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手拉手”共建联盟签约

潮新闻 通讯员 陈冲 陈院琴 范梦婷 汪闻博2024-01-02 03:10全网传播量6813
00:00
00:00

2023年12月30日,在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手拉手”共建联盟启动仪式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举办。浙江省教育厅宣传教育与统战处处长陈雷、浙工大党委副书记陈杰、浙科大党委副书记单胜道、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波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本次研讨会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奥运冠军、在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中小学校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120余人参会。

陈雷处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并就推动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其支撑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作用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以马院联建为起点,切实推动新时代浙江高校马院高质量发展;二是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切实推动我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三是以教师协同为重点,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专业成长发展体系。

陈杰副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打破学段隔离,做好四个学段之间的衔接与进阶工作,又要使各个学段的思政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到阶段性目标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希望未来三方院校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手拉手”共建联盟建设,期待更多的在杭各学段学校加入联盟,将共建联盟打造成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的新高地。

单胜道副书记在致辞中表示,共建联盟对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围绕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四个研究领域,对标省重点马院建设标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水平。

赵文波副书记在讲话中表示,浙江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发展,积极发挥外语和基础教育研究两大优势,大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近年来形成了“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品牌工作、“探美浙江”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等。希望三家马院以共建联盟为基础,持续加强交流互鉴、推动合作共赢、实现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

会上,陈杰、单胜道、赵文波共同为“手拉手”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揭牌。三家马院负责人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手拉手”共建联盟签约,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导师颁发聘书。

据悉,在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手拉手”共建联盟由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起创建。联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思政课教学水平均衡发展,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明显提升,形成三维立体、梯度进阶、纵向贯通、横向交融、有效有序的工作格局。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超越,深入落实理论学科深化建设行动,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将共建联盟打造成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的新高地。

教育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陈大文,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洪晓楠,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杰,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新分别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目标定位”“新时代伟大成就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基本经验与未来发展前瞻”做主题报告。

研讨会还举行了两场分论坛。

分论坛一围绕“区域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相关主题,由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建新主持。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大城市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稳充分肯定了三校“手拉手”共建马院的价值意义。他提出马院共同体就思政教学、学科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合作,推动了区域马院的协同发展。马院共同体以优势学科为主导,通过整合区域资源,突破区域马院内部发展边界。这一集群发展模式,使马院合作规范化、常态化,各马院共建共享,相互支持,以合作促进竞争,以交流促进共赢,促进马院内涵式发展。同时,共同体建设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共同体能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共同成长进步。

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鲁明川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历史沿袭为背景进行论述。他指出,从德育一体化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再到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一方面既体现出党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40年来我国思政教育成果显著。他认为目前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思政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和重要内容。他强调目前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迎来转型期,应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推进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隋金波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高校在共同体建设中的定位、高校在共同体建设中的功能、高校建设共同体的着力点四个方面开展论述。他认为,高校应成为创新思想的“策源地”,思政金课的“供应地”,由知到行的“转化地”,通过精准发力建设一体化师资、良性互动开发一体化资源、瞄定目标推进一体化教学,实现高校在共同体建设中协调统筹、联通“大”“小”、理论升华的功能。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应维华从学校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实践出发,提出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三点思考。第一,注意教育目标的统分结合。教育目标贯穿着教学的总过程,在教学中起着定向把脉的作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总目标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第二,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螺旋式发展。第三,注重教学方法。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存在着巨大差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找准切入点,才能事半功倍。

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牛涛以高职院校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方面的发展实践为切入点,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分享了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中的经验困惑。他提出浙江高职院校在红色场馆的建设运营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但也存在着高职院校受社会关注度不高等问题。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志强向大家分享了杭职院在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杭职院通过建强马院,筑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根基;通过建强平台,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格局;通过践行探索,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效能。杭职院围绕着协作共建、成果共享,当好思政课建设的“领头雁”,画好融合发展的“同心圆”,建好协同发展的“生态圈”。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卓群总结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在一体化建设下的“四破”与“四共”,阐述了学校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的现状与未来。她表示学院将回归育人初心,实现愿景共识;激发主观潜能,实现发展共生;加强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共彰;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激励共策。

分论坛一的专家学者们就“区域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讨,促进了在杭马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分论坛二围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同课异构———文化自信”相关主题,由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武林主持,八位杭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线教师就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吴树超,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柳叶以“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爱国情怀”为题,从内容、学情、目标、环节四个方面介绍了采荷二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堂的教学实践。采荷二小以革命文化为切入口,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了解一段历史,研究一群英雄,参观一处馆址,积极打开区域地理资源优势,打通家校政社人力资源,打响校园红色品牌活动,将思政课融入民族历史,推进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

杭州市朝晖中学副校长刘粉莉分享了以“讲好杭州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为题的课程设计,设置“品亚运精彩,悟文化魅力:让学生化身文化观察员”“寻城市根脉,续文明基因:让学生化身文化寻访者”“塑文化品牌,书时代华章:让学生化身文化设计师”“汇青年智慧,展中国自信:让学生化身文化推广人”四个环节,介绍了朝晖中学充分发掘同学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坚定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助力青少年成长的教学案例。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张俊峰以“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培育有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杭外德育工作实践”为题,从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历史沿革、校训校风和价值观入手,以“立足于国家需要,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人;关注于世界进步,培养有全球视野的人;着眼于个体发展,培养有深厚素养的人”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杭外践行历史使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培育外交人才的发展历程。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主任胡芊从高职院校特殊的学制学情出发,指出高职院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迫切需求,提出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践行“匠才成长,专业赋能”的教学理念,以“六匠一体”的教学体系重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转化为青春行动,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毛巍蓉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主题,分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章的教学设计。毛老师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堂,从“何以中国”导入,梳理“中国”一词概念的由来、演变以及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从而说明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激励同学们讲好中国故事,以高度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践行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程艳分享了提升“应用型+生态伦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浙科大实践。程老师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青年责任”的主题,从“挖掘生态智慧,为永续发展增信”“赓续民俗文化,为永续发展强基”“繁荣生态文学,为永续发展铸魂”三方面入手,构建“听说读写行”五维思政大课堂教学模式,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内心。

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教师李红丽分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从理论逻辑、现实意义、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对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相结合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主任黄少青做了题为“坚定文化自信,追求文明进步——关于大学阶段思政课程文化建设内容教学的思考”的分享,从自己任教的博士课程入手,对高等教育各个学段思政课程当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就高校教材体系与课程体系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指出各个学段关于文化建设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分工。

分论坛二总结了思政教学一线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宝贵经验,必将为构建和优化思政教育一体化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赋能助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在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手拉手”共建联盟的成立,有利于促进在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优势力量集聚和创新要素集成,为携手培养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搭建了良好平台。而此次研讨会召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为区域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形成浙江特色、贡献浙江智慧做先行探索。