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温日志丨56岁的古建筑修缮师:在古民居里修补一个乡愁梦

潮新闻 记者 孙韵 张小斌2025-07-03 02:18全网传播量565
00:00
00:00
016月30日浙江正式出梅,高温下松阳古建筑修缮师叶小明专注工作,他从事古建筑修复十多年,强调“修旧如旧”原则,认为古建筑修复意义重大,报酬虽与普通木工相近,但成就感无法用金钱衡量。
02叶小明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艰苦却乐在其中,曾做多种古建筑修复工种,带3个50岁以上徒弟,担忧技艺传承,因年轻人不愿从事,技艺需至少三年学习。
032016年“拯救老屋行动”在松阳落地,郑升作为负责人,强调修缮需保留历史信息,用原材料、原工艺,增加宜居性,松阳培训工匠并吸引回流,叶小明因此回到松阳参与修缮。
04自2016年至今,松阳全县78个村完成修缮326幢老屋,面积18.25万平方米,培养30余支2000余人的工匠队伍,带动1200多幢传统建筑挂牌保护,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得到修缮,为当地留住了乡愁。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6月30日,浙江正式出梅。这两天浙江全省的气温居高不下,松阳的气温也一路飙升至37摄氏度。然而这样的烈日炙烤炎炎盛夏,对于古建筑修缮而言,正是推进工期的最佳时间。

松阳县,素有“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之称,拥有100多个格局比较完整的传统村落。在这些静默的古建筑群中,有一群执着的古建筑修缮师,常年与高温为伴,为这些古建筑精心“美颜”。

松阳县古市镇的千年老街 记者 张小斌摄

高温下的历史守护者

38度的高温下,叶小明正蜷身于一间老屋内,专注地雕刻梁托。他仿照着清朝时的梁托花纹,一刀一凿间,木屑簌簌落下。汗水顺着他的额头不断滑落,浸湿了衣领,但他的眼神始终专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雕刻细节。

正在工作的古建筑修缮师 记者 张小斌摄

今年56岁的叶小明,从事老建筑修复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木工生涯更是长达40年。

在遂昌修过凉亭,长廊,在丽水修过寺庙,在松阳修过老屋,叶小明对于古建筑修复的工作颇有心得,“老屋基本都是采用榫卯结构,是不能钉一个钉子的。换梁更是讲究,得先拆掉楼板,小心翼翼取出腐烂的部分,再精准换上新梁。划木线必须分毫不差,雕刻也要还原最初的模样。” 他强调,修缮老屋的核心原则就是 “修旧如旧”,从门板到柱子的油漆上色,都要尽力呈现岁月斑驳的旧貌,容不得半点随意发挥。

正在工作的古建筑修缮师 记者 张小斌摄

叶小明做过木雕工,修过马蹄墙,干过泥瓦匠,古建筑修复的工种他几乎都涉足过,且大部分工作都是在酷热的夏日完成。叶小明说煎熬的还是贴瓦片,站在房顶,烈日当空,站一会人就有点吃不消,“室外的气温38度,屋顶的温度估计有四五十度,就跟铁板锅一样,可以煎鸡蛋了吧,有时候脚板底也会被烫到。”

虽然条件艰苦,叶小明还是乐在其中,每当自己做的工艺受到别人的肯定,都打心底里感到高兴,“我做的亭子的翘脚,很多人说做完就好像历史中的亭子活过来了,每次别人这么说我就特别高兴。”

正在贴瓦片的古建筑修缮师 记者 张小斌摄

叶小明说,他所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报酬和普通的木工价格相近,多赚不了,但是意义却很大,这是金钱衡量不了的。

“我觉得修缮老屋和普通的装修很不一样,能把破败的古建筑修复好,一代代传承下来,让我们的子孙也能看到老祖宗的建筑,很有成就感。”

如今,叶小明每天7点开工,11点收工,下午1点半再干到5点半。8 小时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时候汗水留到嘴里都是咸的。对于这样的高温作业天气,叶师傅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天天晒太阳已经晒习惯了,不感觉有什么了,夏天胶黏剂固化得更快,修复效率也更高。”

叶小明现在自己带了3个徒弟,年龄都在50岁以上,谈及现在古屋修缮技艺的传承,叶小明难免露出担忧,“现在的年轻人性子急,不太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而古屋修缮这个活是要边做边学,要慢慢摸索的,至少要学习三年时间,是急不得的。”

老屋修缮留住乡愁

2016年,由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全程管理实施的传统村落保护公益项目——“拯救老屋行动”在松阳落地。旨在对老屋进行修缮、活化和保护利用。松阳成为全国唯一的整县推进试点县。时任松阳县博物馆副馆长郑升成为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负责人。

“修复古建筑的关键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把它的历史信息保留下来,”在郑升看来,有水平的古建筑修复师就是要让房子“穿越时光”,重现落成时的模样,“必须坚持用原材料、原工艺。如果用高科技或新材料替换,就失去了原本的韵味。”

“修旧如旧,比建造新屋更难。”郑升告诉记者,“比如最关键的老屋的躯干和骨骼,用几根柱子,几根椽,结构比例要精准计算。另外如何在保留老房子完整风貌的同时,增加房子的宜居性,让修缮后的房子有人住,住得舒适,我们也请来了浙江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参与修缮,对整体施工进行技术指导。”

这两年面对工匠的老龄化,年龄断层问题,松阳一直致力于培训古建筑修复师,“我们将松阳的各类工匠组织起来进行培训,比如泥瓦工、木工、雕花、油漆工、地面修复工等;并通过古村落和古建筑修复的项目,吸引工匠回流,许多远走他乡的工匠们纷纷回流,拾起了传统手艺。”

叶小明就曾干了30年的木匠,常年在遂昌、丽水等地从事木工工作,原以为木雕、夯墙、翻瓦等技术要失传了,得知家乡开展了“拯救老屋行动计划”,便回到松阳参与老屋修缮相关工作。让他高兴的不仅仅是可以为老家的建筑保护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自从开始修缮老屋,老手艺又复活了。”

郑升介绍称,自2016年至今,松阳全县78个村完成修缮326幢老屋,面积18.25万平方米。同时,培养了30余支2000余人的工匠队伍,并带动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得到修缮。这些凝聚着修缮师心血的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为当地留住了乡愁。

正在贴瓦片的古建筑修缮师 记者 张小斌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