追电视剧泪涟涟的同时,还把那些明星记住了;后来我送给她一台旧的IPAD,她居然自己学会了联网打扑克,她也成了女儿辈几个孩子的纸牌扑克启蒙老师。因为自己没能上学的遗憾,我初中毕业考上县重点高中,因学费问题,父亲反对,是母亲全力坚持,然后她就到娘家去化缘。90年代初,当我考上大学,她又拿着通知书找了娘家人求助。女儿2岁时,我陪女儿亲子读,她就在一旁偷偷地记,也学会了些简单的字,还会反过来教女儿,有时候还会拿着报纸问我标题上的字。我因为在大学里工作,所以周围的朋友们都戏称我有一位“教授级”母亲,谁说不是呢? 母亲爱抱怨,所以后果也有点严重。父亲长母亲7岁,话语不多,话不多的好处就是容易有威严。往往一开口具有极大杀伤力,杀伤对象常常是毫不留情地射向母亲。偏偏母亲是个大嗓门,爱唠叨,也没有继承任劳任怨的传统品质,跟父亲争吵了一辈子。吵得最严重的时候,我们都吓得不敢喘气,最后往往是母亲败下阵来。 我们几个当时也挺“恨”母亲的,因为抱怨总是隔三差五地引发“战争”,我们一不小心会成为出气筒,我们为求自保,就努力变得更乖更自立。即便这样,该干的活母亲还是都干了,最好吃的永远都是留给父亲,该立的规矩对我们丝毫不减——女孩子不能在外打架,不能讲粗话,不能插大人话,晚上不能在外玩耍必须准点回家;吃饭时间我们都是不能上桌的,端菜盛饭洗碗的时候都会及时出现。 平常餐桌很难有荤腥,过年时候一碗肉圆要从正月初一端到正月十五才有机会解封。好在母亲是万能的,她每年夏日傍晚时候自制的干菜包子让我们尝到了肉包子的美味,也算是打发了我们的念想。 现在想来,父亲在家里地位忒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母亲边抱怨边维护起来的,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父亲从来没有动过我们一根手指头,父亲一辈子对子女保持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行为,当然一旦动起口来家里粉尘都要吓得躲起来。 母亲对疼痛极力忍耐,总是想着偏方能治好。经历了多年的西医问诊,有阵子,母亲一直在我耳边唠叨,说杭州有老中医的偏方可以治疗她的腰疼腿疼,膏药的传说曾一度让她充满期待。于是,我就由着她,每周一次陪着她在一小区几间民房门口排长队,等待黑乎乎的膏方,队伍基本都是大妈大伯。疼痛时,她都是克制地拍打着奇痒难耐的腰部、腿部,她拍打得小心翼翼,总是担心会影响我们,极力忍受着膏方的爬痒侵袭。我听着,也极力地忍着为她难过的表情,只能帮她轻拍。最后,她主动告诉我不要去了,从此不再提偏方。 杭州成立小家后,我热情邀请母亲来“享福”小住。平常她是万万不肯离开她的老宅,只是想到我得天天上班,还要照顾小的,她终究不舍得,断断续续来了几次。每次,她秋风扫落叶般清洁着家里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之前,她已经如此这般在护士长二姐家生活了七八年。在我家的日子,烧饭、洗衣、洗碗、拖地、擦桌子、缝缝补补、折叠等一应家务,她都大包大揽,好像做着这一切是理所当然。早上醒得早,为了不吵醒我们,她就睁着眼睛克制地躺着,尽量不发出声响;饭后我们收拾饭碗,都会被她快速夺下;家里不再有衣物堆积,即便是穿了一次的棉外套,只要搁置着,她都统统手洗不肯用洗衣机;柜子里的衣物摆放得整整齐齐;阳台上的绿色植物在她来了后也变得生机起来;我家女儿因了外婆做的可口饭菜胃口大开!周末的时候,我带着母亲出来走走,教她认识简单的字,吃点她喜欢的东西,逛逛超市,“强行”给她买些东西,她嘴巴不停唠叨“干嘛浪费钱,我都有”,但是我们都看得出来,母亲心底开着小苔花。到女儿读幼儿园的时候,我让母亲有了第一次乘飞机的体验,从北京到上海,到青岛,再到海南,周末导师课题组活动,我都会女儿需要她照顾的名义带上她。她每每半推半就说“我一个老太婆去合适吗?”“合适合适,不不要你带呢”!无限风光风景照的背景里,母亲笑的比花还灿烂。 不管你多么不情愿,岁月的列车从来不为谁停下。70岁后,母亲就不太爱出远门了,从长兴到杭州才个把小时车程也不愿意了。她像老母鸡一样地总是守着身边的第三代第四代。那些琐碎家务,厨房里外,她依旧不肯“放手”,她忽视自己是阿太的事实,以及腰腿疼痛的事实。而她的女儿们,已经都开始有了鱼尾纹和法令纹,跟她相聚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每次离开,母亲倚门凝望着我们越走越远的背影。 母爱是一篇冗长的腹稿,写出来往往很短。我想,每一个人的心里,不管你是而立中年还是不惑之年,都有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老家房子2年前拆迁了,母亲被迫搬迁到镇里住新家,她的寂寞和思念更长了……母亲一辈子慌慌张张,为的是碎银几两,养活我们一家人,过没法挑的日子而已。上个月,母亲74岁生日,因为疫情我只能晚上打了个电话过去。电话那头,母亲欣喜满溢,听她把儿时故事慢慢讲,聊了几句,她突然哽咽了……,原来她一直在等待,等待屏幕那头,她的孩子们“很有时间”、“不怕麻烦”“想吃妈妈做的菜”。 长大后迫不及待离开母亲的我们,总是容易被陌生的晚安所感动,却很少读懂母亲的“不打扰”!四十岁后,我才明白,原来,母爱是一场永不停歇不计后果的旅途,一代接一代。
晚潮
短图文
4
- 我是有底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