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滚滚经济浪潮之下依然还能抱守着一份初心,一份执着,一份守望,需要毅力和勇气。”近日,国内首部木雕题材文艺电影《匠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首映礼,原型人物吴腾飞在应邀参加首映礼时,向全场观众透露了木雕工匠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匠人
据悉,电影《匠心》是一部主旋律文艺电影,影片跳脱出当下浮华的都市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木雕小镇的故事,旨在致敬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影片原型人物吴腾飞是来自东阳的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浙江大清翰林古典艺术家具品牌创始人。
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耕耘木雕工艺三十多年的匠人,他深知当下传统工艺的失传和继承不足的现状,在当下滚滚经济浪潮之下依然还能抱守着一份初心,一份执着,一份守望,要付出非常大的毅力和勇气。
“导演组找我商量把我的故事搬上荧屏时,我一想到能为东阳木雕工艺的传承做点事的同时,也能弘扬工匠精神,立马就答应了。”吴腾飞说。
记者在大清翰林艺术馆看到,馆中所陈列的作品件件都是耗时三五年以上,其中有一套作品已制做八年,还需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真正的“十年造一器”。而每件作品中均真实地记录了一名匠人如何用一生的精力来创造一件作品,来演绎一种匠人精神的物化与表达。
吴腾飞说,要学好一门木雕技艺,可以用东阳的一句老话“三年徒弟,四年半手”来形容,意思是学了四年你还只能算上半个师父。
“想成为一名技艺高手或者大师,需要用一辈子时间来学习。用一生的时间,一生的精力,只干一件事,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作品。”
匠心
因匠心结缘,电影《匠心》以大清翰林为场地和故事原型,有力的传达了中华匠艺之美,深层次唤醒新生代对“工匠精神”的倡导。
吴腾飞说,匠心的初拾,来源于态度的转变。“工匠精神”需要去除浮躁,沉潜于自己事业,以不讲究的态度和决心与平庸决裂。不因外力为转移,陆曦的匠心重拾来源于本心的悟道。电影此种对匠心的理解与大清翰林企业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云“技近乎道”。吴腾飞认为:“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乃至敬畏,就会把平凡的工作当作一种修行,不经意间便可能累计出极致的作品乃至非凡的成就”。
匠事
东阳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木雕之都”,人文底蕴深厚,优秀匠师辈出。
“选择在东阳拍摄木雕、古建题材的电影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电影《匠心》的制片人代慧康说,“我们剧组到大清翰林一看,这里有很多雕刻精美的木雕作品和红木家具,在这里拍戏很合我们的胃口。”
代慧康表示,电影《匠心》“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用艺术的方式诠释了党的十九大“大国工匠、铸就中国梦”的主题。
吴腾飞认为,东阳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首,有着千余年历史,被誉为“国之瑰宝”。电影《匠心》在东阳拍摄,能进一步扩大东阳木雕的知名度,提升东阳木雕的美誉度,也能促使广大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更好地传承、践行“工匠精神”,推动木雕红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传统家具文化的弘扬是我创品牌的初衷。让更多人认识传统家具,喜爱传统家具,是我这辈子最愿意做的事情。电影《匠心》能让更多年轻群体感受到匠心的可贵,也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认识东阳木雕。”吴腾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